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方山国家2A级旅游区举办彝族赛装节。
彝族赛装节源于一个古老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彝族兄弟朝里若、朝拉若从月利巴拉来到直苴腹地泥泽薄打猎,发现这里山青、水秀、土肥,当他们弯腰想饮泉水时,箭简里突然滚出三颗谷粒。兄弟俩顾不上喝水,赶忙捡起谷粒撒到泥里。后来他们又背上毡毯、带上弓箭、锄镰到这里。在他们精心培育下,三颗谷种发成三大丛,金黄的谷穗有马尾巴那样粗、那样长。从此,村寨的乡亲们随着他们兄弟迁到这里,开垦出大片大片的土地,金秋时节,地里的荞、麦、豆、麻都喜获丰收。老年人一心要给这兄弟二人选择称心如意的姑娘做妻子。于是,正月十五一大早,老年人穿上节日盛装,朝里若、朝拉若兄弟和其他小伙子打扮得特别英俊,村里的姑娘们穿上亲手刺绣的衣裳,纷纷涌向村旁赛装场,朝里若、朝拉若各自选中了意中人。
彝家人在这个美丽传说的启不下,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穿上亲手刺绣的新衣聚集比赛、唱歌跳舞,小伙子、姑娘们仿效朝里若兄弟的方式,寻找意中人。这样世代相传。形成了彝族传统的赛装节。1987年,美国文教专家马克本德尔亲自参加赛装节,回国后撰文,在媒体热情洋溢地介绍赛装节盛况。
如今,在永仁方山旅游区举办的彝族赛装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艳丽多彩的彝族服装比赛,有富有民族特色和刺激性的体育比赛,有浪漫的火把狂欢夜、对山歌、彝族文化传承毕摩表演、赶山街等。
当红艳艳的马樱花开遍千里彝山时,彝族赛装节不约而至,燃烧着每一个彝家人的心。每年正月十五,三尖山下的彝、傈僳、傣、苗、汉等各族同胞,都会云集到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比装赛衣、唱歌打跳、谈情说爱、喝酒交游,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彝族赛装节。这一天,直苴大村后山人如海、花如潮、情如火,人们用火一样的服饰、火一样的舞蹈、火一样的心灵虔诚地祈福来年,祈福美好的新生活……
彝族赛装节起源于古老的“伙头”祭祖和“伙头”交接祭祀的神祭活动。举办地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距离永仁县城72公里,居住着崇尚火图腾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美仑美奂的彝族歌舞、服饰文化和神奇的毕摩绝技,民族风情浓郁。直苴彝族“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打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拿针就会刺绣”。直苴又是石羊白盐井通往四川及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驿站,透过历史的烟云,西风古道、商队马帮、农耕祭祀、娱神娱人依稀可见。尽管岁月流逝,朝代更迭,社会动荡,天灾频发,彝族赛装节却保留了下来,与原始的农耕祭祀活动和“伙头”交接仪式一道,由推选出来的“启西”主持着、演绎着……后来,随着石羊白盐井的日趋枯竭,古盐道逐渐湮废,赛装节却被世代传承于大山深处,保存完整。
彝族赛装节是个比美赛智的节日。随着干净而洪亮的唢呐、芦笙的伴奏,赛装活动在各村寨刺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跳起的“三跺脚”中缓缓拉开帷幕。他们以优美的舞姿展示着自己亲手刺绣和缝制的服饰。毕摩装、猎人装、劳作装、老年男装、老年女装、少妇装、孕妇装、产妇装、青年男装、青年女装、儿童男装、儿童女装,那灿烂缤纷的色彩随着光与影流动,灿烂、别致的服饰美,亮丽、新颖的色彩美,都散发出内涵无穷的魅力,一件盛装或一个轻盈的舞步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彝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她们用一根根五颜六色的丝线绣出自己对美的向往,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体验。
除赛装外,彝族赛装节还举行耙田、捆驮子、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这是彝族小伙子体现力量与智慧的时刻,更是彝家姑娘们挑选意中人的重要时刻。
“跳脚跳到太阳出,跳脚跳到黄昏冒”。跳脚又叫“打跳”,是赛装节又一项重要活动,人们手拉手围成圈,随着悦耳的胡琴声纵情歌舞。踏脚、对脚、抬脚,刚健有力,步伐整齐,气氛欢快热烈;踢、跺、闪、转,舞步轻盈灵活、飘逸如仙;围腰带上缀着的小绒球也随之清舞飞扬,吸引着异性的目光。如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除了拉胡琴的两个小伙子外,场上打跳的清一色是女性,天真烂漫的女童,白发如霜的老妇,只要愿意,都可融入这欢乐的海洋。而山坡上,树林边,或站或蹲或坐,全神贯注欣赏这道美丽风景、专心致志挑选意中人的几乎是身披羊皮袄的彝族男子汉。原来这是赛装节打跳的规矩,白天打跳只能女性上场,晚上打跳则一律为未婚男女青年。
这一天直苴彝族全家男女老幼都穿着新衣,围坐在树下,品尝着山珍食品,让人们观察自己的服饰。有的姑娘则不断更换自己带来的服饰,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如果有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便可上前抓取她的一件绣品向场外的树林中走去。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自可不加理会,小伙子无趣便会托人将绣品送回;要是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便可装作向小伙子索回绣品的样子,追着小伙子到树林中去,开始谈情说爱。
