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十章第一节


第十章 问题讨论与展望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及其进入实验区开展实验以来,课程标准受到普遍的好评,实验区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满了信心。但也有一些学校体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表现出某种担忧,并提出了一些疑问。本章正是针对这些担忧和疑问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也描述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 我国体育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宏观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当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既为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向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体育课程改革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分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在未来10~15年,我国社会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

(1)综合国力可望进入世界前五名

在本世纪前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十五”末将由“九五”末的8.9万亿上升到12.5万亿元,人均GDP也将由6900元达到9400元,综合国力有望超过意大利和法国进入世界五强,但人均经济总量仍居于世界中下水平。

(2)继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经过20年来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1999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0.1%、23%和26.9%,预计到2005年将分别为44%、23%和33%,2015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将位居第一,其中主要是各种服务业从业人数的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提出了层次、类型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也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说来就是要求学生离校以后,要在体育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体育与健康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仍是一个小农经济与不断信息化的工业经济并存的国家,农村人口过多、农民就业不足的问题也仍将长期存在;同时,在加入WTO的最初几年,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农业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挑战,一些行业和地区可能会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些都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

(3)科技、教育继续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国家将花大力气发展科技、教育,科研与开发经费将大幅度提高,由1999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3%提高到1.5%;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将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38.2%提高到60%左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将大幅度提高,将由2000年的10%提高到“十五”期间的15%。与此同时,国家将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必然大大加速中国社会向学习化社会的转变。

(4)城市化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计划纲要》要求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还首次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5%,分别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8000元、2253元增加到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22.2m;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城市卫生水平和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秩序好转。

在未来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围绕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把巩固和提高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系统,实现适度超前发展,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2.知识经济与体育课程改革

把未来10~15年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和改革的深远因素,是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经济对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明确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把教育视为“知识产业”。虽然知识经济还是初露端倪,但它已经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正如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别一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和体育也日益显示出它们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巨大差别。

与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body-building)为目的、主要指向完善学生的身体不同,知识经济社会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human-building),它不仅指向人的自身自然即躯体(body)的完善,而且要作用于人的精神(mind),包括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充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体育课程的科学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正在趋于结合,体育的育人功能正在被重新发掘和发挥。

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劳动者构成了工业社会的主体和重心。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劳动者约占总劳动力的17%,加上农业劳动者约占总劳力的80%;20世纪中期,美国工人曾占到劳动人口的40%。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末这个数字回归到17%,农业劳动力不过3%;预计在10年和20年后,这个数字还将分别减少到12%和2%。与此同时,知识劳动者(knowledge worker)正在迅速成为现代社会劳动人口的引力中心。

与此同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增加了人类的余暇时间,同时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于是,余暇时间利用和终身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教育。“在过去的200年里,……人们认为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知识教育的人,……今后,人们将逐渐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懂得如何学习,特别是懂得不仅通过学校、而且是在教育以外继续终身学习的人。”传统教育的核心是学科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教育虽仍然十分重要,但其首要地位则已经让位于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开始面临挑战。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但是,适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未必是适应社会、特别是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传统学术模式培养的是专才,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由于教育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21世纪的教育:“……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由之路。” 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这一概念也与以前社会中所认为的知识具有根本的区别。“在知识社会,知识唯有在应用中才能存在。”学生不能应用、不会应用的知识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奈斯比特把不会学习的人称为“功能性文盲”。人们把人类有史以来的知识分为两类:“可编纂的”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处理几乎全部可编纂的知识。到本世纪结束时,计算机将“生产”占98%的这部分知识,人类生产的那2%的知识主要是观念和思想(idea),即意会的知识。这将对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剧变,学校体育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都纷纷对学校体育进行了改革,学校体育已经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体育课程的非生存技能本质

劳动方式、人口职业构成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大幅度地减少他们非进行不可的体力活动,对体能需求的职业色彩将失去显著的社会意义,这与急剧增大的职业劳动对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除了极少数选择将来以运动员、体育教师等作为职业的学生外,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不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的。

但是,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体育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这是现代学校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学校课程的根本特征。

