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柴头会和蜡烛会


柴头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蜡烛会每年二月二十一,各历时三天,在这两会上能买到不少好东西。

“柴头会”和“蜡烛会”是武夷山的两大民间集会。两会沿袭至今,实际上已成为福建闽北地区,两个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交易会。通过交易活动,农民既能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又方便买到春耕生产所需的物资,为农民的和谐生活和新一年农作物高产丰收创建了必要条件。

柴头会,据《武夷山志》记载:以城关为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防售之,故得名。在中国,每一种节都有传说,如果没有传说,似乎缺少了一种味道,特别是民间的节日,更需这些传说衬托。柴头会也不例外。起源竟然与农民起义有关。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洪秀全“太平军”的影响下,崇安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只允许挑柴、扛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进城,一声令下,冲进县衙门,官军抵抗不住,四下逃走。县官在众怒面前,下令免除农民的“竹税”“明笋税”“茶叶税”等,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行一次盛会,取名为“柴头会”。

“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吴屯瑞岩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出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岁出家,《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净僻处,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后历尽艰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

相传古佛十分灵验。有一次黄河决口,田园淹没,饿殍遍野,河堤无法修好,翁辟支古佛在崇安修寄水斋,黄河河堤才治理完成。又有一年,福州荔枝红时,遇大虫灾,人们来祈求老佛。老佛给铁牌一面,铁牌一到福州,大雨倾盆,给荔枝洗了一个澡,虫灭了,荔枝得到空前丰收。又有一年江西大旱,闻辟支老佛灵验,江西百姓特来祈雨,老佛又给铁牌一面,果然江西人回去后,雨真的落到那里,旱灾顿解。因此,宋高宗赵构绍兴六年(1136年)五月赐号藻光为“法威大师”;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加封为“法济慈济大师”;宋孝宗赵奋乾道元年(1165年),又加封为“妙应”;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再加封至“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宋理宗赵昀宝佑元年(1253年)再奉诏加封为“灵感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

奉祀辟支古佛的寺庙,也逐渐遍布于武夷山市各地,邻县的建阳、浦城以及邻省的江西也有奉祀辟支古佛的寺庙。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对他崇信有加,特在吴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将他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万众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

柴头会、蜡烛会带有典型的山区农耕时代烙印,它不叫赶集,也不叫赶嘘,都有自己一个独立的名字,虽说这名俗到了家,却非常贴切,它与赶集赶墟都不同,一年各仅一次,其规模堪称福建第一。

春天的武夷山比往时更充满生命张力,城内几颗百年老香樟换了新装,过眼处尽是鹅黄的新叶,树虽古老,生命依然年轻,就如柴头会,历尽百年,魅力不减。才是初五,从各乡以及外地赶来的农民商贩等,提前进入位置,先来个热身了。上午九点左右,几条大街已经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街道两旁及中间都是排摊的商者,街道自然分出两条人行走的道,像过年一样,却比过年更热闹。人民走走看看,闲逛的购物的都有。

一路逛着,一路拥挤。工业时代的商品,冲击着这个曾经很纯的农民交易盛会,还是能买到从乡下带来的乡土物品,比如手工木制品、竹制品等。卖农具是永远不会缺席的。锄头、砍头、等农家用品,这些已远离城镇生活的物品,能唤起对生活的念想与回味。许多自称是城市人的,其实不出三代也都是来自农村的,锄头砍刀曾是他们父辈谋生的工具。今天遇见它们,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生活在变迁,劳动生产工具也更加现代化,在山区,原始的工具依然离不开。

柴头会、蜡烛会、还会继续下去,而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

柴头会、蜡烛会上的花市,是一个热点。作为一个县级市,武夷山人的生活品质已经是城市化了。购买花卉苗木的人,组成一道风景,种花怡悦心情,种花离大自然更近。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兰花生产区,有一百多种兰花品种,名列中国寒兰之乡。

柴头会、蜡烛会各持续三天, 是节日,胜似节日。这种纯民间的聚会,不要号令,不要专门组织,只要记住农历二月初六、二月二十一,这便是号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