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的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同时也是盂()兰节,因节日正值月之一半,民间多称其为月半节。

中元节源自道教,因其教认为农历一年中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三个祭神的日子,分别称上元、中元、下元,并将其与天、地、水相连,奉天、地、水为天官、地官、水官之神,以这三个日子为三神的圣诞日,各地纷纷建三官庙、三官殿祭祀。恩施城区的三官庙在老城象牙山麓,早已废。

恩施土家族的月半节

盂兰节源于佛教,该教为宣传轮回学说,编造了一个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谓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牟尼叫目连于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即农历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谓以此可解脱母难。佛教徒便据此神话兴起盂兰盆会,亦称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即“救倒悬”。

恩施土家族的月半节

从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至七月十五中元节,刚好过去半年,民众相信此日是年初升天之龙重回大地之日,且正值麦收季节,是进行“收获祭”的好日子。丰收不忘故去的亲人,故以此日为祭祀死者、悼念祖灵最恰当的节日。旧时,民间于此日颇重亡魂的祭祀礼仪,从七月初十供亡灵袱,一直到七月十五,才送亡灵归阴而结束。据一些风物类书记载:“七月十五中元节,俗尚以素斋祀祖。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做‘盂兰盆会’。城隍庙则举行‘三巡会’。”因此节以祭祀亡灵为中心,故又称鬼节,现在虽然没有大的佛、道活动了,但因为人们头脑里“灵魂不死”即“鬼”的观念依然存在,加上祭奠逝去的亲人是一种“孝”的表现形式,民间仍存在月半节祭祀亡灵的迷信,有的地方还很盛行,主要内容是焚烧写有某某人收的封包“纸钱”,即“亡灵袱”,俗称烧“包”或“包袱”。因月半节是亡灵回家的日子,纸钱无需在坟头烧,夜晚在屋前烧就行了。

恩施土家族的月半节

恩施土家族地区有“年小月半大”一说,民间十分重视过月半节,并因此催生了一些其他节俗,如石窑女儿会。过去的女人出嫁之后,平时要回娘家,婆家是很难答应的,但媳妇回娘家过月半,一般不会阻拦,因为媳妇娘家哥哥会来接妹子回家祭奠本姓亡灵,婆家不好阻拦。故过去未出门的女孩子与哥嫂的关系处理较好,就是为了出嫁后哥哥每年接她回娘家过月半。其实回家祭奠本姓亡灵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过几天不受公婆约束的日子。于是民歌唱道:“后园竹子一兜生,世上有我哥嫂亲。年年月半接妹走,回到娘家看双亲”。

恩施土家族的月半节

恩施石窑农历十二为场期,要回娘家过月半节的媳妇在姑子或同性朋友的陪同下,赶场购买回娘家的礼物,这天赶场的女人特别多。男人们抓住这个机会来凑热闹,过去的相好会情人,未婚的小伙子物色意中人,男女之间自由接触的机会多了,便派生出许多风情来,当然这些背景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赶坡”、“游山”、“走寨”等男女交游节俗有关,即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允许男女自由交往。于是石窑有了赶女儿场的称呼,并以此演变成土家情人节——女儿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恩施土家族人过月半,跳出了“鬼魂崇拜”的旧风俗窠臼,赋予其追求现生世界感情生活的新内容,这无疑是土家族人精神境界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