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课例的批评与思考


教改课例的批评与思考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到来,为旧的教育体制打开一片崭新天地,各形各样的课例的展示示又让人觉得体育课就应该这样上:给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给学生,给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更把学生引向喜爱运动,积极参与运动,给一个运动就是健康,运动就是生命的终身体育的观念给学生。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都对这一改革持欢迎的态度,但在具体实施是却遇到许多思想与实际的阻力。以下是把这些阻力尝试着列举,以及对如何上课作些思考。

一、从公开课开始谈起

公开课作为平时课的一个标准或范例,是给老师以模仿,要求照着上课,还是仅展现思考素材,从而为教研提供一个谈论的话题?公开课又作为一名老师执教水平优劣的参考,是检验老师对此新理念的理解,还是表明新趋势的势在必行?追根到底,是要人依照行动,还是要人思而不动?目前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具新颖独特,教学的设置有音乐、有舞蹈、有自编的韵律操,融合体育与美之于一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也确实积极参与到这其中的学习与探索。但喜欢新奇是人类的普遍特性,一堂新颖的体育课,加上众多器材,还有音乐和舞蹈,很容易就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但在这一时热闹场面之后,却有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人思考,这样的公开课与平常的教学存在着不可照办的现实,它必将有待作出长期的探索。

                                     1、旧与新

我回忆起,读书时期的老师教我学习一项技术总是按部就班,强调先打好基础,慢慢再掌握这项技术,象武术先练好站桩;跑步先学习小步跑、高太腿跑;跳高和跳远先练习腾空;篮球先学会运球等。但还没等我掌握到这项技术的完整技能,我已经厌倦去学它了,因为我觉得学它实在太难、太辛苦了,还不如不要让我知道这个项目技术特点,就参与其中玩,会来得快乐和有兴趣些。因为对于小孩子的我来说,是比较急功近利的,我直接关心的是我所表现出的效果,想期望得到大人们更多的赞赏和肯定。却不愿意去做那些被迫性的、挨批评的、长久的、枯燥的、艰苦的和前期的基础性练习。但是,假如让我直接去模仿那些动作,直接形成技能的形式来练习,在这过程中我或许会花更长的时间或碰到更多的挫折,我却可能反而会不弃不馁,并保持长久的兴趣,因为我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插上想象的翅膀,带给我最大的激情和无穷动力,使我寻找到这项运动长久的乐趣,并体验发现带来的最大兴奋。

现在有个说法:“淡化技术!”。就是要在平时教课的过程中淡化技术的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把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局限在技术的固有模型中,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解脱勒绊,自由的发挥,自发的创造,从而领略运动带给的乐趣和发现。现在的公开课展现出来的就不象以前:一堂课只解决某一技术环节的一个问题。而是课的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体现了探索环节和探索难度的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这探索和与他人的配合中体验运动中的乐趣。但这样的一堂课却并非一堂课就能传授和掌握的,在平时通常要分几个步骤,几个阶段的教学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公开课可通过几堂课的精心准备,因而学生确实能展现出与他人很好的协作和配合,很好的完成这堂课的目标,好象公开课时学生是不须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课堂上使用技术动作与他人配合共同达成课的目标总是自然而然的事。或许说公开课它:“欺骗了技术”,会来得比较确切些。

                                  2、常规教材与新教材

新器材的使用有助与老师突破旧器具的束缚,展示出一堂新颖别具的课堂效果,也能使学生感受时代带给人的一种新的体验,觉得是跟着时代的动脉在动。但有些老师为突出课堂的气氛,取得好的评价,却有滥用和泛用新器材,变成拉大旗作虎皮,寄倚吓人之嫌。

有的公开课教师搬出四部电脑,放在四个角落,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观看和操作电脑,但这堂课上完之后,老师却又不得不把它们搬回电脑室,将之束之高阁,不再使用。平常上课,谁会为一堂无关紧要的课去劳师动众,这如同打战一样,因为别人来观看,那我就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用高科技设备,而没人来看了,我就返朴归真,过回我的平民百姓生活。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还很多:为了上一堂公开课的游戏部分,学校花很多钱购买滑轮、滑板;或借来火箭炮、蹦蹦球;也有的要学生自己购买小旋风飞轮、魔术球,花样百出,以求器具新颖获胜。但这样的器具在平时课的使用效率却并不常见,只起到一时的观赏效果,并不能说明这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学理念有多优秀。

