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礼俗


过去,每当进入腊月,人们的话题就离不开“年”,所谓的“忙年”就开始了。有首歌谣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之后,除夕临近,过了初一,人们的迎新活动又由此延续到元宵节。所以说,过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过年指大年初一;而广义的过年却指腊月和正月近两个月的时间。“腊月正月都是年”是古代正腊两大祭礼文化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定型为系列丰富的春节礼俗文化。

腊月二十三

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是进入年关的标志。祭灶之俗产生于古人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由于火的神秘性及事关吃饭大事,所以古人对灶神崇拜有加。最初的灶神是祭火官炎帝,也有祭黄帝的,也有祭火正祝融的,随着人们对火的神秘性的淡化,灶神也就更世俗化、平民化。《庄子》中把灶神描绘为女人形象,《庄子注》进一步解释:“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唐代以后,灶神又改为男子形象,据说他还有名字叫张单,可能源于道家张道陵之辈的创作。约在汉代,祭灶之日也于过去的孟夏改在了腊日。

《后汉书》记载了一个祭灶的小故事,说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腊日做早饭时忽见灶神现身,他连忙拿家中仅有的一条黄狗祭之。从此以后,他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到他的孙子阴识时家道更加繁昌。为了求福祈富,大家纷纷效仿,以黄狗祭灶,乃成风俗。

宋代开始贴木版印刷的灶君画像,改以饧糖祭祀,还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令”。因为传说灶君还有监察世间每个家庭的职能,他会对每家的老小言行随时记入账簿,年终奏闻天帝,将来就会相应地给你吉凶祸福的兑现。这样的权利谁能不怕?所以就用饧糖给他吃,把嘴粘住,用酒糟涂抹灶门,把这位东厨司命灌醉,防止他说人间的坏话。祭灶时一般百姓的祝词很简单就是:“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较有文化的人则诌文曰:“辛苦臭辣,灶君莫言。”等待香烧完,将灶神焚化,便算礼成了。

腊月二十三除了祭灶外,各家还要阖家团聚,设酒作食,燃放鞭炮,几与过年一般,所以百姓又称为“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

扫尘

宋代的祭灶日是在腊月二十四,范成大的《祭礼词》就是当时祭灶风俗的真实记录:“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半典祀。”现在,安徽、苏北等地的群众还保留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古俗,也称二十四为小年。

这天还有年终大扫除的集中行动,古籍中称为“扫尘”。南方民谚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京谚云:“二十四,扫房日。”扫尘是古代驱疫仪式的遗存,是日“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

净门庭……以祈新岁之安。”

在山西的农村称这天是“腊月二十四,爷爷不管事”,意思是灶王你上天言好事去了,无人监管,可以随意点了,对于忙年的人们来说是个忙中偷闲的好日子。

腊月二十五

糊窗户

头一天打扫完房屋,第二天就该糊窗户了,太原民谣云:“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过去旧式房屋没有玻璃窗户,窗棂都用纸糊,这天要把旧纸揭掉,糊上新纸。不少人家还要精心剪出各类吉祥镇邪内容的剪纸作品,贴在窗格中,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愿。糊完窗户整个房屋焕然一新,过年的气氛也更浓烈了。

送孩姑在山西农村这一天是出嫁女在娘家的最后期限,她们必须在这天返回婆家,用山西民谣说是:“腊月二十五,送了孩家姑”。这种风俗本意是好的,无非是劝女儿早点回去帮公婆备办年货,一家团圆过年。而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却有个别人认为:出嫁之女在娘家过年会给全家带来不祥,这些女人只得知趣地早早回婆家。但是这种风俗却坑苦了一些没有婆家的寡妇,她们怕在娘家落埋怨,往往在家家团聚的大年夜,拖儿带女流浪在外。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各地谣谚均称在这天“割年肉”,实际上并非在这一天只能买肉,只是说明在忙于置办年货罢了。

腊月二十七

洗脚

晋东南谣谚云:“腊月二十七,浑家老小都洗脚。”太原谣谚也云:“全家老小都洗脚。”吕梁谣谚为:“婆姨女子都洗脚”。这天洗脚主要是指家庭中的妇女们,在封建社会她们都是缠足小脚,平时又羞于露出脚来,只有到二十七才解开裹脚条痛痛快快洗一次。我们了解到在湖南湘西一带也有在这几天“洗邋遢”的习俗,旨在干干净净地过年。他们的谣谚是:“二十七,洗不去;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尘垢;三十,洗标致。”因为辛苦了一年的劳动人民仅在二十七是“洗”不去一年风尘的,所以要连续洗四天,直到除夕洗出“标致”来。

腊月二十八

蒸枣花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首”。

腊月二十九

祝福

祝福是吴越古俗,一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到除夕举行,目的是“岁暮谢神,谢祖神”。每过腊月十五,家家户户就要舂糕裹粽,宰羊杀鸡,准备福礼了。祝福的日子选定后,拂晓之前要供上五牲福礼,有鸡、鸭、猪头、全鱼、元宝肉等,各装在红漆大盘内,上面插许多双筷子,旁备厨刀一把,并有一碗蒸熟的牲血附带作供。外加三盅茶、六盅酒、豆腐一盘、盐一碟、年糕数块、粽子一串等,以此来酬谢天地诸神及祖先在天之灵。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就是围绕乡绅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故事,揭示了所有像祥林嫂一样的贫苦妇女,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沉重枷锁束缚下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