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溪仗鼓


仗鼓,是徽州人最崇尚的传统乐器。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班师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因此,仗鼓又叫战鼓、得胜鼓。

在民间,仗鼓一直被视为“灵物”,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才能组织队伍演奏;明清时期的官衙,在重大节庆典礼或迎接重要官员时也借助仗鼓以作仪仗。

仗鼓以杂木作围,用牛皮蒙双面,上下鼓边镶嵌着两圈密集的黄铜钉包(便于击打);鼓呈扁圆形,直径约有40公分,高约20公分,样式极为古朴。击打时,一人一鼓用红缎带斜背于身前,左手持鼓环,右手执鼓槌;一般庆典不得少于四鼓,场面越大、越隆重,启用的仗鼓就越多。

榆村乡富溪村的仗鼓在古徽州很有名气。祭祀先祖,举办庙会,或是逢年过节舞龙灯,村民们都要痛痛快快敲一场.;那雄壮威武的鼓点,缓时声声如雷、九天回响,急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再加上悠悠的曲笛、锵锵的云锣,大有“沙场秋点兵”的遗韵……

仗鼓有曲。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工尺谱记述的《仗鼓曲》,雄浑、威严、有力,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格调,记得其谱是这样的:

“五六工工,五六工工,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工工工。尺上五六工,工尺工五六,上尺上五六,五六工工工,五六工工工。工五六,上五六,上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工工工,尺上五六工。”

调子简洁,节奏明快,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尤其是那最后几声“工工工”,极为雄浑,特别令人振奋。仗鼓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器乐伴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强烈。《仗鼓曲》那脍炙人口的工尺谱榆村地区流传很广,尤其在富溪村,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会唱……

仗鼓也有舞。作为一种民间游艺,仗鼓当然是一边行走一边敲打的。游街走巷时,鼓手的舞蹈动作一般以踏步、弓步、前步、后步等步伐为主;在广场表演时,则增加圆场、跳跃以及不断变幻队形等内容,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神形并茂的表演而取胜。传统的仗鼓舞,易记易学,稍加排练就能上场,这也是仗鼓敲了千年也难停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5年7月,笔者还在榆村乡文化部门工作时,曾数次接待了安徽省民间音乐集成编辑部慕名前来采风的专家;富溪村组织的12人仗鼓队,现场表演了传统的仗鼓曲和仗鼓舞,被摄制成资料片送省珍藏。近十几年来,黄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对古老的仗鼓舞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集古徽州各地仗鼓艺术之长,推出了一台古风浓郁、编排新颖的大型舞蹈,美其名为《得胜鼓》。

这个舞蹈人物众多,气氛热烈,以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粗犷骠悍的艺术风格为黄山的民间艺术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早在1987年春,世界著名导演伊文思就在屯溪老街把《得胜鼓》一一摄入大型风光片《风》;近十部海内外电视片或为背景或为专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得胜鼓》的风采;最为难得是,《得胜鼓》不断创新,日臻完美,以它那恢宏的场面,古雅的装束,奇特的器乐,刚健的舞姿,成为历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民俗表演的经典保留节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的中外贵宾的由衷赞叹;连走遍天下、见多识广的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观后也眉笑颜开,连连“OK”。

古老的仗鼓,现在已成为我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