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族称,是根据蒙古族的自称“mongol”得名。见载于《旧唐书》记为“蒙兀室韦”,又见于《契丹国志》记为“蒙古里”。此外,还有各种不同记音见于各史籍中。元代以后,固定记为“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从13世纪起,蒙古族由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的名称。蒙古族形成以前,有部落近30个,最著者有孛儿只什、札只剌、泰赤乌、弘吉剌等部。此外,还有如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消除了北方草原长期存在的部落割据混战状态,促进了彼此间的往来和联系。以蒙古部落为核心,共同使用蒙古语言,使各有名号的部落,逐渐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目前,主要有匈奴说、突厥说、吐蕃说、东胡鲜卑说等。
1、匈奴说。代表者有方壮猷。他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匈奴语与蒙古语的关系。提出“古匈奴语言上之通则与今蒙古之通则不相违背,是则就比较语言学上以推测匈奴民族之种属问题,与其此民族为土耳其种之祖先,实不若认此民族为今蒙古之远祖之为近真。”
2、突厥说。代表者有柯劭忞。他认为“蒙古之先出于突厥”,是据宋人孟珙在《蒙鞑备录·立国》中记述“鞑靼始起,地处契丹西北,族出于沙陀别种”。
3、吐蕃说。主要据据《汉译蒙古黄金史纲》记载:蒙古祖先来源于西藏王子,西藏的王子是从印度而来。《蒙古佛教史》、《蒙古源流》等也有类似叙述。这是为了蒙古人信仰其佛教用吐蕃的神话来附会编造的。
4、东胡鲜卑说。我国历代很多学者主张蒙古族出自东胡。属于东胡系的有鲜卑,这是一个很多部落的总称。两汉时有乌桓、鲜卑、契丹。《旧唐书》的《室韦传》中记载有“蒙兀室韦”。有人认为“鲜卑”与“室韦”是同一个字的两种音译。蒙古室韦属于契丹系统,语言与契丹相类,而服饰、辫发和使用“角弓”的风俗习惯与鲜卑相同。“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之一族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