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灵台疙瘩庙庙会


在中唐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故里灵台县新开乡,有一处多年来受当地人民群众尊重且至今香火不曾断绝的名胜古迹——疙瘩庙,这其实就是建于明代的慈士院,人们俗称“疙瘩庙”。虽然经沧桑流年,却保留了当年的风貌,依然殿宇巍巍,香火不断,吸引了远近游人争相瞻仰。

灵台疙瘩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二至十五日逢庙会,会期三天,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商贾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庙内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疙瘩庙位于灵台县城东南大约10公里外的新开乡寨坡村南,因其所在山包突兀而起,形貌酷似疙瘩,所以得名疙瘩庙。该庙座西面东,绕塬边而居,村前为南北走向的巨阔鸿沟,而沟坡之下自西向东延伸出一座山包,形如馒头,三面徒隘临沟,唯西面留有崾岘与原边村庄连通,地势峻峭,有鬼斧神工之妙。再加之地处古灵台——牛僧孺墓——疙瘩庙——蛟城庙旅游热线上,因而吸引着很多南来北往的游人前来拜谒、参观。

平凉灵台疙瘩庙庙会

疙瘩庙院周树木葱笼,院内庙宇甚多,其中有观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1522年)所建,檐栋间所绘图案,亦系明代风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又补建了玉皇阁、魁星楼。其中院内奇特的木瓜树,树龄大约几百年,躯干老态龙钟,树顶枝叶茂盛,十分独特,直径尺余,古朴苍然。民国灵台县志云:“圪塔庙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秀丽,为灵一胜,庙内灵迹甚多”,“ 远瞻瞩望,若在川泽之中,环山抱水,突峙奇峰,树木荫郁,庙貌巍峨,金壁辉煌”。清邑廪生张明新有诗曰:“旅行曾到新开山,清雅宜人异等闲。梵刹巍峨藏法相,松榆茂密锁苍颜。黄鹂巧啭木瓜外,黑虎高蹲殿壁间。地势弹丸仙可聚,庄严气象出尘寰。”道出了圪塔庙的仙异景致。疙瘩庙1983年就被列为灵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疙瘩庙的兴建其实始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600余年之前,有一年,天气干旱,麦苗眼看就要干死,农人当然都很着急。此时百姓却听见山上有野狐狸的叫声,便上山去寻找,看见一只白狐狸将一棵木瓜藤栽在山上,随即消失。乡人感到奇怪,却在木瓜树藤上发现一张神符,符上写着“南海观音欲于此处居住”,乡里的仕宦乡绅于是纷纷捐款建成了一座观音殿。庙建成的当天突降大雨,旱情得到了缓解。当地百姓认为这一定是观音显灵,于是每年都来祭拜。

明代永乐年间,人们又将观音殿扩建为慈士院,形成了十分庞大的建筑群,疙瘩庙会也就成了当地人十分热衷的民间祭拜活动,清代还补建了玉皇阁和魁星楼等。院内的木瓜树,树龄几百年,躯干老态龙钟,树顶枝叶茂盛,自一瓦室出,十分独特。而距此不远处有蛟城庙一座,庙内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数尊,明代殿堂一座。

据《灵台县志》记载,明代永乐年间的某个秋天,新开山上连续七个夜晚有野狐鸣叫不止,乡人皆以为奇,遂向天卜卦,卦辞说佛国世界里发生了动乱,南海观音菩萨不愿加入到这场内讧中去,遂化身南海大王巡游世间,普度众生,路过灵台时要在新开山上歇息,当地群众为她建一座道场。乡人多方筹资,在山上建起了这座慈士院,供奉观音菩萨,所以在南海大王的手里有一只只有在观音菩萨手里才能见到的玉净瓶。

灵台疙瘩庙主要建筑是三座大佛殿:正殿为南海堂,内有南海大王和属下众仙各具形态的造像九座。南海大王面似满月,两眼如星辰,手捧紫金玉净瓶,一袭蓝色罗袍仿佛海水一样纯净。八个随从小仙各具情态,似乎听到大王一声令下,马上就会从大殿上跃起,扫净人间邪恶。正殿两厢左有罗汉堂,十八罗汉个个威风凛凛。右是讲经堂,南海大王坐在蒲团上两眼微闭丹唇轻启,正在超度灾难深重的人们,身后八位小仙皆坐在下面,垂首静静聆听。

平凉灵台疙瘩庙庙会

据明代碑记,圪塔庙始建于永乐三年(1405年),后代多有添建或修茸,民国九年(1920年)六盘山脉大地震,部分建筑倾圮,后修缮。庙院占地30余亩,周筑围墙,西开拱洞山门通其内外。院内为二层阶地,建筑因地制宜,从拱洞山门起由西到东为中轴线,庙宇嵯峨,楼台参差,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其主要建筑有菩萨殿、圣母宫、关帝庙、药王庙、文昌宫、魁星楼、玉皇楼、钟鼓楼、佛陀殿、僧房、戏楼等数十座。庙堂内塑像神态各异,大小上百尊,浮雕、壁画技法精熟,栩栩如生。

