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髻:身心许给大海的特殊发型


妈祖髻,形似远航的帆船

转眼间,湄洲岛上的姑娘林默娘,已经到了十八岁的花样年华。父母正为她的婚事操心,这个有个性的姑娘却把自己关进了闺房,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梳了个新发型。当这个形似帆船的漂亮髻子出现在大家面前,父母已然知道了姑娘的心意。

默娘跟大伙说,“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自己已把身心许给了大海。自此,这种特别的发型就在湄洲岛一带流传开来,成为当地出嫁的渔家女的标准发型。更特别的是,“帆船头”加上“大海衫”的行头,还寄托了女子对出海打渔的亲人的良好祝愿,正是祈祷一帆风顺、平安归来的意思。

美人头上好风光

走在湄洲岛上,现在还能看见三五个妇女梳着妈祖髻,非常抢眼地闯入你的视线。而逢妈祖诞辰等重大活动,仪式上梳着妈祖髻的年轻姑娘,也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妈祖升仙时就是这种发式。”当地人介绍,梳这样一个发型,大概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梳理时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额前不留刘海。手巧的妇人先在头顶上盘一个圆形的螺髻,从形状上看来,酷似船舶上的方向盘。螺髻上还会横插一支大的银针,寓意船上的桅杆。

后半部分的头发,则在脑袋的后中部梳成竖起的,类似风帆一样的发髻。发髻的两侧各别有波浪形的发卡,代表着摇橹的船桨。而盘错其中的红绳,则象征着船上的缆绳。爱美的湄洲女还会在发髻周边插上红色绢花,就这样,妈祖髻就梳理完毕了。

从造型上看来,这个发型形似一艘正在远航的帆船,层次分明、颜色艳丽,堪称是女子头上的好风光。

寄寓平安兼具实用

当地人称“妈祖髻”为“冠”,至今仍流传有妈祖“帆髻示志”的传说。湄洲岛的百姓认为,妈祖髻实际上就是妈祖希望打渔人家能一帆风顺、平安归来而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也是当地渔家女表达对出海打渔的亲人的一种寄望。

妈祖髻兼具美观与实用

解放前湄洲岛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男子出海打渔,女子留在家中织网。打渔人自然离不开大海,但在气象知识有限、科技手段尚未发展的过去,在神秘莫测的海上讨生活,每一次都如走钢丝般惊险。在家等待的妻女,足见是怎样忐忑的心情。无计可施的她们,只好把平安的期望融入日常生活中,希望以这种“象征意义”来传达自己的祝愿。

当然,这种“象征意义”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妈祖髻不留刘海的设计,正是方便了在岸上织网的渔家女进行劳作。试想,在海风极大的岸边,如果留有刘海,就很容易被风吹乱遮挡视线。所以,把所有的头发编成髻子,便于勤劳的女人们干净利落地做活,非常具有实用性。

文化展示同样动人

妈祖髻的独特美感,至今仍独具魅力。湄洲岛祖庙梳妆楼里,还保留一尊唯一一座没有戴凤冠霞帔的妈祖像,头上梳的,就是妈祖髻。

而告别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湄洲姑娘们,妈祖髻在她们那大多也变成了纯粹意思上的“象征”。如今的年轻姑娘,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费时费力地去梳理这样的发式。不过到了妈祖诞辰等重大节日,姑娘头上的风景立刻就复活起来,成为一种更特别的文化展示。

除妈祖髻以外,湄洲女还有一身特别的衣装。俗语有云,“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说的就是这一身装束。姑娘们海蓝色斜搭襟的中式上衣,代表的是渔家人赖以生存的大海的颜色。而下身的红黑裤子,同样是湄洲岛“独有”。

相传妈祖喜爱红色裤子,但因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裤子被海水打湿后远远看去就如黑色,而上半截未被打湿的部分还是红色。久而久之,这身衣装就演化成上红下黑的款式,非常特别。

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妈祖髻的梳理,就是信俗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