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对酒都情有独钟,不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无论宴饮聚会、临行分别、落魄愁绪、壮志抒怀……似乎都离不开酒。
仪狄与酒
仪狄,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夏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奉旨造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岂不冤枉!
关于仪狄造酒的说法在《太平御览》中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醪,是一种浊酒,是用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和现在的不带糟的酒醪差不多。“变五味”,是指酒具有多种滋味。
杜康与酒
杜康,字仲宁,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他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有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先,饭难以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就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之外,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白居易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大禹绝旨酒疏仪狄
大禹是公元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受舜禅位,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公认的明君圣主。
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旨酒是指极为珍贵的酒品,大禹认为如此好的东西,意志薄弱的人必会沉湎于它的,所以向后世发出了警告。在古代的典籍中,记述的亡国之君多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大禹预言的应验,也证明了古代酒对政治、军事的影响之大。
大禹曾下过戒酒之令,但他也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境内)以酒宴会诸侯,共议朝政。
夏桀是第一位纵酒亡国的“酒天子”
大禹之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不幸得很,夏启大概可算是最早嗜酒无度的君主了。尽管他在贪饮时,表面上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实际上却埋下了祸根。影响所及,夏代后来的君主太康、后羿、寒浞、桀等都竞相攀比。史书上说,桀用池子盛酒,酒槽堆积如山,并令人奏起“靡靡之乐”,自己则坐在用宝玉装修的楼台上,观看3000人俯身就酒池如牛饮水般地饮酒、取乐。如此昏聩之君,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夏桀被商汤打败,逃到南方,不久就死去。但桀只是因纵酒丧国的始作俑者,后世可不乏跟风者。当然,纵酒荒政只是他(她)们的主要罪状之一。
殷纣王赴火自焚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也是后世史不绝书的荒淫暴虐之君。他拒谏言,一味听信妃子妲己的谗言,采用惨无人道的酷刑,将人捆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炮烙),或将活人投入藏有毒蛇的坑内喂蛇(虿盆)。
他在摘星楼下挖了2个大池:右池装满醇酒,名曰“酒海”;左池以糟丘为山,插满树枝,并在其上面挂满肉片,名曰“肉林”。这就是史书上常提到的“酒池肉林”。他与裸体男女整日整夜地追逐嬉戏其间、喝酒吃肉,名曰“醉乐”。据说:他的酒池大到足以行舟的程度,还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北至邯郸以南的路上,修建了不少行宫,专供其作“长夜之饮”。有一次,他竟连喝了七天七夜。荒唐到如此程度,真是连夏桀也“甘拜下风”了。当纣问他的儿子今天是何日时,所得到回答也只能是“国君而失日,其国危矣”。庶民对纣的积愤,可想而知了。
这时,处于西部的周部落却日益强盛起来。其国君周武王看到讨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命令姜太公率5万兵马,渡过黄河,在盟津与八百诸侯会师,共同与纣亲自率领的70万商军在牧野大战。由于商军大多为奴隶和俘虏,他们平时对纣都有着刻骨的仇恨,故在周军的进攻下,反戈一击,使周军直捣朝歌。
纣王知道大势已去,就对太监朱升说:“朕悔不听忠臣之言,误被谗奸所惑。今兵连祸结,莫可解救……朕思身为天子之尊,万一城破,为群小所获,辱莫甚焉。欲寻自尽,此身尚遗人间……不若自焚,反为干净……你可取柴薪堆积楼下,朕当与此楼同焚……”
纣王身穿衮服,佩满身珠玉,手执碧圭,端坐楼中,眼见烈焰骤起,遂叹日“悔不听忠谏之言,今日自焚,死故不足惜,有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
姜太公在声讨纣的十大罪状中,有三条为:沉湎酒色、自用酒池、酗酒肆乐。足见商之亡与纣“重酒色”关系之大。
周公与《酒诰》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协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故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鉴于夏、商灭亡的深刻教训,制定了《酒诰》等一些法律,并严格执行。
周公在《酒诰》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饮酒要有所节制的主张。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政治宣言,规定各级官员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且不能喝醉;又告诫殷民,只有等到父母高兴时,才可以置备丰盛的膳食并饮酒;若有人平时聚众饮酒,则决不放纵,要全部抓起来送到周京,加以处死。总之,不能让人们酣乐于酒中。
应该说,《酒诰》不仅对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刹住当时酗酒成风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内容对后代也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不论是铁马秋风还是小桥流水,不管是潇洒自如还是沉吟抑郁。酒,都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