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霸州胜芳古镇


胜芳镇位于京津保三角中心,东距天津35公里,北距北京120公里,西距保定130公里。112国道毗邻胜芳,津保高速公路在胜芳设有出口,交通便捷。全镇现辖39个街村,常住人口9万人,流动人口6万余人,镇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5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胜芳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为水乡,最初因地处河堤汇合处而得名堤头村,公元前278年燕王以武力收复此地,取共享和平之意,改堤头村为武平亭,后为避讳皇帝年号且因渭水河流经此地,遂将武平改为渭城。

北宋仁宗年间,苏东坡之父苏洵在本地任主簿之职,将南方种植水稻、莲藕的技术传入白洋淀东淀,渭城的广阔水域呈现一派芦稻相映,菱荷飘香的景象,文人墨客竟相吟咏“胜水荷香”、“胜水流芳”等诗句,从此渭城改名为胜芳。古时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商贾云集、风景秀丽,相传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东淀,留下“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

与其他地区相比,胜芳虽然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但胜芳自古就有经商务工传统,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和民风,俗语说:“男摸鱼、女织席,挑着担子做生意”。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业、津西最早的邮政业等都诞生于胜芳。

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受其影响,胜芳也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素有“小天津卫”之称,因为胜芳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畅顺达的水陆交通,成为沟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转运集散地,胜芳人投资意识强,精于商贾,善于理财的传统秉性和内在潜质一直延续至今。

胜芳河

胜芳河穿胜芳古镇而过,是胜芳的母亲河和发祥地,形状分布酷像一条游龙,是胜芳人心目中的一条龙河。胜芳河水从古镇西北部中亭河进入古镇,自镇东南方汇集到中亭河,是镇内的主要水陆通道,明清时期鼎盛一时,可南下苏杭,北上京师。东淀的紫菱黄蟹从这里走出,天下的奇珍异货也源源不断的被运送到此。时下,胜芳河两岸小户人家、秀女浣纱、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仿佛人到江南。

中亭河

胜芳南为中亭河,属大清河支流,从文昌阁沿堤西行3公里到崔庄子村南,有风光秀丽的中亭河自然风景区。中亭河水域东西长10余公里,水域面积约300万平米。中亭河风光旖旎,乘船赏荷,苇塘河畔独钓雪、水上人家品鱼香。

胜芳古镇景点

戏楼

胜芳古镇戏楼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又称“九成楼”,地位和影响居“三宗宝”之冠,是昔日民间著名文化娱乐场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重修。古戏楼旧址座落于武庙前街(今胜阳路)西侧,座南朝北。复建后的戏楼由原址向北移400米,位于中山街北、王家大院西侧,是按照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戏楼旧照设计建造的。

胜芳戏楼为清制大式建筑结构,歇山大屋顶,屋顶四角饰有套兽、蹲兽、垂兽,正脊两端饰有鸱吻(传说为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用做屋脊上的装饰,能避火灾)。两边檐角各悬一铜铃,正面整个楼顶前部仅用两根明柱支撑,椽梁长约15米,给人以危而不险、气势恢弘的感觉,这是戏楼的最大特点。

戏台高一米五左右,周围镶以汉白玉条石,中间以木制屏风分隔前后。木屏两侧设“出将”、“入相”二门。

戏楼正中悬一竖匾,上书楷体大字“九成楼”,为清代刘标所书。“九成”者,谓之"九重",言其高。“九成楼”有两根柱子,看戏时不挡视线。当时各地的戏楼大都靠四根木柱支撑,而独有胜芳的戏楼面扩8米,仅由两柱一梁支撑。因此被当地人封为胜芳“三宗宝”之首。

戏楼在当地当时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物资交流的市场。每逢有重要活动都在戏楼举行。每到重大节日、集日,居民们或三或两结伴而来,到戏楼或浏览或采买。而商贩们在戏楼周围设摊摆点,各种物什、多种应时鲜货应有尽有,叫卖声此伏彼起,煞是动听悦耳。市面上拉洋片的、放万花筒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一派悠闲自得的市景生活,憨态致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人因用木料建河闸,故将古戏楼拆除。2007年在古镇恢复建设中,古戏楼被列入复建工程,重新进行了设计施工,同时增设了化妆室、卫生间、东西两侧走廊、看台等附属工程。

牌坊

牌坊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位于关帝庙(武庙)门前,现复建的牌坊由原址沿武庙前街(今胜阳路)向南平移400余米。它东邻文昌阁、南傍中亭河北堤,是一座特色独具的四柱飞檐木结构建筑。

