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帝王为了宣扬“文治武功”,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的隶属关系,常常绘有职贡图,其中以清代为盛。清代《皇清职贡图》序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上谕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各民族地区的官吏都争先请画师绘制,出现不少民族地区风俗画,如《百苗图》、《番俗图》、《黎民图》等,并汇集中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钦定宫廷画师丁观鹏、金廷彪、姚文瀚、程梁分别绘制《皇清职贡图》。经过四年的绘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终告完成。事后各地官员也将本地民族图册,临摹转抄,送给友人,因此流传于民间。"妇人编发为髻,近多圏以银丝,扇样冠子,绾之以长簮耳坠,项圈数围,短衣以五色锦镶边袖。""姑之女必适舅之子为室,聘礼不能措则取偿于孙。倘外氏无相当子弟,抑或舅无子,姑有女必重贿于舅,谓之外甥钱,姑女方许另配。若无钱贿于舅者,姑之女终身不敢嫁也。"这是贵阳市档案馆馆藏画册《贵州百苗图》对"斧头苗"这一分支的服饰、习俗描写。在画册中,诸如"宋家苗"(今布依族)的"打亲","红苗"的"吊古","西苗"的"祭白虎"等等,这些清代贵州少数民族风情,都汇粹其中。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一批批从中原大地迁徒来的各族儿女,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麓、苗岭山区,开恳、耕耘着这片热土,世世代代在这里播种收获,繁衍生息。贵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筑寨而居,傍水而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和民族风情。《贵州百苗图》,即是清代贵州各民族人物风情的真实写照。该画册套色人物画,细腻逼真,行草字体的民族服饰、习俗介绍,概括精炼。对于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百苗图"是一部绘制于200余年前的贵州少数民族"图谱",源于清人陈浩(清嘉庆初年曾任八寨理苗同知)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全书按82个条目研究并附依托彩绘插图,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贵州各民族社会文化状况,是一部资料价值与艺术鉴赏价值均很高的历史民族志。由于"百苗图"原本已佚,不同时代的传抄本、节录本多达百余种,体例内容各异,且衍脱错论严重,尤其是当时的民族构成观念与当代迥别,从而为版本、条目、文字的校勘及族属考辨和文化阐释带来很大困难。《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文本部分流传颇广,但画图部分却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