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古诗吟诵


戴建荣古诗吟诵

戴建荣古诗吟诵

  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

  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常好!

  师: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静夜思

  师:这样念的是吗?来,请看黑板。跟我念Sì

  生:(齐念)si

  师:刚才你们念的没有念错,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把它念成第四声呢?,学到后面你就知道了。请看投影,自古至今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当它念思的时候解释为1,2、3、4,用现在的话来说,做动词的时候念“sì”。它解释为:心绪

  生:(齐声)心绪

  师:简单的讲就是心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它做名词的时候读si再读si

  生:(齐声)sìsì

  师:第三个读音读sai,和哪个字相识?

  生:腮

  师:对,月字旁的腮,摸摸我们脸上的腮帮子,摸得到吗?

  师:看看哪一种字典里面,有这样的查找呢?《辞源》,修辞的辞,源头的源,谁家有这样的大字典?哪儿来的?

  生:是我姐姐给我的!

  师:你姐姐是干什么的?

  生:我姐姐是——

  师:想不起来了,没关系,但拥有这本字典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没说错吧?

  生:没!

  师:我们以后会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阅读的时候,有些读音吃不准应该查找《辞源》。

  这本字典里所记载的就是这本字典的古音,为什么要记载古音呢?为什么要恢复它的古音呢?我们继续往后学。

  师:当“思”念成第四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三个字?

  生:它们全读第四声。

  师:不错,读一读。

  生:静夜思

  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吗?

  生:第一、二、三声

  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

  生:轻声

  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

  生:平仄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什么联系呢?听清楚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等于“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念!

  生: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现在在课题上面一起来标上平仄的话,因为这三个字都是第四声,所以都是仄声,仄声用什么来标,拿起笔一起来标!

  生:(拿起笔标上平仄声。)

  师:都标好了吗?好极了,标好了平长仄短,那么,仄声要读得短一点谁会呢?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一起来

  生:(齐读)静夜思

  师:接下来一句话很重要,听清楚了,咱们中国字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有一点可能你现在不知道,什么呢?我们的这个读音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的话,肯定是从高处到低处。现在怎么读?

  生:静夜思(低沉的)

  师:有不同了吧!声音越来越轻了1

  师:谁还会读?

  生:静夜思(低头的)

  师:看到了么!脑袋都越来越低了!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读法吗?来,你来读,

  生:静夜思(越来越轻)

  师:怎么读?

  生:比较轻

  师:是越来越轻!会读吗!来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赏析】一个平常简单的读题环节,在戴老师的演绎下却有着别样的精彩。在正“思”字的字音时,戴老师引导孩子利用《辞源》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含蓄地告诉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读法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古诗词。更令人叫绝的是,依然是这个平常的读题环节,戴老师在期间巧妙地渗透了平仄的初步知识,不仅知道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更是渗透了“平声字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仄声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古人以平仄传情的表现手法。在教师沿着课题所画一条情感线,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之中,一个诗题,便也被读得情深意长。

  二、读诗吟诗,走近平仄

  师:什么样的声音是静的?不说,来再读一次!

  生:(读古诗)

  师:还能不能再轻一点,再来,好么?

  生:(齐读古诗)

  师;什么时候会背这首诗的?

  生:(思索状)

  师:很简单,早到了已经无法记住这个年代了。

  师:会背,会默吗?默默看吧。第一个写好了,大小、位置看清楚,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就空在那里。

  生:(默写)

  师:聪明的孩子知道换行。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写下来就不一样了!

  师:默完的同学可以抬头来看一看。特别是“举头“的“举”字很多同学不会写!全部修改完毕的,标上“平仄声”,

  生:(标上平仄)

  师:平声字念长一些,仄声字念短一些。在下面先练一练。

  生:(学生练习)

  师:很多同学已经标好了,我们一起来标好么?一、二平、三四仄,嘴里念着,眼里看着,手里写着。

  (师生一边读,一边标)

  师:很好!这里面也出现了这个字,但在诗里面念第一声,因为解释是思念,思念故乡,全部标好的请举手!

  师:那么平长仄短,我们来念念看!

  生:(全班看着标示齐读)

  师:会念了吗?不看这里了,看我的手吧!我的手这样就是——,这样就是——

  生:(生看老师的手势再读)

  师:连着三个仄声,怎么念?

  生:(念)

  师: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平仄能描绘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字到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标标看。平声平声平声说明他的心情是越来越高兴的,那么这条线应该往上。(老师标,带领学生读)

  生:(跟着老师读)

  师:这根心情线看到了么?你能读出它的起起落落吗?