牌坊高6米,上方枋芯两侧各有一块匾,北面为"人伦之至",南面为"护国庇民",据传为明朝一王姓举人所书。

据考,原牌坊的顶部斗拱采用古代建筑绝技“难人木”技术,不用一钉、一榫、一铆,完全靠木制件啃咬相连,浑然天成,四周斗拱飞出约1.5米有余。整个大帽子只由四根直径50公分的木柱子撑起,而没有斜戗。大柱之下,都有柱石相抱,其上部又以铁箍相扣,底部镶嵌在石基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峭拔挺直、坚不可摧。

大约在公元1918~1920年之间,人们发现西侧第二棵立柱已朽,地方政府决定予以更换。但要求帽子与其它柱子不动,只更换第二棵立柱。这在当时成为建筑修复史上的一大难题。在找不到原设计结构图纸的情况下,众人推举一个叫王玉衡的木匠担纲修复工作。

王玉衡受命后,苦想冥思、辗转反侧,遍访北京名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安全地换下了朽柱,被当地人誉为“活鲁班”。

文昌阁

文昌阁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原址位于旧镇区的东南角,紧邻中亭河东淀,地势突起,面向西北。文昌阁高20.8米,共分三层,两层楼檐,层层内敛,绿琉璃瓦四尖攒顶,最上部为金色宝顶。楼顶倾斜度在50度以上,顶面向下铺展开来,生动欲飞。阁内悬匾额两块,竖额"魁星楼",横匾“文昌阁”,巍然屹立,甚是壮观。如果把旧镇区的地形比作一把折扇,文昌阁即是扇轴,展开的扇面就是居民的广袤住所。

文昌阁四周围墙相护。阁的底层四周用砖相砌,有楼梯分布于大厅两侧,供游人登攀。中层三面环墙,西北面为前敞式木制结构。神龛中供奉着粉面长髭又名“文曲星”的“文昌”塑像,白马、马童相侍左右。四壁神仙,形态各异,出神入化。第三层为木架结构,阁顶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撑,“魁星”雕像座落其中(相传此星为主宰文人文运兴衰,落笔点状元的天神)。其相貌肃穆威严,不苟言笑, 让人敬生百畏。他足踏鱼头,右臂高擎,从容挥毫,一笔定乾坤之态表现淋漓。

在胜芳,文昌阁不仅是文人祭拜的地方,更是百姓登高望远的休闲之所。每年的重阳节,是胜芳人延续久远的登高习俗。相传,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幼都吃着年糕相拥而至,临水而高登,企盼来年心想事成。

文昌阁之所以被胜芳人称为“三宗宝”之一,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为船舶提供导航的便利,更因为其宝顶高度在当时雄居全国文昌阁之首,而被胜芳人所乐道和尊崇。(注解:文昌阁君 又名梓潼帝君、文昌神,道教神名。相传姓张名亚子,居住在蜀地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以示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朝仁宗钓三年,曾被道家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传玉皇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之事,因此称为“梓潼帝君”。)

旧时文人学士都笃信文昌帝君,俗语说:“孔子但把教育扬,魁星拈笔点双魁,文昌留眼送禄来。”由于文昌帝君被视为主宰世人功名利禄之神,能保佑文人科举夺魁,广取禄名,故而,民间士子对其祭奉远较孔子为盛。史载,胜芳文昌阁在近500年的风雨或战乱之中,历朝历代都有过修缮,但工程最为浩大的一次修葺却是在清乾隆初年,由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督办。其情系黎民,关爱民生,拳拳为民之举在坊间被传为佳话。

胜芳博物馆

胜芳始置于春秋,先后称“武平”、“渭城”,北宋时定名为胜芳。由于她地处九河下梢,依水而建,曾以浩淼烟波的水乡风光著称于世。靠于水陆的繁盛,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逐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

19世纪20年代,作为世界性基督教组织--救世军派遣的詹姆斯o纪满上尉在胜芳生活过4年。他在晚年这样描述胜芳:“那个水道密布,菏香四溢的北方小镇……放眼四周,天空湛蓝如洗,两岸垂柳成行……仿佛来到了苏杭二州……”

纪满的故事早已成了历史,而西傍王家大院,东临穿心河东桥,位于中苏友好文化宫一二层的胜芳博物馆,如今正向世人慢慢打开她昔日的风采记忆。

胜芳博物馆占地面积820平米。一层布展面积800平米,中央展厅一大型的水乡古镇沙盘陈设其中,古老的商业文化、古镇依水而居的建筑形格,配合水乡迤俪外景,烘托出一幅立体的充满活力的“清明上河图”。

