开平民歌


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的开平市城乡,广泛流传着一种曲调明快、语言幽默,旋律优美,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生活特色的传统音乐——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还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华人侨居地流传。

开平民歌是开平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特征的民间音乐艺术种类。开平位于古南越的边陲,少量土著长期占据着大片的土地。宋元时期,中原经历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于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碰撞、渗透、融和中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开平方言。明成化年间,在开平民间开始兴起一种用开平方言创作和演唱的清唱体,表达人们的情感和诉求,这就是开平民歌。

经过500多年的时间洗礼,这种清唱体的开平民歌逐渐定格、流传,形成了形式多样、地方风味浓郁的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等类型,包括卖鸡调、木鱼、夹房歌、禾楼歌、女嫁歌、哭丧歌等十多种歌种,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叹世态、针砭时弊等,具有语言生动、曲调明快、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等基本特征,是开平人民言情达志,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歌作者还把多个歌种综合运用,融入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编成开平民歌剧演出,大大提升其审美价值和教化功能。

清朝中期以后,移民热潮在开平民众中悄然升温,而开平民歌从那时起就成了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具有标杆性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基本内容

(一)分类和用途

从内容上说,开平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童谣)等类型。

1、劳动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紧密相连,如《睇牛歌》、《撒谷种歌》等。

2、仪式歌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如《结婚上头歌》、《贺新人》、《贺百事兴》、《女嫁歌》、《哭丧歌》等。

3、时政歌真实地反映了民众在各历史时期下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如《破姓界》、《土豪》、《抗日歌》等。

4、生活歌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百态,如《懒婆娘》、《十二月思夫歌》、《穷娘自叹》、《别乡井》、《金山婆自叹》、《做人媳妇几艰难》等。

5、情歌表现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如《情郎爱妹妹爱郎》、《哥妹双双同欢唱》、《二月桃花自会红》等。

6、儿歌(童谣)简洁趣稚,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如《婆娑娑》、《禾雀仔》、《春花李》等。

从旋律形态来说,开平民歌包括卖鸡调、木鱼、夹房歌、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女嫁歌、哭丧歌、童谣等十多种歌种。

(二)旋律和演唱要求

开平民歌曲调明快,旋律简朴优美,一般由二个乐句、四个乐句和多乐句构成,其唱法大体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对于大多数的歌种,演唱者可灵活地按二句词、四句词或多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

开平民歌的调高一般多用1=bB;在节拍上,多为“强、弱”二拍子(2/4),还有散拍子(自由节拍)的如夹房歌;在音乐结构上,除夹房歌等个别歌种外,一般都有固定的“引子”和“过门”,末句有一个拖腔。在音阶调式上,大部分由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组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调式叫“乙凡”(74)调,这种调式相当于广东音乐和粤曲中的“乙凡”(苦喉)曲调,很有特点。

按各个主要歌种的不同特点,分述如下:

1、木鱼

木鱼是开平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长于叙事、写人;一首木鱼就像一首叙事诗,能够很好地描写各种内容、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和表现各种思想感情。

木鱼一般为“52”调式(有时也用“63”调式),“乙凡”(苦喉)木鱼则用“74”调式,用以表现悲伤凄婉的情绪。木鱼的唱腔很多,有龙舟腔、金兰腔、后来又发展了乙凡腔、三级浪腔、清新腔,潭江水腔等,有的声调悠扬、有的清高悦耳、有的急促紧凑、有的轻快跳跃、有的热烈高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悲凉凄楚、感人肺腑。

2、卖鸡调

卖鸡调也叫“大卖鸡”,也有人称“自由腔卖鸡”,是开平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幽默、活泼、自由,适宜于抒情和叙事,尤其擅长于赞颂和讽刺。

卖鸡调源自昔日民间举办祭神活动时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原来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但看上去却似喃呒在叫卖雄鸡,因此,这些歌唱出来的腔调,人们便称卖鸡调。传统的卖鸡调一般由起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起式又称“鸡头”,如:“灵鸡(呀)灵鸡(呀),请你莫乱啼(呀),我今上台唱卖鸡(呀),唱唱那个懒婆娘作话题(呀)。”(附录14《懒婆娘》)。起式后面是正文,一般由若干段组成,每段句数不限;属羽调式民歌,问字取腔,一般在每一段的结束时拖一个尾腔,结束于“羽音”上,音乐过门后再唱下一段。

3、小卖鸡

小卖鸡是在卖鸡调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歌种,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宜于叙事抒情,每一首可说明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数首成篇;每首由四个乐句构成,每句唱词字数排列为五五七七,用“52”调式;每首的第四句拉腔,结束于“徵”音上。

4、新腔卖鸡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平民歌第三代传人张澄汉创作的卖鸡调《家乡新气象》(附录14),由广东曲艺团演员杨达(开平籍)首唱,他按传统卖鸡调的乐句结构,改用“小卖鸡”的“52”调式演唱,并对拖腔、音乐引子和过门进行了改革,使曲调显得更加跳跃、轻快、流畅和抒情;后来,歌手们争相仿效和传唱,人们称之为“新腔卖鸡调”。

5、禾楼歌

禾楼歌是开平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节奏明快,宜于叙事抒情,尤其擅长于歌颂。禾楼歌属羽调式民歌,每首由四个乐句构成,全曲只用四声音阶61 2 3,偶然出现的“徵”音则当过渡音处理。

