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时,教会人士把万灵节(Allerseelentag)定在了11月2日。在西班牙地区,一个牧师在这一天可以作三次弥撒。1915年,教皇贝内迪克特15世把这个节日推广到了整个教会。
这个节日源于公元前1000年时在中欧与西欧居住着的克尔特族人。根据克尔特族人的日历,每年1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每逢这天来临,人们都要点起大堆大堆的篝火,以防止鬼怪接近。
9世纪初,基督教传入英国。罗马教会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将11月2日定为“万灵节”。这样,10月31日夜晚就成了“万灵之夜”。万灵之夜,儿童们要穿上旧衣服,戴上面具或在脸上涂上锅灰,拿着灯笼到大街上又唱又跳,尽情欢乐。节日这天,人们往往到墓地献花,点燃蜡烛,以祭奠鬼神。除英国外,法国等一些欧美国家也过万灵节。
欧洲人对这两个日子非常重视。在万圣节下午,人们便用绿色植物与花来装点墓地(比如菊花),点上“长明灯”。16世纪时,科隆人以一次弥撒和一顿纪念餐来纪念逝者。按民间传说和一些教父的说法,在万灵节这一天,那些通过了上帝的法庭这一关的逝者进入天堂前先从地下上升到地面,在地面休息,将息他们在炼狱中备受痛苦的躯体。
在前几个世纪,万圣节和万灵节有不少迷信的习俗。比如:人们把“圣水”撒在墓上,不单是为逝者祝福,而更是为了减轻他们在炎热的地狱中的痛苦。人们把食物放在墓前(比如面包,葡萄酒,豆),点燃蜡烛。但不允许在自杀死亡者墓上点蜡烛,因为那将使他们的子女后代也成为自杀者。
不仅在墓地,人们在家里也为逝者服务:把食物和饮料(牛奶,水等)供在桌子上。德国摩塞尔河谷地区的人们在万灵节晚上要吃燕麦粥,说法是:吃掉几个谷粒,就从炼狱中救出了几个灵魂。为了使炼狱中的人凉快一些,人们把面粉撒在火上。炉火要日夜不停地烧着,可以让那些遭受“冷罚”的灵魂取暖;屋里要点上很多蜡烛,灯光通明,表示活着的人维护逝者的安宁。
这个日子里还有许多禁忌:空的炒菜锅不能放在炉子上,否则某个灵魂可能会不当心坐在上面;炉叉不能倒转着放,否则可能会刺伤可怜的灵魂;刀不能颠倒着乱放在桌上,否则灵魂可能会误坐在上面;通宵点着的灯不能烧油,而要烧动物脂肪或者黄油,这样可以使灵魂得以冷却他们的灼伤;万圣节到万灵节之间那个夜里最好不要出门,因为那外面到处是鬼魂和魔鬼;白天则不能播种和打猎。
谁在万灵节这天把一件破纺织品扔到树上,就能保佑他的牲口不受病害。在这一天,如果去拉一下抬死人的担架,那么,一些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在前几个世纪里,万灵节是一个经济年结束的日子。紧接着就将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年。
万圣节是源于西方国家的节日,又称“鬼节”。菲律宾虽是亚洲国家,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长期以来把西方节日与本土民俗结合起来,使这一节日变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节日。
31日,孩子们一早就把自己装扮成欧洲中古时代戏剧中的角色,身穿斗蓬,手拿传说中魔鬼喜欢拿的镰刀和扫把,再提上一只小桶,成群结队地前往商店和邻居家要糖果点心。由于“鬼节”的规矩是“要么请客,要么受罪”,各大商场内的店主们早就准备好了糖果,尽量满足这些“小鬼”的要求。一些成年人,甚至老人,也带上面具,加入了孩子们的队伍。
在马尼拉市以外的农村地区,青年人在31日晚有向老人讨食要酒的习惯。如果不给,这老人家里的猪和鸡就会“神秘失踪”。在11月1日和2日,农村家家户户都日夜点上蜡烛,在祭坛上放好最精制的食品,供奉故人。
在菲律宾,节日既是富人的,也是穷人的,而且穷人似乎过得更开心。在马尼拉的一些高级住宅区,富人们在门口装饰了巨大的“南瓜鬼脸”和假骷髅架,并在院内点起“鬼火”,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但那里多数缺少穷人们过节时的热闹气氛。
菲律宾的穷孩子们,包括流浪儿,在装扮成“小鬼”上门要糖果时玩得特别逼真,也特别认真,让看者觉得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