该层展区主要以胜芳地区出土和现存的文物、资料为基本素材,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模型、微缩景观、人物雕像、绘画、图片、图表、文字等,展现胜芳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自然风光和当年胜芳人捕鱼捉虾、勤事农耕的生活场景。

博物馆二层布展面积700平米,通过"古镇一条街"的形式展示当年胜芳林立的店铺、繁华的市景和多元的贸易文化,以及街镇的民风、民俗、民情。通过雕塑复原、场景再现、照片、实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昔日古镇胜芳的繁华场面。

当年因水而美丽,因商而繁华的胜芳相较于一般的城镇,是一个更为开阔和领先的世界。一百多年前,胜芳镇上就有铺面400多家,有规模的四合院70余处,还有1892年开设的邮局,1903年英国人开办的经营美孚、壳牌等名牌石油的“永顺公司”,1906年建成的学堂,1919年开业的德林堂书局,1921年开业的润记照相馆……众多点滴的史证只是昔日繁盛的太小的局部,难以想象当时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浓缩了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胡同、功能完备的建筑和熙来攘往的人群。

处于水陆码头的胜芳,正是因贸易和文化的频繁交流,集聚了一大批商业、文化名人,胜芳早期出现的“四大”名门望族,刻守着诚赢天下的商业理念,创造了胜芳商业初期的繁荣景象,为清末民初胜芳的隆盛昌明打下了坚实的儒商文化基础。二层展厅以照片、场景、文物等形式,通过还原胜芳四大宗族和“八大家”的盛世年华,叙述了胜芳人才辈出的教育成果、勾勒出胜芳特有的宗教文化和趣味横生的民俗风情。

如今的胜芳正以其真诚守信的“儒”气、经世致用的“文”气、通达仁厚的“胜”气、争奇斗艳的“商”气和与时俱进的“财”气,成为博纳天下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雅号“师竹堂”,座落于胜芳中山街北,南面胜阳路(原武庙前街),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房子主人姓王名子坚。宅院原含有四个小院,东北角小院为欧式建筑、东南角小院为非式热带风格建筑、西北角小院为中国传统清式建筑、西南角小院为进大门前院,欧式门窗,四面回廊。整体建筑汇集了西方的拜占庭、中国的歇山坡顶以及非洲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交映生辉,在国内独有,堪称现代建筑美学的小“博物馆”。

王家大院三道门风格迥异,其中大门楼上额“三方”砖雕刻工精细,分别饰以北京白塔寺、上海百老汇、天津墙子河。

大院从设计到施工均由天津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时耗资三万两白银。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中,西南、东南两院及大门、二门、三门均被震毁,现存的西北和东北两院完好如初,两院占地面积652平米,建筑面积518平米。

东北院落建筑弥漫着奢华的欧洲风格,穹门朱漆、围廊彩绘,主门上方彩色玻璃、地面瓷砖均从欧洲进口,是十九世纪末世界风格建筑交汇于此的缩影,充分反映了胜芳人渴望主宰自身命运、渴望成为世界主角的开放纳新思想。被后人称为西洋建筑东植的上乘佳作,足可与北京万寿寺和恭王府的西洋门相媲美。院中门、窗、券顶、影壁等处,均绘有祥瑞图案;门头板及下碱儿槛墙,以海石榴花卷草、蝙蝠状卷草、牡丹、凤凰、绶带鸟、百灵鸟等砖雕图案饰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防雨窗外加百叶窗,既体现了西洋设计风格,又充分表达了主人对现代门窗艺术的创新理念。

进院过厅内顶棚岔角处镂牡丹花,房前檐倒挂眉子,心屉为西洋建筑中的铁艺雕花图案,檐柱也剔凿成异型柱子,这些都是西洋建筑风格的完美再现。飞檐椽头为历粉贴金万字图案,老檐椽头是百花图,一檩三件上画回文箍头,连珠带。回文箍头取连绵不断、长流不息之意,连珠带寓意珠联璧合。中心包袱尤其突出主题,西次间画一莲花,水中有鱼,寓意连年有余;东次间画一仙鹤,独立潮头,表示一品当朝。明间包袱画有亭台、楼阁,是对整个建筑的一种提高和概括。在包袱旁边画有牡丹、寿桃、葫芦等,寓意富贵、长寿、子孙万代。所有挂檐板上雕刻金花,如同满天金花、灿烂飘逸。

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王家大院曾经留下过许多可彪炳千秋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1945年~1947年为中共胜芳市委办公用地;1946年,胜芳两次保卫战作战指挥部设在这里;平津战役期间,该院是聂荣臻、杨成武、刘秉彦解放天津的指挥部。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大院曾先后接待过陈毅、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杨尚昆、彭真、刘澜涛、荣高棠、安子文、郭沫若、周扬、李德全,及朝鲜副首相李州远和前苏联、赛拉利昂、阿根廷等1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此外,电视剧《燕子李三》的部分场景也是在此院完成拍摄的。

