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耇庙位于泉州城北县后街、模范巷交界处(原属小山境),坐北朝南,大门正对县后街,今存。历代有修缮,1995年再次重修。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等记载,庙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称为“白狗神”),故得“白耇庙”之俗称。后来由于世氏汉化,祀神复杂起来,屡次更换。现中殿奉祀毗舍爷、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师、文昌帝。
白耇庙原名“白狗庙”,是明朝迁来泉州的锡兰王子的后裔将其建成印度教庙,建庙至今五六百年,是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庙宇。最特别的是,庙内一侧供奉一形似白狗的塑像。据《温陵白狗庙》载,经专家考证,庙内白狗是印度洋山神毗舍耶,嘴尖而不吐舌,雄性,全身漆白,泥塑。但它与泉州不少地方供奉的“狗舍爷”并不相同。
清末,泉州名士林骚认为白狗庙其名不雅,遂改名为“白耇庙”,取其音同。
现庙宇为歇山式建筑,庙深22.8米,宽为20.6米,总面积420平方米。庙的主要建筑前殿、东廊、后殿尚未恢复。经庙前有一对明代古鼓。庙柱有“善廉耻何须恭敬,恶刁猾徒费心思”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