按以前的民间风俗,每逢元宵节,必定请喃呒到村里设道坛做法事,祈祷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喃呒做法事时首先造楼(用台椅摆成楼台状),边唱边舞登上楼台,并吹响牛角号角,其音符是63 6,谐音“跳仔楼”,故称“跳楼”。如请来两个以上的喃呒,他们便各据一方对起歌来,接着,族中男女老少聚集一起围观,其中的活跃分子,事先就推举几位有急才善歌者出来与喃呒“斗歌”,喃呒恐寡不敌众,也联成阵线应战,场面甚为热闹,就这样斗歌一直斗到天亮,有时还会连续数晚。

6、夹房歌

夹房歌又叫“闹房歌”、“新娘歌”,是开平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擅长于赞美、歌颂或讽刺。夹房歌原是民间用来庆贺新婚洞房的仪式歌,每首八句,每句唱词的字数排列为五五七七三五七七,句句押韵,属自由节拍的羽调式民歌;每首由八个乐句构成,结束于“羽”音上。一人唱歌,众人应和,如《情郎爱妹妹爱郎》唱段:“新郎长久望,望久得成双,今宵织女会牛郎,恰似云开见日朗,满天光,欢喜难尽讲,良缘得遂心头爽,情郎爱妹妹爱郎。”歌手每唱完一首,众人呼:“哟呵!”气氛热烈,音调高亢,雄壮激昂,节奏自由,不用音乐伴奏。

主要特征

开平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又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多元的特性体现出侨乡文化的兼容特质,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开平民歌是开平地区民间口头声韵文学中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种文学样式。人们劳动唱民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民歌、谈情说爱唱民歌,独守空房、苦闷难当唱民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爱唱民歌,所有这一切都是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的客观反映和市井民众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平人创作的民歌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以赞美侨乡人民的智慧、勇敢、勤劳、善良、友爱、爱国爱乡等美好品德和鞭挞落后、自私思想以及凶狠、阴险等邪恶行为作主题。

2、语言生动,幽默风趣

开平民歌艺人扎根于民间,对老百姓的语言十分熟悉,他们搜集、整理、创作的民歌,善于运用自然、活泼、幽默、风趣的民间百姓语言,以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为基础,广泛应用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反复、重叠等各种表现手法,使之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谐趣、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对这些词曲内在含义的探索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向历史的窗户,窥见各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本地方言演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曲调明快,旋律优美

开平民歌总的基调是简朴明快,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各个歌种又有不同的特点。唱腔丰富,唱法灵活,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内容、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和各种情感。开平民歌演唱时问字取腔,一般先奏“引子”,每一段结束时一般有一个拖腔,音乐演奏过门后再唱下一段,这种类似分节歌式的周期性,形成了一种固化了的曲体结构,成为开平民歌易唱易记的基础。

4、形式多样,易于表演

早期的开平民歌,以自娱为主,多为一人无伴奏清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单首的开平民歌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后来逐渐发展到配有乐器伴奏的对唱、合唱、二重唱、轮唱、表演唱等形式。

5、广纳吸收、终成剧种

自20世纪50年代起,民歌作者把多种歌种综合在一起,融入民间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编成民歌剧。据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部分教授、专家考证,以地方民歌编成戏剧作品,是开平民歌的一大特色,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2003年,开平民歌剧《“百元”祭》在中国(博兴)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上的精彩演出,让开平民歌剧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同年,开平民歌剧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确认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

6、底蕴深厚,覆盖面广

开平民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侨乡文化的组成部分,开平市有75万人生活在海外,开平民歌随着华侨出洋谋生传到了五大洲,海外乡亲渴望听到家乡的民歌,他们经常来电来信或托亲友向当地文化部门索取有关开平民歌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开平方言是粤方言中颇具特色的四邑系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由于开平毗邻台山、恩平、新会等县(市)区,语系基本相同,所以四邑的华侨都能听懂开平民歌。2005年,开平民歌手张超文随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慰侨艺术团赴委内瑞拉国六个城市演出时,其中演唱的开平卖鸡调《家乡新气象》深受众多四邑华人的欢迎。

重要价值

一、文化价值

开平民歌有数百年历史,它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并绵延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平人生命形态、生存方式的体现,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着深厚的中西兼容的侨乡文化底蕴,而开平民歌是侨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加强对其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侨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审美价值

开平民歌古朴清丽、曲调明快、旋律优美,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既能传情达意又能反映市政,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近年来,除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传承工作以外,不少开平籍的海外侨胞也主动参与开平民歌的演唱和传承活动。

三、社会价值

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开平民歌几百年来历久不衰,它就有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名市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平民歌既然能被群众所喜爱,它对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平民歌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四、经济价值

开平民歌这种民间艺术之所以能绵延传承至今并有所发展,证明其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生命力。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平文化部门选定开平民歌为重点民间艺术项目,着力打造侨乡特色文化品牌,编辑出版开平民歌作品选集和音像制品;在保护、传承开平民歌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使民间艺术资源转变为经济建设资源;开平民歌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开平侨居海在外的乡亲略多于本地居民,因而侨资、侨情在开平的社会建设进程中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