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照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并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既发展身体,又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还要完善个性。

  1.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与锻炼,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应密切结合。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2)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
  (3)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除了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和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外,还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和人体适应性的规律。

  2.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的规律决定着体育教学中应贯彻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只有按照教学规律进行体育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这是针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而言,即从不会到会,从掌握不好到较完善地掌握。根据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与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材料,以及学生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可以把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如下三个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特征的发展阶段,即:初学阶段;改进阶段;提高阶段。
  ①初学阶段
  在学生学习动作的起始阶段,通过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做练习,使学生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初步建立动作的概念,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兴奋过于扩散,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泛化阶段。外在的表现是,学生所做动作不准确,不协调,面部表现紧张,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了,显得吃力而僵硬,缺乏内控能力,伴随多余动作。这个阶段学生易完成单个动作(或分解动作),但不能连贯地完成联合动作(或完整动作),学生的注意能集中在个别动作上,但不能清楚地意识全部动作。学生在完成动作后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动作完成情况,这是由于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机能联系后建立选择性扩散的缘故。学生在学技术较复杂的练习时,常常不能清晰地感知自己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这说明学生肌肉运动的时空感还较差;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学生动觉控制能力弱于视觉控制能力。这个阶段还可发现,学生在完成动作结构相似的练习时,不容易分化,在动作技能上很易相互混淆和彼此干扰。 
  上述特征是初学者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预见到这些特征,自觉采用相应的教法,尽可能缩短这一阶段的进程。为此: 
  A.教师务必正确地讲解示范,力求使学生形成生动的形象和清晰的表象,动作表象越清晰,则动作越能正确完成。
  B.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教法,如助力、保护、限制、诱导、阻力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
  C.当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应采用简明的指导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使第一、二信号系统不断相互作用。同时,教师还可降低动作难度,减少动作数量,以强化正确动作和消退错误动作。
  D.教师应先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究技术细节,使学生先建立粗糙的分化。
  E.教师应采用多种练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初步掌握动作奠定必要的体力基础。
  ②改进阶段
  在反复练习之后,随着教师进一步指导,逐渐消除多余动作和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动作所需要的速度、幅度、准确性、协调性都得到改进,但动作技能尚不巩固和稳定。 
  这个阶段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对动作有较明确的概念,对动作的分析能力有了提高,动作各要素(表现在速度、力量、幅度、速率和节奏上)都已接近乃至合乎技术规格,相似动作之间也不易相互混淆和干扰了。这是由于学生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集中加强,内抑制过程逐渐加强,确立了分化。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能连贯地把个别动作组成整套动作,对动作间的空间和时间的内在联系也有较确切的感觉和了解,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都提高了。这是由于随着教师细致地指导,使第一、二信号系统的机能联系更加强,运动分析器和其它分析器的联系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精确的结果。
  这个阶段,动觉控制能力逐渐加强,视觉控制能力仍起相当作用,具体表现在注重技术细节的掌握。
  然而,这个阶段学生掌握动作还不巩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巩固正确的动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教 师可采取以下教法措施:
  A.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细致的示范,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
  B.教师应善于采用直观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视等)和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了解动作要素之间、分解动作与完整动作之间的联系,边练边想,把看、练、想结合起来,直观与思维结合,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C.使学生在变换的条件下能正常表现出已掌握的动作技术,因而教师应多采用变换法、竞赛法、游戏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D.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可通过循环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关某技术的主导素质在此阶段也应优先发展,以适应改进动作技能的要求。
  ③提高阶段