大院主人简介“师竹堂”王家主人王子坚,家产殷实富足,但此人生活奢华,不仅建有中西合璧的豪华宅院,而且还有一处私人花园,好养名犬和宝马。王子坚弟兄两个,其弟王子端,一生喜爱收藏。“王子坚好盖房,王子端好收藏”,一首顺口溜至今广泛流传于胜芳。

张家大院

胜芳张家大院,雅号“聚兴堂”,位于胜芳镇中山街南侧,扩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大院占地1648平米,建筑面积1015平米。大小房屋51间,临街有垛口和女儿墙,房顶周边有更道,四周为封闭式砖墙。

张家大院为四进院落,从官式敞亮的北门出进,东侧一、三进两院略带西洋风格;西侧二、四进两院为中国传统建筑,四个四合院靠小门、回廊相连和贯通。是一座中西结合、南北结合、官民结合的北方水乡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与江南"一颗印"式的建筑风格异曲同工。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它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不亚于山西的乔家大院。

屋面:西侧两进院--房两山全为铃铛排山脊。正脊为鞍子脊。正房则加垂脊并附垂兽,主次明朗;在脊盘头上雕有柿子花,象征事事如意。东侧两进院--房屋多为西洋风格建筑,屋顶四周多砌冰盘檐。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充分表明了院主人当时的开明、开化的纳新思想。

彩画:正檐椽头--饰以历粉贴金的万字图案,"万"字作为佛学法印,有避凶就吉,迎福纳祥之意。老檐头--为百花图,象征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大件上的箍头彩画为连珠带万字不到头,取珠联璧合、万寿无疆之意。坨头--画有古代器皿、古书及珠气宝光,象征富甲一方,纳天下之大成。

砖雕:盘檐-- 西侧进院东西配房盘檐为连珠混冰结构,寓意珠联璧合。出水口托子--西侧进院主房、东西耳房出水口托子之下有一蝙蝠叼两古钱砖雕,寓意为福在眼前。砖垛--西侧进院东西配房砖垛上各雕饰葫芦若干,象征着子孙万代,人丁兴旺。过道门--东西两侧过道门门头,为吉祥草雕饰,象征门迎吉祥。门鼓--大门门鼓雕成狮子蹲门,彰显主人大福大贵,左边母狮怀中的小狮子嘴叼其母缨琅仰卧,出神入化。寓意家门多出太师、少师。

门窗:西侧两进院--窗心屉为万字形棂屉,棂屉卡花为竹叶梅雕,象征主人品格清廉高洁。东侧两进院--门口和门窗都仿西洋门风格建筑,有扇形面和异型门柱。

据传,张家大院原房主为巨富杨百万,仅金制“门吊”就能养活几辈人。(有诗为证:广货薛公有轶传,张宅原主百万钱。言说财富无以计,下辈坐吃金门环。)后来此院转卖给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主人(无法考证)。后传至张镒。

张镒(1875-?),字蓟之,号仲金,清代附生,花翎二品衔,从一品封典。时任京浦铁路的财政总管,家资雄厚。

张镒自幼就怀济世心愿,一生济困乐施,热心教育。从民国六年至十八年,仅张公一人就七次开设粥厂,累计出资达数千两白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直隶省村镇第一个开办了万选女子学校,培育了一大批女性知识分子。“兴学碑”载:“有奇四乡邻邑,闻风负笈,来集先后卒业于校者濒千人,可谓盛矣!”

公元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该院为胜芳市政府机关办公用地。在平津战役中,它曾是共和国将军孙毅同志的指挥所。天津广播电台第一个声音、新华社天津分社的第一张报纸均发自这里。1948年底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黄克诚在这里为进津接管的七千余名干部做培训动员。

电影《小兵张嘎》、《燕子李三》,电视剧《血溅津门》、《龙嘴大铜壶》都以此院为基地进行过影视拍摄。2001年,该大院被霸州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淀河湿地公园

胜芳湿地公园位于胜芳镇区南部,廊大路西侧,紧依中亭河,河北岸为居民区,古镇遗址坐落其中。湿地公园规划水域面积832983平米(其中中亭河面积为326708平米,新开发湖区面积为506275平米),绿化面积422483平米。整个湿地公园涵盖筑堤围堰、航道整治、湖区拓面、驳岸修建、水体种植、沿岸绿化等多处景观工程。

