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常用概念名词摘录


 
第一部分 体育教学基本概念

  一、体育教学:
  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二、体育课程:
  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三、体育教学要素:
  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内容——依据 手段——道路
  四、体育教学方法:
  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
  安排学生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间隙时间,是决定方法选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五、体育教学原则:
  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六、体育教学风格:
  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
  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
  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
  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
  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
  ⑸室外活动组织。
  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七、体育教学组织:
  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八、课堂常规:
  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九、分组教学:
  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十、教学分组:
  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十一、分组不轮换:
  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十二、分组轮换:
  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十三、体育教学大纲:
  指由国家颁布的体育课所应传授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整体纲目。其结构包括说明部分,教材纲要和成绩考核的项目和标准三个部分。
  十四、体育教学内容:
  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十五、教材排列:
  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十六、学年教学计划:
  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十七、学期教学计划:
  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十八、单元教学计划:
  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十九、课时计划:
  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二十、教学目的:
  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二十一、教学目标:
  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编写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 、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一定是教师能观察到的学习行为,所以必须用 行为动词 来表达教学目标。
  2 、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学习的条件,完成学习行为的程度及在学习结束语时达到的水平。
  3 、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完成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或是允许学生出现失误的最少次数是多少。
  确定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1 、谁 (教学对象)
  2 、做什么 (完成的行为)
  3 、做到何种程度 (行为水平)
  4 、条件 (完成行为条件)
  二十二、体育基础知识:
  指小学生应当知道的一些体育常识。
  二十三、体育基本技术:
  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二十四、体育基本技能:
  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二十五、体育课的结构:
  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二十六、队列练习:
  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二十七、队形练习:
  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二十八、准备活动:
  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二十九、一般性准备活动:
  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三十、专门性准备活动:
  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三十一、诱导练习:
  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三十二、辅助练习:
  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三十三、稳定状态:
  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三十四、整理运动:
  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三十五、恢复过程:
  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三十六、超量恢复:
  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三十七、积极性休息:
  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三十八、体育课的类型:
  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所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
  
第二部分 名词、术语

  一、体育:
  也称体育运动。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运动:
  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三、体质:
  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四、体格:
  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五、体能: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各种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六、身体素质:
  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七、力量素质:
  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八、耐力素质:
  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九、速度素质:
  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十、灵敏素质:
  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十一、柔韧素质:
  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十二、体育手段:
  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十三、身体练习:
  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十四、身体姿势:
  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十五、开始姿势:
  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十六、练习过程姿势:
  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十七、结束姿势:
  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十八、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十九、练习时间:
  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二十、课的密度:
  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二十一、专项密度:
  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二十二、运动负荷:
  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二十三、心理负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二十四、人格:
  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二十五、逆反心理:
  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