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端午节习俗


据文献记载,端午节在唐宋时即已在四川广泛流行。《岁华纪丽谱》记:是日,“医日鬻艾,道人卖符,朱丝彩缕、长命避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四川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如悬菖蒲、艾蒿于门,缠五色线,挂香囊,吃粽子,划龙船,抢鸭子等等。

此外,人们还要煎百草洗澡。四川有民谚:端午门挂菖蒲草,熬锅艾篙洗水澡。

相传,屈原投江后,渔夫倒雄黄酒入江以醉蛟龙,故四川有在端午节岁饮雄黄酒之俗,并以雄黄酒涂于小儿之面,以免虫蛇之患。甚至还要把雄黄酒或蒜汁淋洒在住宅外之墙角旮旯,以驱蛇毒。有一首描写四川端午节习俗的竹枝词云:“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黍尽同风。丝丝绣出儿童佩,鬓插新符避守宫。”不过这些习俗今己少见,特别是大家己不喝“雄黄酒”。但是,门前悬挂菖蒲草的习俗仍保留至今,就是现代化的电梯公寓,许多人家仍在门前挂有菖蒲和艾蒿,这倒是一大景观。

作为端午节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盐蛋、苋菜。南朝吴均在《续齐谱记》中写道:“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唐宋时,四川食有筒米、角黍等。四川粽子多用糯米和饭米混合,加入腊肉颗颗,再放进只有四川人才喜欢吃的花椒,和匀后用箬竹叶子包成圆锥形,煮熟而食。有人将粽子包成长条形或长方形,这于民俗差得太远。原因是粽子呈圆三角锥形投放到江水中,才不会被水冲得太远。君不见河海之护堤石形状正是三角锥形。

当然,四川人做的粽子还有很多不同的馅,如洗沙、红豆等等,甚至还有白味的,只不过在食用时要蘸以红糖水。现在,四川人的粽子馅是越来越丰富了,除了传统的外,还有水果馅、八宝馅、虾仁馅,甚至还有海鲜馅。说不定哪天我们还会吃到鱼翅馅、鲍鱼馅和燕窝馅。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

另外,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用蒜片炒的苋菜。据说可以化人腹中的猪毛。

划龙船,是四川民间过端午节最闹热的活动。《续记谱记》中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唐宋时四川便盛行划龙船。清末民初时,四川各地都由袍哥、行帮出面组织划龙船,其方式有夺标(又叫做抢兆)和抢鸭子。旧时成都的划龙船地点在九眼桥(即原四川大学正门的江边上)。届时,江面(锦江也称作江吧)上有很多龙船。这些龙船多为小船,船头置有纸扎的龙头,船尾放有纸扎的龙尾,每条船上前有指挥一人,中有击鼓一人,尾有舵手一人,船两侧为桨手十人。抢兆时,参赛龙船于江面一字摆开,终点处立一面红旗为标。一声炮响,群船竟发,指挥舞旗领喊,鼓手奋力捶鼓,桨手奋力而划,龙船破浪前进。在两岸观众的呐响助威声中,直到龙船夺标为止。随着龙船相继达到终点后,一阵鞭炮声中,指挥活动的彩船上会抛下数十只鸭子,各龙船上的游泳高手便会相继跳入江中抢鸭子。这时岸上观众呐喊声、鼓劲声四起,那场面硬是闹热板了!

四川成都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当然,四川人做的粽子还有很多不同的馅,如洗沙、红豆等等,甚至还有白味的,只不过在食用时要蘸以红糖水。现在,四川人的粽子馅是越来越丰富了,除了传统的外,还有水果馅、八宝馅、虾仁馅,甚至还有海鲜馅。说不定哪天我们还会吃到鱼翅馅、鲍鱼馅和燕窝馅。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

另外,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用蒜片炒的苋菜。据说可以化人腹中的猪毛。

划龙船,是四川民间过端午节最闹热的活动。《续记谱记》中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唐宋时四川便盛行划龙船。清末民初时,四川各地都由袍哥、行帮出面组织划龙船,其方式有夺标(又叫做抢兆)和抢鸭子。旧时成都的划龙船地点在九眼桥(即原四川大学正门的江边上)。届时,江面(锦江也称作江吧)上有很多龙船。这些龙船多为小船,船头置有纸扎的龙头,船尾放有纸扎的龙尾,每条船上前有指挥一人,中有击鼓一人,尾有舵手一人,船两侧为桨手十人。抢兆时,参赛龙船于江面一字摆开,终点处立一面红旗为标。一声炮响,群船竟发,指挥舞旗领喊,鼓手奋力捶鼓,桨手奋力而划,龙船破浪前进。在两岸观众的呐响助威声中,直到龙船夺标为止。随着龙船相继达到终点后,一阵鞭炮声中,指挥活动的彩船上会抛下数十只鸭子,各龙船上的游泳高手便会相继跳入江中抢鸭子。这时岸上观众呐喊声、鼓劲声四起,那场面硬是闹热板了!

四川成都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