我们的教坛新秀评比,许多老师想方设法购进或借来新器具,也因之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失败者却说:“你用器材来嬴我,并不是真正的嬴我,你只是用钱嬴我!”从而也构筑起攀比的风气,谁使用先进器材,谁就嬴得公开课的比赛,形成要么为此而不惜血本,要么自命清高,对此赛事不屑一顾,这与课的初衷背道而弛。

                                         3、应付与推广

音乐和舞蹈有润饰课堂的效果,自编操也有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而这些元素的加入,更能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体育运动,更能达成心理健康。

平时的体育课,老师可能很少运用音乐和自编一些舞蹈和韵律操,而到了要上一堂正式的公开课了,才匆匆的编操,寻找音乐和传授学生,而这堂课过后,这些音乐和自编的操和舞蹈就随风而去,不再继续使用。对于学生,因为公开课的到来,就让他们接触一下音乐与舞蹈,公开课一过,就恢复本原状态,无疑变成了一种“应付教育”,不能真正的推广体育与音乐,体育与舞蹈,体育与艺术美的普及,这对于想在体育中通过艺术和美的教育与熏陶,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无疑遥遥不可及。

但话又说回来,平常的课堂中,能在每班每课中推广和普及音乐,舞蹈与新操吗?如果是音乐?或许它还有推广的可能,因为它只需放出就行了,只要不影响到其它班课的进行。但舞蹈和新操难道可行吗?教师能层出不穷的有新操新舞出现吗?学生学多不厌吗?难道不也会造成顾此失彼吗?

                                   4、“新”与“放”

我们在上一堂公开课的时侯,往往花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准备,才上出一堂新形的公开课,但与其说是公开课,不如说是一堂展示课,是一堂舞台剧,它展示的是“台下一周功,台上四十分钟”的效果。但体育课的一个总的方向又是什么呢,我们该怎样切切实实的上好平时的体育课呢,是该“新”来行使教学呢,还是用“放”来行使教学呢?

现在的体育教学把心理健康提到首位,是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来的。那么,如何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呢?无可否认,体育运动是达到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途径,因为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生理健康了,心理才有健康的可能,但生理健康却不能代表心理必定健康,只因心理健康还有社会适应和与情感交流。

“新”有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助学生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变应着适应新的运动,感触时代新的变化和新发展。但“新”对于解除和培养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也有效呢?诸如:憎怒、抑郁、烦恼、友谊、勇气、喜悦、感激等?显然无效,“新”只能解决学生的兴趣、积极、探索和参与的热情,是解决一个一时热忱的问题。但对于心理的问题,我却敢说,只能用“放”,因为心灵寻找最大的自由。最自由、最松弛和最自然的状态下,才能让心灵毫无勒绊的交流、体验和平复、宽慰、体谅与接受,才能让学生用最大的热忱,最积极的态度和最长久热情去参与其中。

由此而见,“放”是达到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最愿接受和最热情参与运动最好教学方式。

二、谈“三操”和“达标”

    “三操”和“达标”一向以来都是实现体育大纲要求的两件法宝,但如今,这两件“法宝”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开展过程中,是否也能融合,继续引领新目标的实现呢?

1、   新观念要冲出旧体制的束缚

任何新观念和新思想在变为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难免与旧体制形成冲突,或不相适应,这主要是旧体制是根据旧的教育思想,为达到旧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而新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却需要一套新的教育体制来规范和约束,使之达成新的教育目标。这新的教育目标与旧的教育目标或许没有相左的对立面,或许还有承接与升华,但是沿用现有的久的那套教学体制,却想促成崭新的教育局面,象栽种盆景,想要小树苗茁壮和茂盛,学来了许多科学的栽种方法,买来许多的有益肥料,却不肯把花盆换大点的花盆,这无疑把小树苗继续局限在原有的状态下,小树苗可能会因为有更多的养分和科学种植,变得更鲜翠些,但花盆的缘故却始终无法使它更加蓬勃发展。

今天的体育教育局面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曾为我国塑造无数的有用和杰出的人才,曾被评价“基础扎实”,但它却逐渐的不能适应如今培养多方面素质的要求,不再适应时代新发展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形成,新的教学目标已经确立,但旧的教学制度却继续在原封不动的使用,继续在约束和局限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因它无懈可击,可以适应多理念的变革吗?还是它所规定的一些必行的措施实在过于重要,不能删除,除此没有更佳的办法?

假如是“无懈可击”。那么是我们骨子里还太崇祖尊圣,认为古人必定胜今人?还是太过懒惰,不想去做些费力和吃苦的实际工作,只是想聊聊,跟跟风,做些表面文章就算了,不愿去承担一个改革者应承担的风浪和波折?