近年来,霸州市委、市政府针对胜芳古镇恢复和保护的难题,提出了“让古镇居民享受宜居生活”的口号和奋战三年、打造新胜芳的目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响应。霸州先后投资亿元对中亭河进行彻底治理;投资1.5亿元启动了清北干渠综合改造工程;在穿心河体系改造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桥梁、河底、护堤、护栏、码头、两岸民居进行了彻底修复,重现了昔日北方水乡特有的生活景貌。

水是胜芳的灵魂,水承载着百姓的归属和期盼,在大举建设新胜芳的战略中,把 遵循天然水系作为第一原则,严格按照历史水系构成和脉络走向,全面恢复胜芳原有湿地状态。

湿地的核心是植被和“水”,作为滨河生态恢复系统,按照植物水陆交错、互依互生的生存习性,打破原有的人为干预和入侵,彻底摆脱人的管理,让整个湿地逐步回归自然,使水体最终达到自我的净化。

胜芳湿地公园以湿地生态为基础,在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中,通过简约的手法,将历史基因注入内涵,透过历史的文脉,再现胜芳古镇当年“陆则车马喧阗,水则帆樯林立”的人文景观,以及芦稻相映、波涛荡漾、垂柳依依、荷叶摇香的秀丽风景,使其成为北方名副其实的水乡商业文化重镇。

胜芳古镇的四座桥

胜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o赵世家》,战国时(公元前278年)称“武平”,后改名“渭城”,北宋时,取朱熹《春日》诗意,定名为“胜芳”。到明永乐年间发展成了著名的商埠,成为富庶繁荣、风景秀丽的北方水乡。清乾隆时,胜芳以座拥七千余户、人口辖两万、行业齐全、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心,被冠以小“天津卫”称谓,跻身“直隶六大名镇”。

古镇胜芳历史上以水而闻名。中亭河依城而过,属海河水系,因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胜芳的货物人流通过古运河,南可下苏杭,北可上京师。

胜芳镇内由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呈倒淌之势的穿心河与中亭河相贯通。

胜芳的水乡美景不同于小巧玲珑的南方水乡,也不同于白洋淀的纯自然风光,而是具有厚重的典型的商业文化特质。

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必定有桥,凡是有桥的地方必定有熙来攘往的人群和商铺。胜芳在历史上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数百座,流传至今的只有四十五座,而最有名气的有四座。

通济桥

通济桥俗称东桥,位于河东太平街与老镇中心区中山街原龙王庙门口处。始建于元末,到明永乐末年(约1420年)建成能过小型车辆的木结构桥梁。清康熙年间(约1700年)建成石木混合结构,桥面宽4米,桥长约30米,中间有活孔,活孔净跨7米有余。2007年拆除重建。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西桥,座落在穿心河西通往中山街的河面上。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约1341年),明永乐末年(1424年)改建为木结构桥梁。后经多次改扩建,到清康熙年间(约1700年)建成宽4米,全长约36米,中间有活孔,下能过船上能通车马的桥梁。

解放前后分别进行过两次大修,2008年加固了拱券,替换了栏板、栏杆。

永济桥

永济桥俗称北桥,位于穿心河北原柴头市街与古镇中心区永济路北口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1420年)。民国25年(1936年),从天津请来建天津金刚桥的营造商对原桥进行落架重修,建成全石桥台,钢桁架桥梁、钢制栏杆(此材料、材质与金刚桥相同),桥面以松木板铺之。2008年再次进行加固大修。

普济桥

普济桥俗称新桥,座落在镇内古河道下游,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解放前后分别进行过大修。2008年再次进行加固。

胜芳元宵灯会

胜芳花灯源流古久,元宵灯会明初已经规模宏大,闻名京津华北。胜芳花灯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盂兰盆会又称中元灯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渔民祭鬼放“河灯”。99只舴艋小船在河内一字排开,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灯。“灯手”由油浸色纸作底盘,上面用粉色纸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灯,燃蜡后,一个一个次序放入水中,供两岸拥挤民众观赏。

元宵冰灯诞生于河南苇荡间高地渔民聚居区。佳节将至,渔民自东淀采来大块冰凌,运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苇棚内,能工巧匠昼夜不息,各显绝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神佛像。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灯台,俗称“鳌山”。灯台上吊满数百种精选出来的各式自制花灯。

胜芳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胜芳灯会期间,白天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全天候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鳌山上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喧哗沸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地域环境及城市建设的变化,胜芳灯会增添了新的灯演形式。

每年一度的胜芳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才能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不仅丰富活跃了当地人民的春节文化生活,而且为胜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