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吴鲁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与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等,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他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与开闽甲第进士、晋江池店潘湖人欧阳詹,首尾呼应,实属晋江乃至泉州科举史上的佳话。“吴鲁好大字”与“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成为泉州民间口碑和口头语;吴鲁所写的《百哀诗》以及他与“岳飞砚”的夙缘,至今流传。

喜书法,好大字

“吴鲁好大字”,是讲吴鲁坚持挥毫勤于习帖,出入欧颜之间,尤其致力于探索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加以认真临摹科举名卷,喜欢书写大字,开创“吴书”的流派。至少在泉山晋水之间,仍留下许多碑刻墨宝。

如1911年发起募捐建造连接闽粤交通的顺济桥的杨阿苗,在他的故居里,花厅里10幅漆绘条幅中,就有吴鲁狂草:“某伯诗如神龙吐珠,明月欲语”,可惜“文革”期间为沥青所盖。

据传吴鲁本来欲与清末旅菲爱国华侨、南安官桥人蔡资深缔结儿女亲家,后虽因成婚前双方儿女不幸谢世未能成就秦晋之好,但吴鲁同样在融合中外建筑艺术、具有闽南传统民居典型代表的蔡资深民居中留下墨宝。

而在闻名泉州的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里面,吴鲁曾经题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还为大宗祠的建造题写碑记,其中第二进的木柱联语,“御史大明开府第,状元光绪耀宗祠”,下联讲的就是吴鲁以光绪庚寅年恩科一甲一名殿选状元,为古泉州区域(含今莆田、仙游、厦门、同安等)自明代庄际昌高中以后270多年再出现的状元,也是清代泉州府唯一状元,更是闽南吴氏千百年来未有之盛事。另外,他还为池店镇新店村写的《雁山修路记》石刻等等。

中状元,成钱头

“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成”在闽南有“使其产生价值”的意思。据吴氏族谱序言记载,“钱头村”位于“清溪一弯”的泉州晋东小块平原,吴氏一族大约于明朝末年从浙江钱塘迁来此处,继续沿江而居的生活,所以钱头村古称“钱塘乡”。原来仅仅数百居民,田陌清溪,山路蜿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一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吴鲁大魁天下,一时间冠盖满钱头,前来交结契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乡村小道也变得车水马龙了。据说,当报子将吴鲁高中的喜报传来的时候,吴鲁的夫人尚在田间劳作,闻讯才慌忙赶回家中。这时的吴鲁已有官品,夫人仍然坚持田间劳动,除了说明状元公的清廉平和、家属的勤勉本色之外,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吴鲁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就荣登拔萃科,到北京进入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越年受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吴鲁就近在人才荟萃的顺天府参加乡试中举;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受翰林院编修。吴鲁一生未能担任实职,不能施展治国救民的抱负,只能“六掌文衡”,为国选材。

百哀诗,记国耻

然而,真正让吴鲁名留青史的,是他义愤填膺谴责八国联军侵华和清廷丧权辱国而写就的《百哀诗》,以及曾经为他珍藏而至今踪迹扑朔迷离的“岳飞砚”。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约三万人的军队入侵中国,攻破大沽炮台,打进天津、北京,慈禧太后裹挟光绪皇帝,以及亲贵大臣逃往怀来县,后来又辗转逃亡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

此时的吴鲁滞留京师,目睹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同胞的痛苦哀嚎,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早在此前,他在《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中提出加强水陆联防:宜以北洋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扼守其要区,以水师会哨其海口。可惜未能被采纳,但因此被主战派推荐为总军务。

他倡议办理民团,对打出“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及其活动持有独特见解。他在《请饬统兵王大臣部勒义和团勇与官兵长短时间》中说:“窃惟今日之义和团勇,善用之可以壮军威,建议勒以部伍,分地驻扎,与官兵长短相间,协同作战,则可收实效。”

特别是他在京师沦陷、生灵涂炭的愤懑凄怆境况中写下的《百哀诗》,分上、下两卷,集中反映侵略军攻掠津京,帝后出奔而人民备受凌虐的惨况,并且大力鞭挞那些奴颜婢膝、失地丧师的奸佞之徒,抒发了对腐败清廷在国家将亡之际犹不思悔改振作的满腔悲愤。