假如是“过于重要”。那么是我们思想僵化,脑筋深处根本就不会容纳新鲜事物?或是相信那些必行的措施和规程能包治百病,照常操作,新目标的达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我们不禁却想,我们很早就在使用它了,何必现今还来提倡新目标,何必还要出台新理念呢?难道它不应该早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只因理念是给人谈论的,而制度是让人执行的,它直接操纵着教育的成败得失。一套理念必需要一套好的制度来达成它的理想,假如一套理念没有一套好的制度来达成它的目标,那么,即使这套理念有多么的优秀,有多么超前的意识和先进的科学性,它始终会让执教者难相适应,疑虑重重,怀疑它的效果和可操作性。变成无意识它的存在,你说你的新理念,我作我的旧文章,忙顾左右而遗它。

商鞅在变法时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又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我们今天的改革执行者可愿作“常人”、“学者”“愚者”和“不肖者”,而不愿作“圣人”、“智者”和“贤者”?不愿用超人的智慧开拓出教育的一个崭新的局面,而却愿让新理念窒息在旧的无形的程序里吗?

                               2、“三操”和“达标”的负面影响

广播操原本只是用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而后学校里出现了根据学校自身的体育传统特色而编制的韵律操,一是为丰富校园生活,二也是健身的目的;而队形队列操却是早期苏联军事化训练移入校园或是全民皆兵的结果,目的为了加强纪律性和培养服从意识,最终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慢慢的“三操比赛”被纳入了整个旧的教育理念的一部分,教育部门以此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是否严谨,贯彻教学方针是否坚决,效果是否彰显。而学校也一向把它作为向外展示的学校风气和精神面貌的窗口,因为它表面是在锻炼身体,但有领导来视察了,实际展现的就是礼貌和纪律。上升到文明礼仪方面的意识形态,鲁迅曾把“礼教”形容成一把无形的刀,而这把刀所放出的耀眼光芒,却在扼杀学生的个性,扭曲学生的心理,增添学生的叛逆思想或顺从意识。只因每当“三操”比赛来临,学校所有的一切事务都要向它倾斜,每堂体育课的重心都围绕着“三操”比赛转,每天的上午早操,下午课外活动全都跟着“三操”的指挥棒在转动,有的学校甚至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都在围绕着“三操”转,老师操得身心具疲,学生练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在“服从”这大旗下,学生哪还能张扬个性,哪还有“自主”与“创新”意识。

同样的,“达标”也是旧体制下的产物,它可以迫使学生因考核优良成为达成“三好”学生,或作推荐生等因素,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也体现了教育体制公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政策。但这体制下的学生出现的投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却不见有加强或提升,相反的,他们在应试意识下,他们没有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利,体验不到运动带给的乐趣,常常表现出对体育课运动的冷淡和不积极。只因在“达标”的要求下,他们总要进行逐个的轮流锻炼,依顺序的、重复性的练习,这种重复和等待造成了学生的厌倦。其中个别还要不断的进行补考,但因身体素质本身差,而达标的标准要求高,再怎么补都不能达到及格,从而丧失自信心,或自暴自弃。

                                 3、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晨操

在这新标准的体育意识形态下,我们已经有或将有一套新的考核评定标准。那么,我们能否也改变一下晨运的运动方式,不让它在一种单调的重复性中开展晨运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丰富多彩,极富趣味的、轻松愉快的晨运方式呢?比如:跳橡皮筋、呼啦圈、舞蹈、球类游戏、艺术体操等等,不限定一种,而将丰富多彩的体锻内容转变为晨运方式。就是让学校、老师、学生自由的选择运动的方式,有组织的进行有特色的、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而不是仍旧一切都还在围绕着“操”在进行,万变不离其中,“兜来兜去,还是在这圈子中转。”使之陶冶性情,热爱运动,达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这一观念下,快乐和趣味将渗透到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感觉晨运的单调,不再感觉乏味,更多的感觉到身心的舒畅,体验参与运动所赋予的最大“自由”与“乐趣”。

                           4、新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教师的素质与角色

新理念将对老师提出新的挑战,因为体育教师必须不断适应变化更新,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或指导学生的运动,教师必须掌握更精深的知识,更全面的技能,比如舞蹈、音乐,与各种的花样运动等。

教师的角色不但是教育路线的执行者,还是教育新目标的探索者、创造者和改革者,教师将突破旧有的束缚,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中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