  生:((跟着老师读)

  师:起起落落都看到了吗?很好,有两个女孩跟着我起起落落。

  师:还有一种读法和刚才不一样,聪明的你一定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用心去感受。这一回跟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老师吟诵)

  生:老师是用唱歌的方法把这首诗唱了下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蒋老师最后一个字是很长的。

  生:老师要断一下。

  生:老师把这首诗的意思都唱出来了。

  师:不用讲,我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我们先不说。你来说说看!

  生:你的是拿来唱的。

  师:很多人都说我在唱,还有人说是读,但这不是唱,也不是读,这叫“吟”。(板书)齐声念

  生:(读吟)

  师: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生:古诗《游子吟》

  师:真了不起,连哪首诗都知道,听好了!当把诗念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以至于了解诗的意思,更体会了诗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情感想表达出了,他就开始吟诗。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是吟诵下来的,想不想试一试。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与老师一同吟诵)

  生:(一个学生吟唱)

  师:唱歌越跑调,吟诗越吟得好!

  【赏析】静夜思是一首孩子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找到他们学习这首诗的新的增长点。戴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请孩子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校对字形,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对教学基本目标的落实。随后,他依然以平仄为入点,通过平长仄短读古诗,通过平仄标记形成的起起落落的情感线诵古诗,通过如歌如唱的吟古诗,一遍遍让孩子徜徉在诵读古诗的意境里,重复中有上升,回旋中有收获。

  三、解诗赏诗,感受平仄

  师:故乡啊,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看地图)

  同学们,这绿色的部分就是当时李白生活的大唐王朝的疆域,现在的有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李白的第一故乡碎叶城它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和我们的新疆是邻居。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并且在这里生活的整整五年的时间。五岁的小李白跟着家人万里迢迢来到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李白是个爱故乡的人,他长大了,把自己的号取做“青莲居士”,李白在青莲又整整生活了20年。25岁的李白带着一口宝剑开始游历整个大唐王朝,来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惟独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青莲,更别说万里之遥的`碎叶城。所以,每当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每当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他就会吟诵起这样一首诗。(师配乐朗诵)思故乡啊思故乡,会思念什么?

  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生:还会思念家乡的水。

  生:思念家乡的风景。

  生:思念以前教他的老师。

  师:还会思念什么?

  生:思念同学

  生:思念家乡的土地

  生:思念美好时光

  师:是啊,思念美好的时光,或许就是这几个小孩,也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在看月亮,读《古朗月行》(节选)

  生:(师生一起读)

  师:如果给“呼”组词,怎么组?

  生:呼叫

  师:呼叫一定是大声的,你来!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低声)白玉盘

  师:这是你最大的声音吗?

  生:(大声)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唤

  师:这唤字与叫字是不一样的,“叫”是声音响,那么“唤”是有情感的。

  生: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吸

  生:招呼

  师:打个招呼还应该有动作吗!

  生:(做手势)白玉盘

  师:还可以怎么“呼”?

  生:呼喊

  师:呼喊与呼叫差不多的,个同学能替我想想,哪一个词也是“呼”出来的,并且很开心的?

  生:欢呼

  师:欢呼同意吗?什么是欢呼,我们站起来试!(注意声音、表情、动作)

  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欢呼状)白玉盘

  师:这个时候什么心情?

  生:开心、喜悦、高兴

  师:其实20多年后,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还是小时候的白玉盘,还是小时候的“瑶台镜”,他的心情还是小时侯的喜悦与高兴吗?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低落

  师:再看这根心情线,这个最低处一定是李白最悲伤的时候,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我们一起来念!

  生:(师生一同念)

  师:那个字?月,圈出来,霜,圈出来。这个叫什么如霜?月光如霜,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霜

  师:很好!中国的文人心里十分悲伤,但他不说出来,他说“月光如霜”,说明他此刻内心很——

  生:悲伤

  师:以后我们念诗读到月啊,霜啊,都是诗人要抒发一种心情叫悲伤。再念下去,举头望明月,那个字?

  生:望月

  师:低头思故乡,哪个字?

  生:故

  师:这个故字我们一定要和另外一个字连一起叫故乡!李白真的能看到故乡吗?他唯一能看见的是什么?

  生:看见月亮

  师:所以在“故乡”后面写上非常非常大的“月”,一写到这个月,你就会发现

  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出现了几次“月亮”。三次,所有的诗人里李白最爱“月”,

  因为这一轮明月心情高兴,还是这一轮明月心情低落,还是这轮明月让他的心情恢复了平静。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还是一轮明月安慰了他此刻的思乡之情,《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以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到天涯海角看到这一轮明月,一定会吟诵这样一首诗。

  “(师生一同吟诵)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对课堂内容的完整记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吧!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好!

  谁还能再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生:汪伦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李白来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是他们俩仍然成了好朋友,李白要告辞了,汪伦特地踏歌送行,李白很感动,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古诗。

  师:告辞、踏歌送行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同学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么?

