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锅庄


“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这便是人们对丰富多彩的 阿坝“藏羌锅庄”的赞誉。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阿坝采风,回去后以“藏羌锅庄”为蓝本,创作的《嘉绒酒会》,顿时风靡九州,走俏美国百老汇,成为了一朵丰盛绽放于海内外文化市场的雪莲花。这段佳话,藏羌同胞至今仍然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阿坝州文化局和州文化馆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藏羌锅庄”改编、整理、出版成一套完整的《阿坝藏羌锅庄》歌舞磁带和光碟,以其节奏明快,歌词赋有新意,容易普及等特点,很快由城镇迅速向广大农牧区推广,随即还张开翅膀飞向了国内外。

从那时起,“藏羌锅庄”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几乎成为了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假如你有机会出差到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每当你漫步在广场上,你都会听到热情奔放的藏羌音乐和看到闻乐起舞的各族市民。阿坝藏羌锅庄正悄悄成为了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最流行的群众健身活动之一。藏羌锅庄比起其他民族舞蹈或者西方的国标舞来,舞步相对简单,但是身体的活动性要强得多。只要大胆地伸开手臂,迈开步子,充分地展示内心的激情,就能跳出地道的锅庄。如今跳藏羌锅庄早已不是阿坝的专利,已经成为了海内外共享的民族文化资源。

藏羌锅庄

时隔15年后的今天,阿坝州文化局组织的“藏羌锅庄”演出队,又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中一展舞姿和歌喉,把“藏羌锅庄”竭诚抛洒到全国观众眼前。美丽多彩的“藏羌锅庄”,不仅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同时也使海内外许多人对阿坝州产生了遐想和期盼。2004年,为扩大嘉绒锅庄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现梭磨河畔明珠城市的魅力,马尔康县委、县政府和州文化局联袂举办了马尔康建县以来规模最大、最隆重的 首届嘉绒锅庄节,来自省内外的嘉宾和游人都亲身感受了嘉绒锅庄藏文化的底蕴。如今,参与性强和普及率高的“藏羌锅庄”,还成为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的主打节目,不愧为阿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藏羌锅庄”吐露芬芳,也再次激起了人们对阿坝“藏羌锅庄”的畅想。

“锅庄”起源于古代雪域儿女围绕篝火或室内火塘,进行祭祀性和娱乐性的歌舞。舞蹈动作中包括对神灵敬畏的心态、对动物姿态的模拟、相互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大型歌舞围绕篝火旋转,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绕篝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这个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

藏羌锅庄

阿坝“藏羌锅庄”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藏羌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藏羌文明的演讲,繁衍不息,流传至今。“藏羌锅庄”是以表现藏羌民族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性、韵律感。它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因此,藏羌锅庄就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现藏羌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锅庄。

通过对现代“藏羌锅庄”的了解,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及所反映内容的理解,并作出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在青藏高原,许多民族在欢庆节日时都要跳这种“锅庄”,如藏、羌、彝、纳西、普米、摩梭、傈僳、怒族……等,都手拉手成圆圈状,边舞边唱,有的甚至边舞边饮酒。

藏羌锅庄

诚然,“藏羌锅庄”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是青藏高原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青藏高原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它凝聚着藏羌民族的聪明才智,记录着藏羌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藏羌锅庄”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两束芳香四溢的鲜花。都别具一格,各具风采,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如今,它在世界民族文化艺坛上享有自己的地位,为伟大祖国和藏羌人民争得了荣誉,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摄影:scdker)

时隔15年后的今天,阿坝州文化局组织的“藏羌锅庄”演出队,又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中一展舞姿和歌喉,把“藏羌锅庄”竭诚抛洒到全国观众眼前。美丽多彩的“藏羌锅庄”,不仅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同时也使海内外许多人对阿坝州产生了遐想和期盼。2004年,为扩大嘉绒锅庄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现梭磨河畔明珠城市的魅力,马尔康县委、县政府和州文化局联袂举办了马尔康建县以来规模最大、最隆重的 首届嘉绒锅庄节,来自省内外的嘉宾和游人都亲身感受了嘉绒锅庄藏文化的底蕴。如今,参与性强和普及率高的“藏羌锅庄”,还成为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的主打节目,不愧为阿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藏羌锅庄”吐露芬芳,也再次激起了人们对阿坝“藏羌锅庄”的畅想。

锅庄”起源于古代雪域儿女围绕篝火或室内火塘,进行祭祀性和娱乐性的歌舞。舞蹈动作中包括对神灵敬畏的心态、对动物姿态的模拟、相互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大型歌舞围绕篝火旋转,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绕篝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这个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

阿坝“藏羌锅庄”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藏羌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藏羌文明的演讲,繁衍不息,流传至今。“藏羌锅庄”是以表现藏羌民族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性、韵律感。它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因此,藏羌锅庄就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现藏羌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锅庄。

通过对现代“藏羌锅庄”的了解,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及所反映内容的理解,并作出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在青藏高原,许多民族在欢庆节日时都要跳这种“锅庄”,如藏、羌、彝、纳西、普米、摩梭、傈僳、怒族……等,都手拉手成圆圈状,边舞边唱,有的甚至边舞边饮酒。

诚然,“藏羌锅庄”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是青藏高原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青藏高原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它凝聚着藏羌民族的聪明才智,记录着藏羌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藏羌锅庄”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两束芳香四溢的鲜花。都别具一格,各具风采,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如今,它在世界民族文化艺坛上享有自己的地位,为伟大祖国和藏羌人民争得了荣誉,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