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民间俗称“三十晚上”。
除夕是春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除夕,就是“岁除之夕”,这里的除有去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年的最后一天,新旧岁之交替为“岁除”。
在这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慨。古代的文人墨客,往往在除夕之夜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怀。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夕》中写道:“旅馆寒灯孤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旧社会,兰州还有一种“以哭代诉”辞旧迎新的风俗。每到除夕之夜,吃完了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烧纸祭祖,感谢祖先的恩惠。此时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一些家庭妇女或因在过去的一年里日子过得很难,或因失去亲人,此时此刻不由地涕泪俱下,放声大哭。以哭声诉说心中的忧愁,用哭声排解心中的郁闷。
相传这种以哭声辞旧迎新的习俗是从外地传到兰州的。兰州是个移民城市,市民来自各地,这些移居兰州的外地人,每到除夕之夜思念故乡亲人,便放声大哭一场,后来也就成了兰州的一种奇风异俗流传了下来。这种用哭声辞旧迎新的风俗,解放后就销声匿迹,已是昔年的旧俗了。
这一风俗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我们已很难看到它的影子了。
所幸的是,“打醋坛”这一习俗如今却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打醋坛—在火炉里烧上一块石头,然后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盆子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房子里转一圈,之后把醋与石头一起倒在院子里。此时,庭院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醋味。老人们还要不停地祷告“醋坛过,百病过”。一些不怎么懂事的后生说打醋坛是一种迷信行为,但现在很多人认为这里头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感冒了的人若常闻闻这种醋味,会不治而愈的。
打完了醋坛,一家人开始燃放鞭炮接神过年。这时,兰州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这家响过那家,那家响过又这家。家人将早就备好的猪耳朵、猪蹄子以及其他美味食品端了上来,一家人开始吃年饭。老兰州人除夕夜里必须或多或少地吃些猪耳朵,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上些红枣煮的鸡蛋。人们把猪耳朵叫做“鬼”,认为吃了它,一年中就会精力充沛,百病不生,尤其小孩会因此而不在夜里害怕,这叫“咬鬼”。
除夕晚上吃“年夜饭”,这是兰州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兰州人的老习俗是三十晚上吃臊子面,也叫长面。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三十晚上都要吃一顿长面。兰州人的臊子面虽比不上陕西歧山臊子面,但也十分讲究。臊子汤是猪肉臊子、黄花菜、木耳、鸡蛋、豆腐、蒜苗等原料加上各种调味品制成的,面是手工擀的长面,把长面煮熟后,浇上臊子汤,扑鼻的香味让人咂舌。
相传,兰州人吃臊子面的风俗是从周代流传下来的。在兰州人的心目中,三十晚上吃长面,别有一番滋味。长面象征着团圆;长面象征着身体健康长寿;长面象征着夫妻恩爱,天长地久;长面象征着生活幸福长久……其中的一个“长”字,寓意深刻,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过去兰州人讲究年夜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聚在了除夕的这顿年夜饭上,至今仍有许多老兰州人还是坚持他们的老传统。民间还有“宁在家里吃长面,不到餐馆图方便”之说。
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人家已经步入了小康。老百姓的年夜饭,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寻常人家的年夜饭,已不是单单吃长面一种了。许多人家,三十晚上一家老少走进饭店酒楼吃年夜饭,已经成了兰州人的新时尚、新风俗。
不过,年夜饭在哪里吃,吃什么,这并不重要。老百姓吃年夜饭,图的就是个阖家团聚,这是一种心意,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浓浓的亲情中品味春节的传统文化。
我国人民有除夕“守岁”的习俗。过去人们把除夕之夜作为年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即是旧岁已除,新年来到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清代诗人孔尚任有诗云:“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当年兰州人守岁时玩“钱牌”,这种牌的玩法与现在的扑克牌相似。只不过“钱牌”是用铜铸的,背面铸有“鱼”、“宁”、“亚”、“通”等字样。“钱牌”形同钱币,外圆内方,只作娱乐,不能流通。
如今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除夕之夜人们在电视屏幕前观赏文艺节目,通宵达旦,这已成为除夕之夜新的年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