  生: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和杜甫共同称为“李杜”。

  生:李白是唐朝诗人,喜欢喝酒和游山玩水。

  师:看来你很了解李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这是学习的好办法。

  生: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什么……

  师:浪漫主义诗人。

  (课件出示,认识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

  师:了解汪伦吗?

  生: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

  生:汪伦是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桃花潭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老师讲的古诗里面说到了。

  师:你非常善于听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送给汪伦的古诗《赠汪伦》。齐读课题。

  师:赠可以怎么记?

  生:我在超市里看见奶袋子上面写着“买一赠一”就是这个赠字。

  师:善于在生活中识记生字,你是个有心人。

  生:我买玩具的时候还赠给我一个小礼物,上面写着“赠品”。

  生:赠左边是个宝贝的贝,右边是曾经的曾。

  师:说得好,我们赠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什么样的东西送给他?

  生:自己的宝贝。

  师:所以要记住它是个贝字旁。

  师:看这个“汪”字怎么记?

  生:熟字加偏旁。王加上三点水。

  师:能组词么?

  生:泪汪汪。

  师: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水汪汪,汪汪叫。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跟我一起书空。请大家打开本子在本上写两个。

  师:伦怎么记呢?

  生:熟字换偏旁。轮子的轮车子旁换成单人旁就是汪伦的伦了。

  生:老师,这个字师语无伦次的伦。

  师:你积累的词真多,好!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上课之前听有的同学说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好,先读一遍我听听吧,注意把自此读准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把古诗读通,但是古诗要读出韵味。怎么才能读出韵味呢?你得了解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作者写得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同学们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了吗?好,考考大家。

  师:(课件出示问题,生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时间是李白乘舟的时候。

  师:李白乘舟要怎样的时候?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

  师:用诗中原句来说就是~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时。

  师:非常正确。

  生:地点是桃花潭边。

  生:人物是李白和汪伦。

  师:事件呢?

  生:李白坐船要走,汪伦来送。

  师:汪伦是以什么方式来送他的呢?

  生:踏歌。

  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生:事件是李白坐船要走,汪伦踏歌送行。

  师:(板书:踏歌送行。)对,这样说话才完整。

  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千古不衰的名作。生:齐读全诗。

  三、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师:古诗大概描述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想写好一首诗,还要写出意境。这首诗里要注意几个意境。

  师:(课件出示意境一:“舟”),舟是指什么?

  生:小船。

  师:回答问题要完整。

  生:舟指的是小船。

  师: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生:古代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小船或者是步行。

  师:对。舟字在古诗里出现很多,一方面,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没有飞机、公交车、地铁、动车等,人们一般靠马车、步行来活动,舟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它轻快敏捷,常常用于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想象一下,古人穿着长袍,手持一卷书或者背一把古剑,那多么英姿飒爽。

  师: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把舟用在诗句中的。

  (课件出示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删除了其它三句难度较大的诗句。)

  生:读。

  师:给“舟”组词。

  生:小舟。

  生:乘舟。

  师:乘怎么记?在哪里见过它?这个字这么深刻的含义,我们定要写会它。拿出本子跟老师写乘舟二字。师示范。

  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怎么理解这句?

  生:李白坐着船就要走的时候。

  师:将欲行,是什么意思?

  生:就要走。

  师:那就把时候去掉。

  生:李白乘舟就要走。

  师:说得好,理解诗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组词连句的方法。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课件出示踏歌)踏歌。认读踏字,跟什么有关?

  生:足字旁跟脚有关。

  师:看几幅图片,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踏歌”。

(课件出示图片)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唱歌。

  师:还有补充么?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然后手也摇摆唱歌。


  师:摇摆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摇摆可以换成舞动。

  师:舞动是手的动作,手脚都用的话哪个词更恰当?

  生:手舞足蹈。

  师:是啊,踏歌手脚都要用,那我们用这一个词就能概括了。谁能再说一说踏歌如何理解?

  生:踏歌就是手舞足蹈唱歌。

  师:是的,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手舞足蹈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描写踏歌场面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师:是啊,人渐稀少,到了深夜,踏歌声还穿透云霄。再读这句。

  师:忽闻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忽然听到。

  师:你太厉害了,知道闻就是听到的意思。

  生:以前学过《春晓》里面有句处处闻啼鸟,老师就说闻是听到的意思。

  师:能够把以前学的知识用到学习中去,这是一样重要的能力。你是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孩子。

  师:李白忽然听到什么了?

  生:李白忽然听到李白踏歌送行的声音。

  师: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同学们开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有可能汪伦因为有事耽误了所以来晚了。

  师:想一想汪伦有可能有什么事能够耽误来送李白呢?