现代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培养人、对于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有两方面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危害极大。一方面是由于大肌肉运动大幅度减少导致人类的生物结构和机能可能退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身心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变化而造成的各种疾病,即所谓现代生活方式病或文明病。要与这两种危害人类发展前途的趋势相抗衡,保证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防止人类自身的退化,只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加大肌肉活动,体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儿童少年阶段,体育不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人和社会共处──例如服从规则,尊重和关心他人,与人分享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非学校的环境中学习和从事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是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相对比较忽视的方面,但它们与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一样,也是体育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体育对于增加学生情意体验的重要意义。在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复杂、社会流动日益频繁的同时,现代社会生活又以它的高技术、快节奏和小家庭、公寓式居住环境,使现代人、特别是大中城市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学科教育隐含的科学主义世界观和无所不在的竞争,正在日复一日地吞蚀着人情和人性;所有这些带来的孤独、紧张和枯燥,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病的又一重要病因。体育正是人们扩大交往、找回正在失落的人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③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随着人类期望寿命的延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加,终身体育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1978年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健康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在校学习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唯一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现时社会尚不能提供多数人在校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担负起、也只有学校体育才能担负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我们曾经说过,体育是一门与延续人的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课程,由于它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会把树立每个人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成。这就会对新的体育课程提出,要让每个人都得学会一至两项足以帮助自己终身参与体育的活动内容,都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与群体交流的机会,能在满足自己健康需求的同时,帮助周围的群体共同获取健康。

现代终身体育观点具体表现在,不仅是寻找个人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而是将自己个人的健康生活与群体、与社区的健康生活挂起钩来。以健康三维观来认识这个问题,个人的身体锻炼只能改善自己生理上的不适状态,维持自己的体能与身体健康状况,却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产生一定的社会交往。因此,要想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健康,还必须得把自己的体育与健康活动纳入群体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之中。学校体育课程将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会如何把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能将会学习如何组织他人参与体育活动、如何教会别人简单有效的身体活动方法、如何关心社区的健身运动、如何担任各种比赛的裁判工作等。

(2)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内容

与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承传不同,当代学校体育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要求学生应掌握什么体育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什么对他现在及未来生活有益的东西。

思维方式的转变、体育课程的非生存技能本质和健康意义的突出以及课程内容范围的扩大也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过去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体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现在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而长期以来被忽视或重视不够的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非运动技能的表现,由于它们与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联系而变得重要起来;体育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因而也更具有弹性;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再仅仅限于体育课和学校,不再限于运动技能和能力表现;与学生的运动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获得和完善经验,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3)综合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和教育理论的转变,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也正在被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顾泠沅教授在谈到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时认为: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老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觉取向,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各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在我国近20年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大纲、确定新的教学策略的同时,一些学校进行了快乐体育、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试验,就反映了由支配式为主教学策略向综合式为主教学策略转变的趋势。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在信息社会中,学校已经不再是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信息的唯一和主要渠道,公共运动场、电视、报纸、电台、书籍……,都在提供着获取及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机会。事实上,那些热爱体育的学生把握某些方面体育信息的速度和程度,要远远超过他们的体育老师。这就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必要和可能:利用常规教学以外的资源和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上面所提到的体育课程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趋势,也可以视为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前景。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体育课程发展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逐步的、分阶段进行的。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系列指示,未来5~10年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要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毛入学率,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否则,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知识经济分工的格局中,我国势必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劳力素质低已经成为当前、主要是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我们已经反复讨论过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要让这些作用实际显现出来,就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确定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和近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体育课程体系。

1.体育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改变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长期悖离的现象,扭转竞技运动化的倾向,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的灵活性,切实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牢牢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观念,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转变,显著改变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全体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受益,促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衔接。

由于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已经实施了近百年,不仅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乃至器材装备教等方面,而且常常影响了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人们的观念。同时,在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体育场地设备等方面,各地区的情况也很不平衡。因此,要求体育课程改革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在2~3年内,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把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作为重中之重。只要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当局的观念真正从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竞技运动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意体验和行为改变上来,体育课程就一定会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生质的变化。

2.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目标

观念的转变最终会落实到体育课程建设上来,也只有建立起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适应的完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它的优越性,这种新的观念和新的课程体系也才能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目标,应是建立起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这个长期目标包括三个体系的建立:

(1)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小学到中学并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层层深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和场地设施标准。

(2)改革体育专业教育,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中的竞技化倾向,是造成我国体育课程中严重竞技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从源头上抓起,不使未来的体育教师很好地学习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论,必将增大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难度,改革的成绩也很难得到保障。

(3)建立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体系,对现有体育教师队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进行改造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