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北村四十大寿(抬社猪)的风俗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伏岭脚下大障峡谷口的北村,今日格外热闹,倒不是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平常大年三十要到夜里才热闹起来,而今天的北村是天不亮已人声鼎沸了。

程敬业一家三点钟就起床了,连黑狗“有富”也人前人后地乱跑。66岁的母亲、15岁的儿子,12岁的女儿,一个也没闲着。两个兄弟一家也过来帮忙。

尽管再此之前已经准备了好多天,今天还是特别忙。与程敬业一样忙的还有其它四家程姓人家:族兄弟程敬先、程敬宗,族叔程灶苟、族侄程务本,实际上全村姓程的都在忙。今天,要举行隆重的四十大寿庆典,北村人叫抬社猪。

四十大寿,在徽州乃至中国都少有。但徽州就是徽州,这里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之说。四十大寿庆典也就是抬社猪是北村的风俗。

北村在徽州绩溪县,背靠伏岭,背者北也,所以叫北村。这里山青水秀,著名的徽商古道从这里启程,石板路沿着蜿蜒陡峭的山岭,绵延通向清凉峰,通向浙江。

绩溪历来以“邑小士多”闻名,绩溪程氏有五支,北村程氏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从歙县富曷(好象找不到这个字)迁来。始祖程文贵先在坦头岭落脚,数年后迁入古塘,就是今之北村。

北村因临近徽商古道,与这条闻名天下的崎岖小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古道深险,屡出事故。民国23年(1934年)北村两个徽商程灶起、程瑞明沿古道东行,到达江南第一关的险隘处,恰逢雷雨,二人躲在石崖下,石崩而死。山下有个胡家村,胡家村有个胡桂森,哀其不幸,出资在关下筑庙一座志哀示诫。徽州热心公益事业人众,胡桂森亦算一个。(黄山学院徽学研究所姚邦藻先生知晓此事)。而北村程氏热心公益不输胡氏,据绩溪县志记载:“北村程氏,伐石为栏,障于傍,往来为安。”就是在徽商古道险隘处筑起石栏杆,防人跌入深谷。当我们今天步入徽商古道时,能不思古人的功德吗?

程氏在北村人丁兴旺。同样兴旺的还有同村的章氏,出了个小说家章依萍,是同鲁迅、胡适同时代的人。程家虽然没出大名人,但自始祖程文贵起,子孙都很争气,象一幅对联中说的“读书好,耕田(不是耘田)好,学好便好”好就好在一个“好”字。1992年,该村村民程竹林发明了“天然多用途卫生保健巾”,还申请了专利。

程文贵是39岁那年迁来北村(那时叫古塘)立业的,与马谡、岳飞、文天祥、李自成等名人39岁生命终结不同,程文贵艰苦创业如鱼得水,40岁成为他生命的又一辉煌起点。抚今追昔,他深感世俗认为40岁走下坡路的偏见误导子孙,遂立下家规,男丁四十要举行社祭,感天地之造化,祈神明之庇佑,思先祖之恩德,立后人之楷模。至于祭祀和典礼的方式,逐步发展,日渐精进,既隆重热烈,又别具一格,还喜闻乐见,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了。

北村的四十岁男丁祭社活动,影响之大,还与徽菜有关系。据绩溪方面讲,徽菜之乡在绩溪。创始源头就是祭祀汪华而举行的“花朝会”,花朝会上有“赛琼碗”,就是比赛菜肴的丰盛。还有就是北村的值年户(四十男丁祭祀),要做不少于三道菜摆于祠堂供桌。年复一年,菜肴越来越精,逐步发展为徽菜。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吃的“武昌鱼”就是绩溪籍厨师按徽菜做的。假如今日在屯溪或绩溪挂一招牌:“徽菜武昌鱼”,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

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列位看官有点不耐烦了,农夫这就言归正传。

话说当日参与祭祀(或曰做寿或曰抬社猪)的共有五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五个程姓男丁四十岁。徽州人不耐烦过小生日,而是在过年时做寿。一则合新年之热闹气氛,二则乘农闲大好时光。假如象今天城里人那样,小户人家买个蛋糕,大户人家送上珠宝,再到豪华宾馆FB一下,小孩子们送个贺卡,与北村人比起来真小儿科了。北村人不过小生日,要过则轰动全族、全村、全县、全中国。今天就有一个朋友名叫“茯苓”,拿了相机来采风。夹杂在人堆里的还不知有何省何县的人物呢?来的都是客,北村人真诚欢迎你。

