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好,祭扫趁清明。墓上烧钱呼远祖,社前携酒供新坟,界段纸条分。”这是清乾隆年间邑人姚兴泉描绘清明祭祖情景的小令。清明是民间传统祭祀、扫墓之日,凡有主坟莹皆行拜扫,外乡游子也纷纷返乡扫墓,称“做清明”,有“清明大如年”之说。旧时,清明之日,除个人祭祀外,还在祠堂内举行盛大的宗族祭祀活动。民间扫墓,一般在坟上摆三牲碗、酹酒烧纸叩拜,并在冢上插上彩纸剪成的“标子”。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一般不做清明。
建国后,宗族祭祀已废.各家祭祀和游子返乡扫墓之俗仍存。干部、职工和中、小学学生,每年清明前到县革命烈士陵园和各地烈士墓进行祭扫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外,一些年轻人,常于清明前后结伴至山野游玩,谓之“踏青”。清明节也是重要的农事节日,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自此,乡村进入农忙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