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民俗民风


秦皇岛民俗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转去了一个孤岛,率五百童男童女在岛上繁衍生息,定居下来。这个岛便是今天的日本岛。

遥想两千多年前,海滩外桅樯林立,云帆高挂,楼船待发。上千名少男少女,被迫登舟。而沙滩外,爷娘哥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难分难舍,撕魂裂魄的惊心场面,让人为之黯然,不忍观顾。于是每年到了五月初五,童男童女的亲人们便来到入海处,登高远眺,望眼欲穿,却只见云诡波谲,烟海茫茫。

久而久之,望海便演变成了古老民俗——望海大会。每到这个日子,东至绥中,西至乐亭,人们呼朋唤友,结伴而行,赶到秦皇岛逛码头,海边聚满了人群,非常热闹,到处是摆摊的,卖货的,各种小吃,农副产品随处可见,如同赶集,胜似庙会。人们除了浏览码头的风景,买些货物,还到海边拾些海物。然后就是这样积淀着秦皇岛人淳朴民风;表现人们与大海相关相连;求得人海关系自然和谐;祈求大海风平浪静的民俗活动。

秦皇岛 看皮影哼大鼓

冀东秦皇岛、唐山一带看皮影与哼大鼓是当地较普遍的风俗。

看皮影是指皮影戏,把驴皮刻制的影人,用灯光映射在影幕上,皮影演员在幕后操纵影人动作,配说词和背景音乐,有的还要配唱,以此来表演故事情节。

冀东一带皮影戏剧目很多,颇受欢迎的剧目有《五锋会》、《三打白骨精》、《青云剑》、《镇冤塔》等传统剧目。

哼大鼓是冀东一带农村常见的娱乐形式,哼唱乐亭大鼓以说唱并重。曲牌常见的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传统曲目多是以演唱民俗民风和农家生活为主,受欢迎的有《武松打虎》、《鞭打芦花》等。

太平鼓

在抚宁县民间广泛流行的太平鼓,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太平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青海、宁夏等地的汉、满、蒙古等民族中间。

抚宁太平鼓是流传在抚宁城关和抚宁南部、东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鼓面多书有“天下太平”四字。抚宁太平鼓的表演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简单易学,且道具制作简单,材料廉价易寻。

抚宁太平鼓主要参与者是农村妇女。抚宁县海阳镇南街村的妇女胡静贤,12岁学打太平鼓,鼓点娴熟,舞步优美,1954年曾应邀到河北省艺术学校传授太平鼓技艺,并在她的指导下编创了《太平鼓舞》,第一次将太平鼓艺术搬上了舞台,演出后受到观众的极高评价。

太平鼓要追根溯源,必须要提到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都有信奉萨满教的记载。近代北方民族如满、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遗俗。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以主观意识赋予自然现象以灵魂,从而对一些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恐惧、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世间一切事务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教在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萨满(萨满教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使用神案、腰铃、单鼓、鼓鞭等很多法器,这些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单鼓上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萨满跳神所用的神鼓就是单鼓,在萨满教中称“太平鼓”。清代“单鼓”在东北广大地区的汉族和汉军旗人中流传很广,应是脱胎于满洲萨满跳神用的单鼓。

2003年1月27日,国际萨满学会主席霍帕尔先生在与中国萨满学者举行学术座谈时,我国萨满专家刘锡诚和李稚田同志说,“中国北方的太平鼓也是从萨满文化脱胎来的,它在邢台、邯郸都有表演。”可见,现在在我国北方流行的太平鼓是与萨满教萨满跳神用的神鼓是分不开的。我国北方太平鼓有舞蹈、有歌唱,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词,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又跳又唱是太平鼓前期的表演形式,也是脱胎于萨满跳神而来,后来太平鼓逐渐演变成只跳不唱了,太平鼓成为了舞蹈的击打伴奏乐器和舞蹈表演的道具。

昌黎民风淳朴,习俗众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至今还保留着过“百岁”、“做寿”等习俗。

百岁:生小孩时,通知娘家和亲友,有过三天、七天、十二天、满月之说。庆贺十二天或满月时,亲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娘家还要送大米、芝麻、猪腿、鸡蛋和小孩衣物等,到一百天还要作“百岁”。

做寿:一般人家做寿辰,只在生日那天家人聚餐一次,不举行任何礼仪。但到六十五、六十六、八十岁时,亲友都来做寿,祝寿日期分别在正月初五、初六、初八。亲友送寿桃、寿面、寿酒、猪腿或猪肉等礼物。

昌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美称。昌黎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先进县,以昌黎“三歌”(民歌、吹歌、地秧歌)闻名全国,尤其是昌黎地秧歌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地秧歌之乡。

