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_酒史文化


  《本草》云:“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虫恶气。”《注》:“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饮之令人神昏体弊,是其毒也。昔有三人晨犯雾露而行,空腹者死,食粥者病,饮酒者无疾,明酒御寒邪过于谷气矣。酒虽能胜寒邪,通和诸气,苟过则成大疾。《传》曰:惟酒可以忘忧,无如病何?《内经》十八卷,其首论后世人多天促,不及上古人之寿,则由今之人“以酒为浆,以妾为常,醉以入房”,其为害如此。凡酒气独胜而谷气劣,脾不能化,则发于四肢而为热,厥甚则为酒醉,而风入之,则为漏风,无所不至。凡人醉而卧黍穰中,必成癞;醉而饮茶必发膀胱气;食酸多则成消中。

  皇甫崧《醉乡日月》记云:松脂蠲百疾。每糯米一斗,松脂十四两。别以糯米二升和煮如粥,冷着小麦曲一片半,每片重二三两,火爆干捣为末,捣作酵。五日以来候起办炊饭米,须薄之,更以曲二十片火焙干作末,用水六斗五升、酵及曲末饭等一时搅和入瓮。瓮暖和如常,春冬四日、秋夏三日成。

  又云:酒之酸者可变使甘。酒半斗,黑饧一斤炙令极热,投中,半日可去之矣。

  《南史》记虞悰有鲭鲊,云可以醒酒,而不著其造作之法。

  魏文帝诏曰:且说葡萄,解酒宿酲,淹露汁多,除烦解热,善醉易醒。

  《礼乐志》云:“拓浆析朝酲”,言甘蔗汁治酒病也。

  《开元遗事》云:兴庆池南有草数丛,叶紫而茎赤,有醉者摘而嗅之,立醒,故谓之醒醉草。

  《五代史》云:李德裕平泉有醒酒石,尤为珍物,醉则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