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在外地过节的诗句


王维在外地过节的诗句

王维在外地过节的诗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书画音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当了好多年的官,曾做过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景象。后因受到挫折,避世隐居,信仰佛教,弹琴赋诗,诗篇多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为主。王维的“山水诗”尤为出名,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境界,著有《王右丞集》。他和孟浩然齐名,并成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他的画也很受人推崇,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诗题时,教者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九月九日”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忆”字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山东兄弟”要读得重一些。诗题可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寂寞、冷落、凄凉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可以偏低,速度要放慢,用以抒发、烘托出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怀念。两个“异”字可读逻辑重音。“倍”是感情重音,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来处理。“独在异乡”和“每逢佳节”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为”和“倍”后边作小的停顿。前两句可读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因此可以把节奏放慢,“遥知”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恰当的想象,使学生们眼前能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欢快地畅谈着,尽享着手足之情,此时却偏偏缺少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独自徘徊着。他时而凝思,时而翘首远望,时而喟然长叹。“登高”,可读逻辑重音。“少一人”,是情感重音。它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时那种无可奈何和异常遗憾的心情。后两句可读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书画音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当了好多年的官,曾做过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景象。后因受到挫折,避世隐居,信仰佛教,弹琴赋诗,诗篇多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为主。王维的“山水诗”尤为出名,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境界,著有《王右丞集》。他和孟浩然齐名,并成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他的画也很受人推崇,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诗题时,教者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九月九日”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忆”字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山东兄弟”要读得重一些。诗题可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寂寞、冷落、凄凉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可以偏低,速度要放慢,用以抒发、烘托出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怀念。两个“异”字可读逻辑重音。“倍”是感情重音,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来处理。“独在异乡”和“每逢佳节”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为”和“倍”后边作小的停顿。前两句可读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因此可以把节奏放慢,“遥知”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恰当的想象,使学生们眼前能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欢快地畅谈着,尽享着手足之情,此时却偏偏缺少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独自徘徊着。他时而凝思,时而翘首远望,时而喟然长叹。“登高”,可读逻辑重音。“少一人”,是情感重音。它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时那种无可奈何和异常遗憾的心情。后两句可读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书画音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当了好多年的官,曾做过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景象。后因受到挫折,避世隐居,信仰佛教,弹琴赋诗,诗篇多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为主。王维的“山水诗”尤为出名,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境界,著有《王右丞集》。他和孟浩然齐名,并成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他的画也很受人推崇,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诗题时,教者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九月九日”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忆”字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山东兄弟”要读得重一些。诗题可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寂寞、冷落、凄凉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可以偏低,速度要放慢,用以抒发、烘托出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怀念。两个“异”字可读逻辑重音。“倍”是感情重音,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来处理。“独在异乡”和“每逢佳节”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为”和“倍”后边作小的停顿。前两句可读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因此可以把节奏放慢,“遥知”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恰当的`想象,使学生们眼前能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欢快地畅谈着,尽享着手足之情,此时却偏偏缺少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独自徘徊着。他时而凝思,时而翘首远望,时而喟然长叹。“登高”,可读逻辑重音。“少一人”,是情感重音。它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时那种无可奈何和异常遗憾的心情。后两句可读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附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诗,作者是王维。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书画音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当了好多年的官,曾做过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景象。后因受到挫折,避世隐居,信仰佛教,弹琴赋诗,诗篇多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为主。王维的“山水诗”尤为出名,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境界,著有《王右丞集》。他和孟浩然齐名,并成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他的画也很受人推崇,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拓展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登山。次日清晨,我们一家就开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爷。刚到一半,我们就累得直喘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听着耳畔松涛阵阵,看漫山红叶缤纷,还不忘在林中搜寻一闪而过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边的野花。话说“路边的野花你别采”,怎么能不采呢?山花烂漫,鲜艳夺目,点缀在绿草丛中,那么招人喜爱。

  16我像鸟儿一样,追着蝴蝶雀跃,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给妈妈,她们都很高兴,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记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风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时候随家人爬了无数次的山,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爷背我爬的。但我现在在他乡,我猜姥姥姥爷腿脚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背着我上山的体魄了,妈妈爸爸

  的额头也爬上了皱纹。我的成长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我好幸福。成长是个过程,我愿我的成长如爬山一样,有时可以停下脚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赏路边无限风景,采撷鲜花装点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梦。

  山景无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山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我真希望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爷。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锻炼身体。随着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已经博得了大多数老年人的亲睐。最后我祝老爷爷老奶奶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