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芋饺(嘎拉泽)来历的传说


芋饺也称“嘎拉泽”、 “枷鞑仔”,发源于福建省建瓯主要并盛行于建瓯北部乡镇,主要是东游、水源、川石等地。

关于“嘎拉泽”的来历有许多传说,一种认为始于元朝,那时候蒙古兵进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瓯人民极为痛恨蒙古兵的烧、杀、抢、掠,于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命名为“枷鞑仔”(音“嘎拉泽”)(那时候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并下锅煮食,以泻痛恨,不想美味异常,并不断加以改进,随成今日之芋饺(“嘎拉泽”)。按此计算芋饺已经诞生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另外一种说法,始于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遭受清军一次野蛮屠城,住在城里面的富人纷纷跑到乡下寄居穷亲戚家里,乡下穷亲戚突然间接待这许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来,匆促间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地瓜粉,弄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兽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状,放锅内煮熟捞出盛起,浇上麻油酱油,洒上葱花姜末,淋上家酿红酒。富人们正是难得一饿之时,尝此美味连声称好,问道,此菜何名?穷亲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称,心想,若不是清兵打来,你们如何会遭难?这鞑虏着实可恶。灵机一动,菜名脱口而出,这就叫“枷鞑仔”。

我们可以看出,芋饺的诞生与异族入侵有关,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在当时都是侵略汉民的异族,所以人民为了表达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鞑仔”“食之,芋饺在饺类当中最为独特,其三角形状在饺类中罕见。

在东游等地逢年过节必家家户户吃芋饺,由于馅需要使用鲜猪瘦肉,导致乡下猪瘦肉比城市要贵,由此可见当地吃芋饺之风盛行,与北方人好吃面粉做的水饺相反,这里的人民几乎很少做水饺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饺,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饺味道独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馅,水开放入盖锅即可,绝对不怕粘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