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口草龙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

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

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须、龙腭、龙舌、龙耳、龙腮、龙额、龙王字、龙后风灯等部件组成。龙身节段为单数,多为九到十五节,也有长达二十一节约二十八米的,由筒状龙身、鳞片、脊筋、云花等环节组成。龙尾又名龙凤尾、鱼尾,呈三角放射型,龙尾的每个角尖上均缀有红草绒球,活动时绒球晃晃悠悠,非常可爱。再编扎龙珠一个,呈实心圆球状,体型硕大。

编制一条龙身直径为0.38米的草龙,须耗用约8万余根稻草,对龙头、龙须、节环、龙尾、龙鳞等都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7600余根,龙身每节620根,1780个龙鳞,每个用草9根,最长用草2.8尺,最短为2.8寸。全龙编扎成功,约需300个工时。若是供儿童游舞的草龙,则体型相对较小,主要是龙头按比例缩小,龙身长也只有7到9节。按如此手工技艺编扎成的草龙,织成后不露人工痕迹,外形古朴典雅,浑然天成,连草接头也看不到一个。

舞龙一般是在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举行。草龙在湖口被认为是群龙之首,是真龙、老龙,故而如庙会游舞时,一般走在纸龙、布龙、板凳龙等的前面,有时还要配以“五谷灯”和花、草、蝴蝶、鱼、蛙等动植物灯彩同时表演,起着烘托草龙的作用

草龙表演者不拘年龄,既可是成年男子,也可是儿童。成年男子持龙表演较为常见。游龙人统一身穿黄色衣服,头扎白巾,走“之”字型步。表演时,大多由一副戏剧锣鼓和一副热闹锣鼓伴奏。舞者上下左右摇摆龙头,做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等动作。同时,五谷灯在龙身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搔痒、逐龙等,以衬托草龙表演。儿童舞龙表演方式大体与成人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一般男童持龙,女童持灯,另配一持龙珠的引龙童,共十男十女,人称“金童玉女”,多为十岁左右的儿童。男孩穿红衣兜肚、短裤,足蹬草鞋;女孩着红衣绿裤、花围裙,脚穿绣花布鞋,头上发饰各异。游龙时,持龙的男童走娃娃步,持灯的女童以走十字步为主。

舞草龙时,掌游龙头的人还会唱念一种张彩词,与其他舞龙者一唱一和。内容一般为介绍龙的出身,宣告龙的降临,然后就是大段祝福语和歌颂语。旧时张彩词如:“一条黄龙下天庭(众合:好哇!),游来游去游家人(众合:好哇!)。我今本是黄龙后(众合:好哇!),荣华富贵万年春(众合:好哇!)……”改革开放后,张彩词增添了一些反映时代变化和农村新面貌的新内容。

湖口草龙主要分布在县内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据流泗镇已故老艺人周云开上世纪80年代初回忆,周雍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在本村一次庙会活动时编扎了一条草龙,后授徒其侄周云开。周云开曾于1920年至1945年间多次扎过草龙,是方圆几十里的扎龙名师,也是湖口编扎草龙的第二代传人。第三代传人为喻芳泽,师从周云开,1986年编扎的草龙编排成《草龙舞》,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1997年编扎的草龙参加了九江市旅游艺术节。第四代传承人为喻远莉,为喻芳泽之女。

作为一种兼具手工编扎与民俗舞蹈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技艺,湖口草龙既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表演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