戏剧、曲艺方面有:蹦蹦戏、莲花落、评戏、京剧、话剧、歌剧、皮影。

音乐、舞蹈方面有:昌黎民歌、吹歌、地秧歌(昌黎三歌)。

工艺美术方面有:绘画、雕塑、印花布、皮影人、扎彩、花灯、布老虎、刺绣、剪纸、面人。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产生于冀东昌黎,并在全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繁花似锦的秧歌大家族中,独树一帜,争芳斗妍。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揉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村村户户有不少秧歌世家,他们年年活动,代代相传,全家人一块儿扭秧歌,既是艺术享受,又是天伦之乐。较有影响的名秧歌艺人有周国宝、张谦、秦焕、鲁凤春等人。他们曾被全国部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聘请任教传艺。

昌黎地秧歌的内容,除平秧歌无特别情节外,“出子”中绝大部分反映乡土。人情和生活风貌,较有代表性的“出子”有《跑驴》、《才蝶》、《据缸》等。

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节目屡次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

一九五六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从此,昌黎地秧歌艺术名声大震,在演艺界赢得了“从南京到北京,处处跑驴荷花灯”的赞誉。

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赛场开幕式和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昌黎地秧歌的大型表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友人的欢迎,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造型不时博得场内的阵阵掌声,扭到高潮处,各国朋友情不自禁地纷纷下场同舞,昌黎地秧歌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增进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昌黎县文化局组织大型地秧歌表演队,代着河北省参加了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了艺术节最高奖“金玫瑰奖”等四项大奖。

一九九四年,《冀东大秧歌》参加了全国中老年健身舞大赛,荣获花会最高奖“兰花奖”。

一九九六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大赛,荣获铜奖,又一次为昌黎人民争得了荣誉。

一九九九年,《昌黎地秧歌》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进行了演出。精湛的表演,充分展示了燕赵儿女的风采,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昌黎地秧歌这一稚俗共赏的民间舞蹈艺术,既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又有其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有其生机勃发的明天。她既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为燕赵文化博得了荣誉,争得了光辉,她将做为昌黎人民的家珍,燕赵文化的宠儿,世代流传,发杨光大。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村村户户有不少秧歌世家,他们年年活动,代代相传,全家人一块儿扭秧歌,既是艺术享受,又是天伦之乐。较有影响的名秧歌艺人有周国宝、张谦、秦焕、鲁凤春等人。他们曾被全国部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聘请任教传艺。

昌黎地秧歌的内容,除平秧歌无特别情节外,“出子”中绝大部分反映乡土。人情和生活风貌,较有代表性的“出子”有《跑驴》、《才蝶》、《据缸》等。

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节目屡次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

一九五六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从此,昌黎地秧歌艺术名声大震,在演艺界赢得了“从南京到北京,处处跑驴荷花灯”的赞誉。

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赛场开幕式和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昌黎地秧歌的大型表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友人的欢迎,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造型不时博得场内的阵阵掌声,扭到高潮处,各国朋友情不自禁地纷纷下场同舞,昌黎地秧歌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增进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昌黎县文化局组织大型地秧歌表演队,代着河北省参加了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了艺术节最高奖“金玫瑰奖”等四项大奖。

一九九四年,《冀东大秧歌》参加了全国中老年健身舞大赛,荣获花会最高奖“兰花奖”。

一九九六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大赛,荣获铜奖,又一次为昌黎人民争得了荣誉。

一九九九年,《昌黎地秧歌》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进行了演出。精湛的表演,充分展示了燕赵儿女的风采,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昌黎地秧歌这一稚俗共赏的民间舞蹈艺术,既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又有其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有其生机勃发的明天。她既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为燕赵文化博得了荣誉,争得了光辉,她将做为昌黎人民的家珍,燕赵文化的宠儿,世代流传,发杨光大。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的动作,简单易学,扭起来红火奔放,欢乐开心。村村户户有不少秧歌世家,他们年年活动,代代相传,全家人一块儿扭秧歌,既是艺术享受,又是天伦之乐。较有影响的名秧歌艺人有周国宝、张谦、秦焕、鲁凤春等人。他们曾被全国部分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聘请任教传艺。

昌黎地秧歌的内容,除平秧歌无特别情节外,“出子”中绝大部分反映乡土。人情和生活风貌,较有代表性的“出子”有《跑驴》、《才蝶》、《据缸》等。

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节目屡次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

一九五六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从此,昌黎地秧歌艺术名声大震,在演艺界赢得了“从南京到北京,处处跑驴荷花灯”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