然而不幸的是,圪塔庙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现存重要古建筑只有清代戏楼一座,位于山门内右侧,石砌高台基,上建砖、土、木结构硬山顶楼堂,面阔5间,高脊砖檐,宏伟犹存。玉皇楼一座,位庙院正中轴线上,高10丈,周方8丈。分上下两层:下层筑砖砌方台,中开拱形东西向过洞,上层筑歇山顶,木构亭堂,四柱四枋,飞檐挑角,周带回廊。

整座建筑典雅峻秀,据亭堂内壁画款识,系清乾隆时绘就。院内现有松、柏、榆、槐、杨、桃、杏等各种树木上百棵。尤其原菩萨殿前现存德者棵木瓜树,胸径达到了30多厘米,龙钟躯杆依墙挺拔,树冠却逢春而发,年年枝叶繁茂,难怪民间有“先有木瓜树,后有圪塔庙”的说法,这棵木瓜树树龄已逾500年之久,可谓奇观。庙内还存有明、清碑、碣石刻文物十余件,记载着这座佛道合一的宗教胜地数百年来的沧桑变迁。

无独有偶,在我国河南省濮阳市胡村乡107国道旁也有一个村庄叫疙瘩庙村,此村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村里有座疙瘩庙。据当地人说,这里所谓疙瘩,在濮阳话中就是指“天花”。得过天花的人满身痘,痊愈后也留下麻坑,满脸麻坑则称之为麻子。这座庙里供奉有五位神,痘神,其实大家都清楚:痘神,就是瘟神了。天花传染性之强,危害性之大,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故古人敬之如神。之所以说这五位瘟神,其实他们是有原型的。不过却是来自民间的传闻,因为在被视为正统的《真灵位业图》中并没有这五位的身影。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手执构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执锤子,一人手执火壶。帝问太史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

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土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封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封为感威将军。规定五月五日为祭祀之日。唐朝袭隋制奉祀五瘟使者。相传匡阜真人游至此词,将五瘟神收为部将。后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云:“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任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

平凉灵台疙瘩庙庙会

《封神演义》第八十一回:子牙潼关遇痘神,说道:子牙兵至潼关,潼关之将余化龙有子五人,乃余达、余兆、余光、余先、余德。第五子余德海外出家,学了一身的邪术。余氏五子争战失利后,余德便对其兄曰:我用一术,使周兵七日内,叫他片甲无存。次日一更时分,余德取出五个帕来,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摆定(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方式摆)。余德又取出五个小斗来,与四位兄长一人捧一个:“叫你撒你就撒,叫你泼你就泼,不用张弓射箭,七日内死他干干净净。”兄弟五人俱站在帕上,余德步罡斗法,用先天一气,将帕祭起飞至周营上空(感觉和印度飞毯一样,老五不会去印度学道了吧)。将五斗毒痘四面八方泼洒。这周营内除了杨戬不在营中,连子牙武王在内俱染痘毒。看这痘毒症状,仲琳写道:人人发热,个个身疼,浑身上下俱长出颗粒,莫能动履,呼吸困难。可见这五位撒的就是天花痘毒。还好玉鼎真人差杨戬至伏羲神农处讨得仙丹升麻药草,方止住了这场瘟疫,不过此后天花之疫不断。且说这余氏五兄弟,战败被杀后,子牙封起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主痘正神(详见《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子牙归国封神),也就是疙瘩庙里的五位疙瘩爷(濮阳人都这么叫)了。

这里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么几位罪大恶极的人非但没有被打压到永世不得超生什么的,最后反倒封了神,还世代受人间供奉。这其实是有缘故的:先说子牙封神,子牙封神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给人间创造出膜拜的对象,而是为了给阵亡的将士一个名分,还有给修仙无缘,丢了仙体的修道者一个工作。女娲和三教共佥封神榜,就是将神和仙分化开来,丢了仙体(就是挂了)与仙无缘,或者犯了错误,站错了队,逆了天道被处死的,才会被封神,成为被天庭驱使的奴仆(《封神演义》也表达过此观点)。显然神的地位是明显低于仙的。再说人们去拜“疙瘩爷”的原因是祈求“疙瘩爷”向人间少洒些“疙瘩”,或求他们千万别把疙瘩洒在自己身上,或者求他们收回自己身上的“疙瘩”……

无论哪种解释,这就是河南省濮阳市“疙瘩”一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