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地区东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 西与华亭县接壤,北连平凉市,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
唐代以前,崇信一直是羌族人、鲜卑人、吐蕃人和汉人的杂居之地,因多民族杂居,其婚姻习俗差异很大,也十分有趣。
北塬的黄寨乡、高庄乡把娶亲的时间定在晚上。结婚之前一天晚上,婆家人乘天黑来到女方家中,吃过晚饭后,娶上新娘,摸黑赶路,必须在天亮前把新娘娶到婆家,民俗称曰“娶黑媳妇”。如今这种习俗仍在沿用。?I河川区和柏树乡一带中白天娶亲。送亲的人数一般在十人左右,家族人、亲戚最多的也不能超过20人,如果送亲的人数超过两席人,就会被婆家人耻笑,讥讽为“吃大户”。另外送亲的人不管路途多远必须当天赶回,不能在新媳妇家留宿,即就是隔省隔县的送亲者也不能例外,当天实在赶不回的,也只能留宿在新媳妇的亲戚家中或邻居家中。
南塬的木林乡却恰恰相反,无论路途远近,送亲者必须留宿。就是同村同社的也不例外。黑河流域和铜城乡的关家河村,送亲的人数越多越好,凡是给女方家中送过礼的人,在第二天完婚时,都必须到男方家中来,名曰“吃筵席”,送亲者多则六七十人,少则四五十人,人数越多对女方来说是一种荣耀和体面,女方娘家人会觉得自己家族大,门户多,亲邻和睦。男方也觉得人多婚事盛大红火,也感到十分荣誉和光彩。而且更重要的这是一次重大的社交活动,通过结婚这个家庭聚会,可以认识很多亲戚朋友,对两家以后的社交活动和求人办事都有莫大的益处。
崇信县城工干家庭子女完婚,80年代以前移风易俗,勤俭操办为主,大多没有什么讲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加之外省外地工作人员的不断增加,省直地直单位的逐步扩大,给崇信的民俗婚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青年人结婚叫公婆拉新娘坐的彩车,一般要拉一二百米或三百米不等。又让公婆穿上戏剧服装,把公公画成官丑,带上髯口,号曰“带红胡子”;把婆婆画成“丑妇”,号曰“妖婆”,意在婆媳和睦,不能像妖婆一样狠毒。让新郎新娘向老人鞠躬叫爸妈,叫的次数越多,新婚夫妇得到的红包就越多。同时,婚礼的节目繁多,并拥有专用台词,司仪的用人也十分讲究,必须是口齿伶俐的能言善辩者充任,配有录音录像,婚礼十分热闹红火。
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崇信杂居,繁衍生息,抢亲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在,当在夜晚娶“黑媳妇”和新娘子过马鞍子的习俗就是抢亲习民俗的遗留。例如:新娘临上轿之前必须哭三声,这就是原始部落抢亲习俗的遗存。
交杯酒,新媳妇入洞房要和新郎喝“交杯酒”,这种婚姻习俗始于西周。根据《礼记?昏议》中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是以一个瓠、剖成两个瓢,叫做“卺”。举行仪式前,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里面盛有酒,用酒各自漱口,就叫“合卺”,后来人们把“合卺”二字作为结婚的代名词,此项婚姻民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被简化为喝“交杯酒”,闹洞房是民俗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婚姻喜庆中最高潮的时刻,全国各地都有,崇信也不例外,古代人较为迷信,认为新婚之夜会有狐狸和鬼魅作祟,闹洞房能够驱邪避祟,驱散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的说法,实际上闹洞房的实际意义是增加新夫妇之间相互认识,感情交流,消除隔亥。
古代人结婚,夫妻之间不认识,非常陌生,到了封建社会,婚姻又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婚夫妇之间认识颇少,闹洞房的目的是使他们两人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兆头,号曰“暖房”。此外,闹洞房还能够使新夫妇和亲友彼此认识,借以显示家庭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闹洞房有三天不分大小之俗语,新郎新娘以及新郎的父母及长者往往会被人们取笑捉弄,这种婚俗的目的是为增进婆媳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感情,其实际意义是增进家庭,安泰康乐,其意义十分深远,决不是简单的为热闹而已。
婚礼习俗的最后一个程序,就是结婚次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新婚夫妇要到娘家去点灯背猴。从正月初三开始新婚夫妇要到娘家去“端礼”。凡是女儿出阁时送了礼的亲戚朋友,正月里新夫妻要进行回敬,实际上端礼的真正用意在于新?O要认识新娘家中的所有亲戚和朋友,以便将来能互相认识,互相帮忙办事,也是一种礼尚往来的礼仪性活动。端礼结束后,就是正月十五日的“点灯背猴”。
民俗传说中说:正月十五新婚夫妇点灯,是为了眼睛明亮,不害眼病,猴子的两眼特别红,在猴子身上点上很多灯,猴子的眼睛就会更红,而新夫妻点灯好,他们的眼睛就永远不会红。眼睛就会更加明亮,永世不得红眼病。
这种习俗与古代医药事业不发达流行多种传染病,尤其是“红眼病”,这种病传染力强,流行速度快,对人群危害大,又没有什么特效药治疗,因此,就出现了点灯这种带有祈祷行为的民俗活动。
点灯的习俗是娘家人在女儿出阁后的当年要准备几升“酒谷米”,把酒谷米用石磨磨成面粉,正月十四开始,用开水调和好,放在笼中蒸熟后,取出来待凉后,叫上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到家中开始做灯,捏猴。做灯和捏猴都很讲究,要找一些年龄大点的老太太和老爷爷,把猴捏得雄伟、可亲,还要和真猴十分相像,并且要活灵活现,做灯要做工精细,做一些吉祥之类的鱼、鸟动物,灯的花瓣要剪得整齐好看,正月十五日吃饭之前一定要做好,夜幕降临后,院内正中间放一个大方桌,桌子上再放一个木升子、升子上面再放一个木凳子,把捏好的谷面猴子放在凳子上,猴子的头顶及双肩、两膝、两脚、两手都放有灯,再把做好的灯分别放在升子、凳子和桌子上面,新婚夫妇有人陪伴在院中间点裱烧香,名曰“教钱两”,这个简单的祭祀活动结束后,第一个程序先叫新郎新娘点猴子身上的灯,待到这些灯都点燃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人开始点桌子和升子上面灯,所有的灯都点齐了,待燃上几分钟后,众人开始抢灯,这时新郎第一个就要把猴子抢到手。第二天正月十六日新郎便要把抢到的猴子和新娘抢到的各种面灯背回到自己家中,这就是很有名气的“背猴点灯”。
新婚夫妇把猴背回来后,便把猴子身上的灯眼线拨出来,把谷面灯中的眼线也要拔掉,这时候婆婆还要留几个灯,其它的则放入蒸笼,蒸一会儿待谷面柔软便拿出来揉成面团,用擀杖擀成卷卷馍,然后再放入笼中蒸,待热了后便可以拿出来食用,还要给邻居们给一些,叫她们都品尝一下。到了十六日晚上婆家要把留下来的面灯,放在锅台上点燃,名曰“躲灯”。其习俗是让全家人眼睛明亮,永远不害“红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