为了这一天,北村人准备了一年。长长的鲜红的寿钱,在39岁时要每月买一张红纸累积而成;每家一头社猪,年初或头年就要选择饲养,怕不保险,还要备养一头;祭菜中的整鸡整鱼,用的是雄鸡和金色鲤鱼,都要自己饲养;更不要说大量的寿包、寿条,都是费钱费力的。还有糕点,如壳饼,程老虫叫壳饼,而农夫家叫空壳饼,外面是面粘芝麻的脆壳,里而是饴糖的甜心,咬一块,香喷喷,列位看官可能会流下口水,城里还真买不到呢。尽管如此,各家都乐此不疲,倾其所有。

年届丁亥,赶上好时光,谁家不想风光风光呢。自家人忙不过来,亲戚朋友都来帮忙,日程都用红纸写了贴在墙上,分工到人,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盛典的重头戏,是社猪,最能体现典礼的气派风度。几百斤的大肥猪宰杀后,保持完整,搭起架子,将猪固定在架子上,猪头戴宫花,插帽翅,系围脖,嘴里含着黄色的大明珠,身上披红缎,红的是红,白的是白,那才叫气派。起驾了,四个壮汉各执一角,随着整齐的号子上了肩膀。长者手执寿钱开道,社猪在锣鼓鞭炮声中上了路,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有捧寿鸡的,有捧寿鱼的,有脖子上吊着寿条的(年糕),有抬着寿包的(大馒头,一斤面粉三个),数不清捧贡品的,队伍逶迤地向程家祠堂进发。最神气的是寿星(还称不上老),满脸的笑容象要流淌下来。

锣鼓咚咚铿,鞭炮啪啪响,喇叭呜里呜里呀,整个村庄在鞭炮的硝烟和鼓乐的欢快声中,迎来了北村最为壮观的一天。

五家的社猪都抬来了,一字排开;五家的菜肴都上齐了,摆满了五张八仙桌。祠堂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挤得个水泄不通。

祠堂张灯结彩,正中挂起了祖宗的容象,两边的对联是:

节届中春时交五戊

村前击鼓陌上吹萧

不用农夫多嘴,这幅对联已将典礼的宗旨、意境、期望、目标、氛围描述得淋漓尽致,好一幅浓郁的徽州乡村风俗画。此画只应徽州有,别处那得几回闻。上午九时,典礼开始,族中长者主持。长者须发皆白,面色红润,中气十足,只见他高声念道:北村程氏男丁四旬寿诞祭祖典礼开始。又是鼓乐齐鸣,锣鼓喧天,天地同庆。这一通鞭炮惊天动地,小孩子都吓得捂上了耳朵。“茯苓”正人前人后地抓紧按快门,一定收获了不少好PP。

接着,司仪又大声念道:四十不惑,业成家乐;源远流长,承前启后;饮水思源,感恩戴德——

一叩首,皇天后土固金瓯;

二叩首,祖宗遗泽长荫后;

三叩首,子孙代代富贵有。

五个男子倒金山倾玉柱,向天地祖宗下拜叩首。

接下来是赠送贺仪,致词,最后宣布发送寿礼,全村程姓男丁二十岁以上每人一只寿包,一块寿条。

典礼结束了。人们意犹未尽。那五户人家摆开了酒宴,招待亲朋好友。这一天,是北村最为盛大的节日了,“家家扶得醉人归”啊。

农夫曰:识徽州人非易,徽州文化内涵之深厚非可揣摩,北村抬社猪可管中窥豹,徽州文化可偷、可抢、可借么?今城里人一生日,花几个钱,送几份礼,吃几个菜,讲几句话,喝几杯酒,发几条短信,如此而已,不及北村一根汗毛矣!那份虔诚,那份执着,那份投入,才是徽州人永恒的财富。

农夫且睡安稳觉:酒国由来天地宽,管他新安第几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