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岁时节日民俗(冬季)


送寒衣

十月初一,是为亡故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人们要以电光纸裁剪、糊制衣服,加上纸箔、银锭,封入封筒,为祖先记名,在自家门外(多选十字路口处)焚化。一边烧奠,一边要说“某某祖先收寒衣”,“某某祖先拿钱来”等祷词。也有的人家到坟地焚化,故俗称这一天为“送寒衣”。无论在何处送寒衣,均要给外姓野鬼烧些纸钱,免得其与家中亡魂争抢,谓之“打发外(音wai)崇”。这天,各家都得吃饺子。至今,此俗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立冬、下元节、 冬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津俗传统是吃倭瓜馅饺子,据说可愈一切多年慢性病。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为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这一天,民间多备下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求保佑一家顺遂安康。这是家祭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此俗现已淡化。

民间对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极为重视,大概源于从此开始“数九”的原因。天气渐凉,“九九消寒图”之俗实为冬日81天的简单气象记录。此日,津地讲究吃馄饨,也有吃连汤扁食的。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津俗旧称“腊八”。相传此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故也叫“成道节”。

熬腊八粥 这一天,各佛寺都做会,并用米、豆、果实熬粥供佛,叫做“佛粥”。同时也向穷人舍粥。早年天津寺庙极多,善男信女,富贾士绅,每年舍粥之风极盛。一些慈善团体、商户、理门、公所、大户人家多在这一天大量熬粥施舍穷人,叫做“结缘粥”。一般在初七夜间把粥熬好,初八天未亮就在门前摆好桌案,公开施舍,凡要则给,同时吆喝“缘儿来!”舍粥完毕,锅里剩个二三碗,索兴连同锅巴、粥黏都送一人了事,叫作“包缘儿”。信奉佛教的人,这天晚上要跪于佛龛前边念佛边捻豆,持食于人,叫作“结豆缘”。一般人家,也熬一锅粥,送左邻右舍,称“结缘粥”。熬腊八粥的原料,多达十几种,计有江米、小米、黍米、黄米、红枣、栗子、葡萄干、花生、菱角米、小豆、绿豆、红豆、青丝、桂花、果脯、山楂、核桃仁、莲子、桂圆等等。一般人家熬腊八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原料可多可少。

摆斋旧时,津地理门公所亦要“摆斋”,即由理门公所当家的老师,邀来本门各位弟子,聚餐素食。

泡腊八醋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吃素饺子,泡腊八醋。腊八醋是将大蒜剥皮浸泡在醋里,容器口封严实,待除夕吃饺子时打开为佐料。据说腊八醋只有在腊八这天浸泡才有这种香味。

腊八过后,民间就忙着过年了。正如俗话所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儿从此越来越浓。

现代公历节日

现代公历节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颁布实行的法定节日和国际性世界同庆节日以及天津市政府或各区县政府规定或组织的具有各地特色的节日。其中,不少以活动本身命名的节日,如蓟县山货节、杨柳青年画节、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月季花节、妈祖文化旅游节等等,其中有的是规定几年一届,有的则只是一次具体活动的名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国外节日被城市中年青人接受,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同时随着社会的需要,亦相继出现母亲节、父亲节。中国历法从辛亥革命后通常是阳历、阴历对照,民间多使用阴历,阳历则常在行政公务方面使用。20世纪50年代初,民间沿用阴历的习惯逐渐改变,但除国家法定的节日外,民间岁时节日仍按阴历而行。至今,此习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