  在学生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动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使动作趋于巩固、稳定、协调、省力。动作技能的定型已巩固建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内抑制过程达到更为精确的程度。这一阶段的外在表现是:
  A.动作技能不仅在主要环节上,而且在动作细节上完成得准确、完善。
  B.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尤其是心、肺功能)配合更协调,身体训练水平和机体工作能力更加提高。
  C.动作技能有不少环节出现动作节省化、自动化现象,完成动作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D.各分析器之间的联系在时间、空间上都达到更高水平,尤其是运动分析器在完成整个动作的感知能力可达到更为明显而清晰的程度。视听觉的控制能力在改进动作细节上仍起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这个阶段对于已经巩固了的自动化动作,仍需反复练习,经常运用,防止技能的消退。当动作技能的形成已达到提高阶段,并不意味着动作已被学生彻底掌握,更不意味着学生的机能能力已达到完善无缺的地步。随着动作的复杂化和技术本身不断地发展,对动作技能总要相应地提出改进质量和要求。
  (2)运用反馈原理传授动作技能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他们把教学视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具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教学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信息的输通,及时反馈,调控、保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①苏联学者用控制论的原理分析体育教学中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关神经中枢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定型),仿佛是一幅动作结构图。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各神经中枢与运动器官之间将会出现环式相互作用,诸神经中枢发出能引起动作发生的冲动(指令),同时又收到满载着关于动作完成的反馈信息,传入冲动。这就保证了对动作的不断控制。
  体育教学中,如何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他们着重指出了两方面任务:
  一是给学生建立即将学习的动作的正确模型,这种模型不仅包括动作形式,而且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力量等。建立模型时,通常是通过讲解、示范、图片、电影等方法,在外环建立起动作程序的理性模型(概念)。 
  二是在内环建立起类似的程序定型,这必须通过学生的直接练习才有可能完成。
  他们明确指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内、外控制环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的。外环保证使动作的理性部分得以遵守,而内环则保证使动作具有生物化学的合理性。
  他们还强调,教师在给学生建立模型时,以及在控制学生的动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按练习模型核对学生所完成的练习,而且要为促使学生更好地选择和记忆所需动作形式,以及纠正错误动作发出及时的正确的指令,指令要具体、简练,能被学生理解,防止在信息传递中失真。
  ②美国学者提出掌握动作技能的模式。
  根据这个模式,提出掌握动作技能的教学程序(见表1)。
  ③我国的学者也将控制论的一般原理,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如在跨栏技术教学中,利用电子模拟信息(跨栏节奏)的实验,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精确度,较快地形成动力定型。
  (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 的。就一次作业式一堂体育课来说,一般在练习开始时,机能活动的能力逐渐上升,然后达到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又逐渐下降。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教材的性质、教学的组织与教法以及气候条件等不同,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所需时间、上升的坡度和最高阶段的高度、延续的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的运动负荷的能力均有所不同。
  就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不同,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也不同。少年儿童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一般是上升时间短而快,达到最高阶段的延续时间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担量的能力较低。而健康大学生的机能活动能力较强,达到最高阶段的延续时间较长,能够承担急剧变化的生理负荷。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机能活动能力又将逐渐降低。
  随着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的时间可以缩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可以延长,承担强度大的和急剧变化的负担量的能力也会提高。
  (4)人体机能适应能力的变化规律(或称身体功能提高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地进行身体活动,反复练习,对体内物质能量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消耗过程,促使异化作用的加强,也就是说以释放出能量,供给运动活动的需要。机体内强烈地消耗,必然引起疲劳,也就是暂时性的身体机能能力下降。但疲劳过程的同时也刺激恢复过程,相应地引起和加强同化作用,也就是说促使能量储备的加强,出现超量恢复,从而提高机体能力。这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承担一定的负荷刺激,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机能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图1)。
  上图所示首先是工作阶段,即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机体潜在能力、完成工作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和能量合成水平的提高,而能源储备逐渐消耗。其次是相对恢复阶段,包括机能指标等恢复到工作前的水平。第三是超量恢复阶段,经过合理的休息,物质能量的贮备超过原来的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第四是复原阶段,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失去工作阶段的痕迹效应,机体工作能力就降低到原来的水平。
  总之,增强学生的体质,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休息的交替,即应该把把下一次体育课或练习安排在复原阶段以前,使每一次作业的效果在上一次作业的痕迹之上产生,并且是对上一次作业效果的深化和巩固。其结果是一系列体育课的练习效果得到综合,形成累积效果,即产生相对稳定的机能性和结构性的适应变化,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人体适应能力变化规律来安排体育课之间或每个作业之间的练习问题,使之在 “超量恢复”时上下次课或完成下一个作业,这是一个有待不断总结经验和进行科研的课题。
  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遵循上述规律,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正确组织教学,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