  生:有可能他回家去给李白拿自己酿的酒去了。

  师:你如何知道他会酿酒?

  生:老师开始讲的小故事里说了汪伦用自己酿的酒招待李白。

  师:故事听得认真,想象合理。

  生:有可能汪伦故意来迟了想让李白先失望后惊喜。

  师:对呀,有这个可能。汪伦有可能事先设计好,故意这个时候出现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有可能李白怕汪伦伤心,就没告诉他,后来汪伦知道了才急忙赶来送他。

  师:有道理。他们俩一起饮酒作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李白要走了,舍不得汪伦也怕汪伦伤心就没有告诉他。汪伦听别人说的,才匆匆赶来送李白。

  生:有可能汪伦叫朋友们一起来送李白所以晚来一会。

  师:有这个可能。汪伦自己踏歌怕李白听不到,叫朋友们一起来踏歌送李白。

  生:老师,汪伦有没有可能想让李白永远记住他,所以想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送他?

  师:是呀,汪伦是李白邀请来的,请李白的时候还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李白,送行的时候方式也一定很特别了。

  生:老师,可能汪伦在家里已经请李白喝酒吃饭了,李白说不要送了汪伦就答应了,但是汪伦还是没忍住,又来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想到这么多可能,简直就是一个个的汪伦和李白呀。我没有想到你们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么感人!多么意外!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听出惊喜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边喝酒吟诗,对酒当歌,汪伦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日子了,李白登上小船,汪伦前来送行,他们依依不舍地分别。李白对汪伦说_____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大屏出示)

  生:读。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是呀,桃花潭水有这么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还是桃花潭水深?

  生:情深。

  师:板书:情比水深。

  师:(大屏出示此两句)给这两句诗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体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友谊之深。

  生:读。(课件出示句子:选择哪句最合适。因为桃花潭有千尺深,所以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如果桃花潭有千尺深,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哪一句解释合理?

  生: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那我们读一读,体会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之深。

  生:读。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有感情。

  师:有感情还不够深。

  生:深情。

  师:对,“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读这两句?

  生:练读。

  师:整首诗我们读过了,理解了诗人诗中包含的感情。整首诗的意思会解释吗?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及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看来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听录音,跟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随着音乐一齐来诵读《赠汪伦》。

  生:(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摇头晃脑地读。

  师:周星冉同学读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呢?他边读边加上自己的手势、动作,摇头晃脑,古人就是这样读诗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动起来。

  生:读。指名读。

  师:古人读诗用的方法是吟唱。下面听一听这首诗的吟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吟。(课件出示整首诗的吟唱)

  生:吟唱。

  师:看,古人能用28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能吟诵、吟唱,方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古诗吟诵吟唱的视频和音频,学着诵一诵、吟一吟、唱一唱。

  四、读李白《将进酒》,感受吟唱,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友情之深,李白一生留下的千余首诗中,有六分之一是送别诗,可见李白朋友遍天下,重感情,下面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再给大家放一首著名吟唱家徐健顺老师吟唱的《将进酒》,我们再领略一下经典吟唱,并且感受李白的另一面,这首诗既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是李白的代表作。

  生:听,唱。

  五、拓展。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之外,老师还找了几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生:读题目。

  师:这么长的题目同学们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从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白是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这首诗的人物是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这是送别的~

  生:地点。

  师:人物、地点都有了,那时间呢?我们去读读诗句,找一找时间。

  生:读。

  生:找到了。时间是烟花三月。

  师:善于思考。烟花三月,李白约孟浩然来到黄鹤楼,两个人久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他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多美的季节!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到充满诗意的黄鹤楼,读一读李白留下的这首诗吧。

  生: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首《别董大》高适)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董庭兰也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所以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悲戚。一起读。

  生:读前两句。

  师:但是后两句去不一样了,诗人以什么来赠别好友?

  生:安慰的话。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古诗,是不是经常读古诗?

  生:是的,我背了70多首了呢。

  师:真厉害!你能读出诗人以安慰的话来赠别好友非常了不得。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到你写的诗,周大诗人,如何?

  生:好。

  师:是的,最后两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告诉他——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把整首诗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再看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师:元二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他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王维为他送别。我们读一读,思考王维以什么送元二?

  生:读。

  生:王维以酒送别元二。

  生:王维担心元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呀,王维握着元二的手,说:“元二啊,你这一别万里,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相见?读。

  生:读。

  六、再读古诗,感情升华。

  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回到李白汪伦送别的时刻,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师:下课了,老师被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所打动着,也吟诗一首向大家道别。(课件出示老师自创的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学生道别声。黄河之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惜别情。)喜欢古诗的同学,可以回去试着写一首。下面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一题)

  1、把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背诵一首送别诗。

  3、尝试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有关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