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荡口烈帝庙庙会


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荡口、甘露附近的庙会热热闹闹,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数以万计的香客和观光者。庙会上可以看到传承了数百至上千年的民间文艺。如云车、戏文抬阁、荡湖船、挑花担、跑旱船、舞龙灯、跳加官、走高跷、打莲湘、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秧歌、掼担……,都由民众自排自演,代代相传。

庙会是因庙而生的,但它与宗教的寺有着本质的区别。庙宇是用来纪念祖先或当地的先贤、圣哲的。君王有宗庙,百姓有家庙,氏族有宗祠。如孔庙、关帝庙、史可法庙、岳飞庙等等。佛寺,则是佛教徒礼佛清修之地,为信众办佛事、诵经拜谶,并不参与庙会。

荡口最热闹的是烈帝庙庙会。

庙会的形制,与所供人物的地位有关。甘露“烈帝庙”所供为 “武烈大帝”,庙会亦以帝制举办,按帝王巡幸的规格安排。据世居庙旁的杨因来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1951年春末夏初的烈帝庙庙会文章,十分详尽地记述了全过程。

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由地方上主持庙会事务的议事会(由镇长及当地耆宿组成),选择黄道吉日,确定会期,一般为二天;同时议定巡行路线及组织事宜,然后拟定告示张贴出去,晓喻当时所属图份(旧时土地鱼鳞册的区域划分名称)参会人员作好准备。范围包括:东至常熟县平墅,南至荡口,西至厚桥,北至常熟县卫浜。每个村巷都有承担庙会活动的义务。而告示的影响远远超出所属图份,吴县、常熟县、无锡县的许多村镇都会自行组织参加庙会活动。

准备工作首先是挑选人手,由于每年举办,许多职司都有当然人选。如抬老爷的轿班,除个别因病、因事需要补选外,都是知进退的熟手,为了符合礼制,既要身强力壮,又要富有经验;需十多人组成巡风纠察队,为庙会队伍开道传递信息;还有一班掮旗执伞的道子,即仪仗队,以体现武烈大帝身份,在排列次序和前进速度等方面都有定规,不能含糊,一般也是多年入选的老手。

村巷的准备,包括各种表演队伍需预行排练,均由村民自发组织,但需上报。各村还要安排好如何接、送老爷的场地、仪式,由村里商议定夺,一般也是沿袭旧制,并不费多少心思。

第一天拂晓,四乡参加庙会的各班人员陆续到达烈帝庙。最早的是一批“犯人”,他(她)们是过去曾患病或遇事到烈帝庙求神许愿,在病愈或事后,按愿前来走会,其意是报神恩的,其中八成是女性。打扮一律是白衫红裤,淡青色背心,手里擎着白色的招旗。家庭富裕的还在颈项上挂一副银制的枷锁、项链,以示“囚犯”。他们先进庙烧香点烛,钱粮纳库(指焚烧锡箔、杭千),然后等道子启动时随着出发。早晨七、八点钟,各村的班名、执事也到烈帝庙报到,然后往镇西一里处的聚集点蒋梅棚村,静候烈帝起驾。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一过,庙里就发出开始巡行的信号。

“哐——!”一声低沉而幽长的锣声响起,霎时鼓乐齐鸣,十番锣鼓、唢呐、长招军、号筒都响起来,奏出庄严肃穆的曲调。轿班将陈杲仁出巡像请入轿内,锣一响就抬上肩出发,即所谓“鸣锣开道”。走在最前面的是三对行牌。第一对是“肃静”、“回避”;第二对是“代天宣化”、“替天行道”;第三对是“忠孝文武”、“信义谋辩”,也就是“八绝”牌。行牌是一块长方形木牌,正反面用白漆刷过,用黑漆书写成粗大的老宋体,四周有红色边框及图案。牌子下端有一根木棒相连,供持牌人掮举。行牌之后,十多名巡风纠察随队出发,维持沿路秩序,驱赶挡道闲杂人等,他们个个手执藤鞭,护持在两旁。

行牌之后是一组“文面绣身”的武士,意为神兵,持盾执戈,缓缓行进,因武烈大帝的传说中,多次用神兵退敌,这是护驾用的。紧接着就是道子——仪仗队,它由旗、伞组成,这是帝王巡幸时的排场。旗是各色彩旗,有方形、三角形,都绣有图形,龙虎、日月之类,旗都有波浪形的边饰,都是成对而行。伞,其实是华盖,外形呈圆筒状,上面有圆形的盖,盖的四沿下坠绣有各色图形的绸幔,下部有流苏飘拂。伞都是用杏黄色绸布制作,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用金线镶嵌,更显富丽堂皇,是帝王的礼制。

在旗、伞队伍后面,由六人穿着朝服,扮成“六房书吏”的模样,代表文武百官列队随行。再后边,就是茶担、行箱。这是武烈大帝出巡时的“后勤部队”,作生活起居用,茶担可提供茶水、点心之类;而行箱则是装行李的箱笼。武烈帝的袍、帽、冠、带都放在里边。每到一村落歇息时,就要更换袍帽,事先须准备好。这些袍、帽、冠、带都是苏州戏服店专程供奉或由地方绅士出资购置的,均为顾绣、湘绣的精品。除了茶担、行箱,还有表亭、暖轿。表亭是一种凉亭形供坐憩的设施;暖轿是用来遮挡风雨、阳光的坐轿,这是巡行途中停留时用的必备品。

随后是大堂上的皂隶、捆绑手、刀斧手、旗牌官、中军等,都由本地民众扮演,象征武烈大帝驾下的办事人员,须随时听候差遣。

然后才是武烈大帝的坐轿,轿帘撩开,以供观瞻。轿子由前后两套轿班,八抬八绰缓缓行进。这是帝王坐轿的礼制,轿前轿后各四个人抬,每人旁有一人,让抬轿人扶持肩膀,叫“绰”,共有十六个人,在途中轮流更替。这种规格,古代要一品以上大员才有资格享受。

队伍从庙里出发,出寺向东上市桥,转向北,过彩桥到位于赵更上的东岳庙。上午活动到此结束。

下午按事先商定的路线巡行,整个队伍迤逦一、二里,蜿蜒在村间小路上。在穿过长村大巷时,村巷口设立了斋棚,供武烈大帝“打尖”。村民们设斋供奉,摆出瓜果、点心,焚香祝告,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下午三点多,队伍回到镇上。守候多时的观光客占据了主要街道,十字路口最多,商店、民宅前都分几排站立,空出中间的道路。孩子、好事的人还穿梭于出会队伍来的方向,不住传递队伍行进的消息。

第二天继续巡行,同样辰时出发,情形大致与第一天相同,将近傍晚时分回到庙里时,演绎一番礼仪以后,由堂上宣谕:“本部堂解饷已毕,永沐天恩,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庙会正式结束。

庙会期间,还有许多展示性的文体活动。如赛桨船,设拳场,以及各类戏曲汇演。

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在镇上的主要街道设摊做买卖,古镇又成为商品交流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