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红包tb红包

树人与树木——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们常把“树人”与树木”相比,实在是贴切得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育人的辛苦。“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说的是育人的价值。更为恰当的是“树人”与“树木”在原理上又何其相似,不仅是相似,也许本来自然界中许多规律本身就是相通的,一致的。
小树苗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充足的养分和明媚的阳光;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导向。方法、内容、评价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养分和阳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唯一可以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就是人力资源,如果我们再不搞好创新教育,很可能又要与知识经济时代失之交臂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但是,现在还不是 “创新教育”硕果累累的时候,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应采取务实求真的态度,积极研讨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我认为探讨“树木”的原理对我们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会有所启迪。
一、教学民主化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鲁迅先生二十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创新人才不是天生就是的,他是在适宜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民主教学就是创新性人才适宜成长的环境和土壤。
1964年,美国的达琳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的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学术交流,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示范。达琳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在美国人心中,创造性不是教出来,可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的。现在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课”,还有些学校搞了不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人才不是培养的,而是自己成长起来的。”这句话很值得思考。但有一个事实是很明确的,房前屋后,花园道边,鲜有大树,栋梁之材往往生长在深山老林。这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搞创新教育了吗?不是的,我们搞创新教育重要的不是去刻意追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确实有点缘木求鱼,重要的是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看过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过这样一篇日记。内容是这样的:
今天上午上数学课的时候,李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教室,微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时间单位。”李老师首先提了几个简单问题,同学们都对答如流,可是好景不长,李老师突然又问了一个问题:“比年更大的单位是什么?”这时,同学们有点犹豫了,“哇!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我何不趁此显示显示我的本领呢?”因为爸爸早巳教过我。“比年更大的单位是世纪!”我得意极了,心想:李老师一定会表扬我。可万万没想到,老师却冲着我叫道:“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不举手就回答,有本事你们自己学吧!”说完就生气地走出了教室。霎时间,全班同学的目光“涮”地一下全都集中到我身上。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做才好,心想: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同学们请你们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真的!李老师,请您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读完之后,我眼前总有一双惶恐不安的眼睛在浮现,似乎无助地在向同学表白:“我不是故意的!”耳边似乎也总有负罪痛苦的声音在认错保证:“我今后再也不敢了!”我一连几天,情绪低落,心情沉重,孩子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是我们错了,还是孩子错了?素质教育都搞了多少年了,又开始搞创新教育了,不少地方的教育也“遍地花开,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可事实上呢?成果确实有,有牌子,有证书,也在厚厚的材料。可是,这些都可以造,可以花钱买,然而,学生的素质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要再搞“运动”了,也不要再搞形式了,只有从观念上改革,从骨子里改变,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孩子的行为是没有错的,即使有,也是美丽的错误,错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所有的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有被承认、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对于他们来说虽大的需要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享受学习成功、尝试成功和学习过程的快乐,以取得群体的认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千方百计满足儿童的这种合理的心理需要。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往往不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认知和表达方式,强迫学生按自己的路子走,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天性、如: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挺腰背手,回答异口问声……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动辄惩罚,学生都不知道应该怎样了。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基础”的确扎实,但这种“扎实”都是以牺牲个性和学生的创造力换来的.这种交易是赊本的买卖!教师不喜欢有个性的孩子,容不得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不能善待学生的错误……这种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向我们走来的今天,在国家急需大批创新人才的明天,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我们再也不能固守僵化教育的框框,要彻底改革教育观念,实行教学民主,实现传统“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型教育观的转变;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改变。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
生关系中,学生对学习过程才有安全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剧造性,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教育内容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养分
