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的气息训练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①胸式呼吸: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②腹式呼吸方法: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③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风门与口风

    吹时必须有正确的口形,气流通过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的吹孔,使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吹箫时必须有正确的口形,气流通过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箫的吹孔,使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风门”就是指气流通过的唇孔。“口风”是指通过风门呼出的气流也就是指呼吸与口形配合形成的气流。风门是否开得正确决定着箫的音色音准。

    正确的口形如下:唇肌和面部肌肉配合协调,口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面部呈微笑状,双唇中间部分形成椭圆形风门,舌处于自然状态。

    吹奏时,注意劲要用在内边嘴角肌肉处,双唇中间风门处绝对不能用力。嘴唇的薄厚不是风门好坏的绝对条件。如果嘴唇较厚,可多向后拉一点或用乐器将下唇多压一点。一般说,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可略靠前一点,不致影响箫的音色。切忌一唇过于靠前,一唇过于靠后。

    风门形成后可以有大小变化,嘴唇两边肌肉拉力可帮助风门的变化,风门开大时,两边嘴角肌肉拉力相对减小(少用力);风门开小时,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力反而加大(多用力)。这一变化,一般外表不太明显,要在练习时切身体会。

    口风也有粗细缓急之分。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主要是由口风来决定的,口风急发音高,口风缓发音低,口风粗发音强,口风细发音弱。风门和口风配合好了,我们才能吹奏出委婉曲调,抑扬顿挫的箫音。这就必须通过吹奏者运用正确的方法,经常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而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呼吸与口形的密切配合,要发展呼吸与口形协调一致的功能。在实际吹奏中的呼吸和口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呼吸变化集中表现在吸气量的多少和呼气(口风)的缓急粗细上。口形的变化则表现在风门的大小、口劲的大小上。

    舌的技巧

    吹奏时,舌在口中自然放平。吹箫时很少用吐音技巧。但在乐曲开头需要用到单吐。

    吹奏时,舌在口中自然放平。“箫无吐”是说在吹箫时很少用吐音。演奏技巧中,舌起很大的作用,单吐音、双吐音、三吐音、花舌等技巧运用很普遍,所以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而箫曲多表现以优雅平稳的情绪、低调娓婉的曲调,所以一般不用吐音技巧。但有时需要一种轻轻的单吐音。作为乐句的开头,没有音头的直接用气吹就可以了,有音头的要用舌头轻轻点一下。

    舌的动作技巧是:将舌尖轻抵上齿龈部,气流通过时,口腔发“突”声,一定要轻,点到即可,舌头迅速回复原位。因箫曲较轻柔,音头也较弱,吐音也必须弱,干净、清晰,不能“突、突”的声音很大,即不干净,也破坏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