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工作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发展不平衡。目前,课内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达到一定的力度和深度,而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就显得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
1、主观认识的偏差:重课内,轻课外。谈起教学改革,只注重课内教学的改革,对教学评定进行的也较多,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的多功能作用。
2、应试教育的干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甚至被取消具体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化改革,首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开辟全面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身体、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以及作为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都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它是学生在校参加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改革。
根据国家教委提供的一组材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身高的增长已大于体重、胸围等指标的增长,形成瘦长体型,柔韧、耐力和力量素质越来越差,肺活量等指标处于停滞和下降趋势;肥胖和超体重儿童比例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北京、辽宁、河南、广东、四川等五省市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中,体检合格率仅占15%左右,近85%的考生因身体不合格而受到专业限制。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严重下降,客观现实值得我们深思!所以,课外体育活动非改不行。
    课外体育活动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多,它是涉及到学校领导、各职能机构、体育教研组、班主任、学生会、各种体协等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一项复杂工作。如果得到全校各方面的支持,改革就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假如其中有一个方面不重视,或显得不力,就会给改革带来极大的困难。
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因素,因此它的目标和计划必须动员各个职能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才能进行。
1、组织管理
(1) 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以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效能。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副校长主管,政教处、教务处督促,体育教研室组织实施,班主任、学生会和各种体协等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2)学生的组织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进行合理调控。学校统一安排活动时间,同轨年级学生集中进行,这样能便于发挥班主任、体育骨干和各种体协的组织协调作用。政教处检查考勤、量化评分;体育教师合理组织,积极引导。
2、目标管理
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课外管理目标,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职责统一。
(1)领导层(校长和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规划目标。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提高质量的办法。
(2)管理层(学校职能机构)的监督目标。学校的职能部门应每天有人负责课外活动,检查并协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善活动条件,确保活动时间,促进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执行层(体育组、班主任、体协)的组织措施目标。执行层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措施、组织方法等。可制定一些具体制度,如“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制度”、“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实施体育合格标准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人员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制度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要完善各种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要做到:(1)活动有计划。各年级或班级要根据学校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成立各个不同的体协,由体育骨干担任组长。开学初,与辅导教师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公布于众,各体协定时按计划开展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练习,每次活动要做好记录,以便考核。(2)活动有时间。除保证每周1-2次规定的课外体育活动外,结合“达标”项目,提倡晨练10分钟,晚练20分钟。学生这样有规律、有节奏的锻炼,既能增强身体素质,又能在课外把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上来。(3)有检查评比。根据课外活动的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借以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会体育部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各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 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班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对各班在组织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进行量化,最后对各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进行测评。对评价结果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布,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依据。
4、方法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在方法管理上应重视以下几点:(1)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体差异很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若沿用传统的活动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但存在着主观意识消极、淡漠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锻炼活动的质量。如何克服这一弊端?笔者认为,在各种体协的配合下,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内容,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可根据体育教师的人数、特长、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情况,把体育教师分到若干锻炼小组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师参加锻炼。这样便于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体协的设立,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合理使用,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2)活动过程的规范性。课外体育活动虽不需象上体育课那样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一定的运动负荷和密度,但可以复习、巩固和提高体育课上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因此,整个活动过程应具有规范性,要在教师的合理组织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学到练习的手段和组织方法。(3)竞赛活动的有效性。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竞赛中,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战术等运动常识。教师应采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在赛前对比赛项目的技、战术及有关知识进行指导,并在竞赛中设立“体育运动知识咨询站”,由体育教师解答有关问题。这样,能有效地普及体育知识,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就竞赛而言,又能增加竞赛活动的有效性。在组织体育竞赛时应注意:竞赛活动制度化,竞赛过程规范化,这是增强竞赛活动有效性的保证。(4)活动结果的激励性。表彰与奖励对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每年每学期都应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评选出“体育锻炼先进班级 ”; 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结合体育课成绩是否“达标”,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评比条件;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奖”, 对组织活动有新意、 效果好的组织者给于奖励。综上所述,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并使他们在长期的锻炼中充分利用自然力因素,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和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能力,有效地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