“儿童足祖国的花朵。”确实,每到一处参观,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表演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儿童终究是要长大的,国家需要他们将来成为栋梁之材。因此,对于儿童我们就不能把他栽在花盆中,必须让她扎根于肥沃的土地;经风雨,见世面,吸足养分,壮大根系,这样才能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可是,调查资料显示,小学生中有2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少学生考人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中途退学。学生中生活能力和人格修养方面营养不良,只重视学科知识,导致不能健全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使学生营养充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展教学内容。
当前,我们的课程理论都力图以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回应来设计课程。总是要追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凌驾于人们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之上。这种理论是为了适应发展科学、推进工业生产的需要而进行建构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生的极大价值,但是,这种传课程片面强调理论性和普遍性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对个别事物的具体认知以及学生个体所展示的特殊经验的关照。虽然这种课程设计也强调要顾及儿童的成熟及能力的发展,力求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加以编制,但它关照的不是活生生的具体化的儿童实际,而是抽象化的儿童实际,是千篇一律的儿童实际。这种理论导致了在课程没计中,只是过多地注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相交融。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要只关照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还应突现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一个以价值、意义为根本的绚丽多彩的世界。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和生活常识;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应使学生了解社会产生的新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还应使学生熟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总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一个人的进步,首先是思想上的进步;一个人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成功。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埃儿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生存手段,是对学习本身的革命和改造。“学会学习”是方法或智慧对于知识或内容的超越,是“怎么学”对于“学什么”的积极扬弃。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致力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
说,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施肥浇水,还应想办法壮大他们的“根系”,让他们到广袤的土壤中自行去寻找水分和养分。如果这样的话,栋梁之材也就有望长成了。
三、评价制度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阳光
树木有一个自然现象,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格外枝繁叶茂。在丛林之中,为了争取阳光,每一棵树都长得格外挺拔。评价标准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阳光,怎么引导,就怎么发展。可是教育上现在实行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办法,导致了“片追”现象屡禁不止,这样又怎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有一则毕加索的故事,说的是毕加索自幼爱好画画,很小就显示出相当出色的勾线能力和观察能力。然而他也并非一好百好,上小学时,算术、语文没有一样能学好,甚至连字母也拼写得乱七八糟。教育多次,但长进不大,眼看十几岁了,也认识不了几个字。他的爸爸虽然想过很多办法,可就是不见成效。后来,毕加索被破格送人了巴塞罗那艺术学校,终于成了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成为蜚声世界的艺术大师。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评价标准,毕加索绝对是不可造就的差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数学不及格的牛顿、爱因斯坦,数学只考30分的吴晗,但这些人最后都成了伟大的人物。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了“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的观点。一个人一种智力不行,不等于另一种智力不行。如果他们一旦找准了自己的智力优势,并发展下去,他们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限度地得到释放,并不断发展,最终有所成就,我们是否也应完善评价制度,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否可以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
还有这样一则材料,说的是在某大学有甲乙两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教授们认为甲生处事有主见,有魄力;思想方法独特,有开拓精神。乙生逆来顺受,思维封闭。不可能开创什么事业,普遍看好甲生,认为毕业后将会成为某大学的骄傲,将会成为某大学升上天空的最亮的星,因为时代的乐谱上就需要这样的“音符”。十年过去了,学校举行校庆,要邀请部分走向社会的学生回校一聚。校方就想到了甲乙两个学生,查到最初分配到的单位和地址,发函邀请:乙所在单位很快回信,说乙已是局长,并转达了乙公务实在繁忙,对不能参加校庆表示遗憾。而甲最初分配的单位回信说,甲分配单位后,因上下
关系不合,两个月后就调到A单位了。再查找发现:该生又从A单位又调到B单位,B单位调到C单位。最后C单位,说甲得了忧郁精神,不能够参加校庆。不能说甲没有创新性和开拓精神,而是,我们的用人制度还不能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改变我国的人才选
拔制度和评价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支持冒尖,才能使人们乐于做创新人才。创新教育要搞好,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建立,把有创新能力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教育岗位上来,指导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现实证明,创新仅靠教育界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党全民都改变观念,进行教育的不断创新。
树人如树木,树木也如树人,在原理上的确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一定会有许多启迪。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在知识
经济时代赶上发达国家,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士乃至全体中国人,都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认真研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