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吴鲁

岳飞砚,十八年

“岳飞砚”的流传与散失,个中曲折坎坷,只因它最后被吴鲁及其家族珍藏乃至散失,所以一讲起该砚,势必谈到吴状元。

该砚又名“正气砚”,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使用过的砚台,“其石则端州产也,纵九寸有奇,形圆而椭”。岳飞爱不释手,在砚的背面镌刻了“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砚铭出自《论语》,原文:“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大意是说:砚台坚硬,怎么磨也不会变薄;砚石纯白,即使放进污水里也不会被染黑。这表明了他抗敌到底的决心,以及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无畏气概和坚贞操守。

岳飞被害一百多年后,这方砚流落到誓不降元后来绝食而死的谢枋得手中。谢枋得将家中珍藏的岳飞墨宝与砚铭笔迹相比对,确认这是岳飞用过的旧物。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十二月十三日,谢枋得毅然割爱,将“岳飞砚”寄赠抗元名将、同年好友和状元宰相文天祥。文天祥在该砚两侧增刻铭文:“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至此,一方小小的端砚关联了岳飞、谢枋得、文天祥这三位丹心报国气壮山河的大英雄。仅止于此,这方凝聚了爱国主义情怀的砚台已是中华奇珍国之重宝了。以后历经六百年,此砚几易其主,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状元吴鲁任安徽督学时获得。

吴鲁于是将书斋命名为“正气砚斋”,并作《正气砚题记》,从此与之相守十八年,直到民国元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去世,“岳飞砚”才由其四子、清末进士吴钟善保存。

钟善将其书斋名改为“守砚庵”,自称“守砚庵主”,并仿照父亲的做法,写了《守砚庵记》。吴钟善于上世纪30年代病逝后,砚由其子吴旭霖收藏。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吴氏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岳飞砚”从此不知所终,至今成为千古遗憾。

不过,也有这样一种传说,据说吴鲁在未曾踏上仕途的时候,曾经到异地开馆授徒,某富翁有感于吴鲁的博学善写,热情邀请他到家教授两个不成材的子弟。经过吴鲁的悉心调教,这两个子弟都收束心性,学业大有长进,富翁很是高兴,屡次要用重金酬谢吴鲁,都被吴鲁婉言辞绝。后来,他拒之不过,加上发现沾满历史尘垢的“岳飞砚”静卧在富翁家的窗台上,就指着这方砚台,告诉富翁,如果实在要酬谢的话,就把这方砚台转送给他。富翁觉得把砚台送给文士是名实相符的好事,只是仍深感过意不去,于是将砚送给了吴鲁。

另外,海外现在有过多次关于“岳飞砚”的报道,还有砚台现存日本的说法。

吴鲁故居

在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计有两处:一处是一座“五间张”砖木混构的大厝,为祖上所建。另一处为吴鲁高中状元后所构筑。

房屋坐西朝东,砖木混构,红墙门面,三座两进五开间并排呈一字形,屋前有大石埕,石埕右前方,有当年竖立的花岗岩石旗杆夹。而大门悬挂“状元”金字木匾,落款“光绪庚寅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包括其他木匾,均为以后复制。

故居一度曾作为农会会址、合作社、生产队等办公地方。在特殊年代,在这里曾发生激烈的“武斗”, 吴鲁遗物破坏、流失殆尽。故老谈起,绘声绘色之中难掩怅然之情。1980年,吴鲁海内外族裔集资对故居进行修缮。2001年,吴鲁故居被列为晋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吴鲁

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吴鲁

吴鲁广场

沿着吴鲁故居的东边小巷,向北穿过马路,直行不远,就会见到“李惟斯·金戈王”鞋业有限公司,这是吴鲁的第五代裔孙吴志绶先生创下的产业。进入公司的大门,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宽阔的广场上,更有一个环形的小纪念广场,一座穿着清代官服凝眸远视的状元石雕,端坐在石案之后,有石台阶可以拾级而上,左为泉州中远学校师生今年清明缅怀状元的石刻碑文;右为状元公的石刻楹联。

吴志绶先生有着不解的“状元情结”,除了时刻关心状元故居的情况,牵头组织成立“吴鲁文化研究会”以外,还自斥巨资建造了这个“吴鲁广场”,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在省道的合适位置悬置“吴鲁故居”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