正月十五的月亮银亮、雪白,弥漫在夜晚的赛装场,变得神秘、羞涩和含情脉脉,充满温馨和浪漫。合着芦笙、短笛和四弦二胡的音乐节拍,青年男女手拉手,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在这个美丽的月夜,爱情像流水般倾泻出来,跳到情深意浓处,姑娘小伙便成双结对悄然退出,到一旁幽会去了……在直苴地区,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赛装、对歌、跳脚、竞技、走婚等形式,各自寻找意中人,建立一种较为自由的婚姻关系。
彝族赛装节涵盖了彝族的歌、舞、乐、绣等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是服饰、音乐、歌舞等艺术的大展演,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饰。彝绣满身是花,用色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活、针脚细密、工艺独特、风格迥异,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一双裤脚,就是一幅经过变形处理的踏歌图;一个一尺见方的挎包,就是由变形人兽组成的星象图或八卦图;马樱似火、山茶争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等民族图案都展示着彝族的风姿。透过服饰,展现了彝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忆着彝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变迁,折射出彝族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件件带着乡土气息的彝族作品,可以形象地看到彝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赛装节以象征“伙头”权利的“器火”的移交仪式及相关的祭祀活动为载体,集宗教、军事和政治三权于一身的“伙头”主持,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民族信仰、文化创造,在赛装节活动中被保留下来。它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已成为彝族的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是维护彝族文化身份特征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彝族赛装节不但反映着原始部落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且涵盖了彝族社会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婚俗文化、歌舞乐文化以及古盐道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研究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说唱、刺绣等艺术发展史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1987年,美国文教专家马克·本德尔千里迢迢赴永仁县直苴村参加彝族赛装节,回国后写下了《猎射——带铜炮枪的虎人》一文,在海外热情洋溢地介绍中国直苴彝族赛装节的盛况。
1992年1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穆尔克为研究彝族人类的起源、发展和民风民俗,只身来到永仁县直苴村开展了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使得彝族赛装节的国际、国内影响日益加大,吸引着许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全国各地的媒体、专家、学者,都对彝族赛装节展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和宣传。2000年彝族赛装节,有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吉林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攀枝花电视台等八个电视台的记者来到直苴赛装场。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彝族赛装节的原生态性和民间艺术性受到巨大的挑战,作为彝族赛装节起源的雏形—“启西”祭祖仪式已快消失;挑花刺绣、制作芦笙和响蔑的传人、梅葛传唱人已所剩不多,后继乏人;彝绣品特色淡化,服饰品特有的山、水、花、鸟的色泽和构图已单一化,彝族赛装节赖以生存的空间正逐步缩小,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保护好彝族赛装节,是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我们将本着在确保彝族赛装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努力加强硬件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做到传承保护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良性发展。
彝族赛装节,一门集彝族、音乐、舞蹈、服饰为一体,几乎所有类别的艺术,一张有代表性的彝族“名片”,一块彝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个日渐消失的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需要你、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