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各镇街名称的由来


顺德的十个镇街名称,不仅有读起来好听的,也都拥有专属它们的一段“古”。

大良

顺德的县城原称“太艮”,是因地处古太艮峡而得名。据传明朝景泰年间,顺德人黄萧养起义,朝廷镇压平定后,为加强管治,而设立顺德县,隶属广州府,县治设在黄萧养起义的根据地太艮。

而如今的名称大良又是怎么演变来的呢,历来有这四个说法:

说法一:艮为八卦之一,粤语里八卦一词含有贬义,是嘴碎、多管闲事的意思,被视为不雅。于是就有文人巧妙地把太字的一点移到了艮字之上,改地名为大良。

说法二:当时的知县为太艮题字,却喝多了酒,在醉眼昏花之下,错把太艮写成大良,从此流传了下来。

说法三:据说有一块竖写太艮二字的牌扁,因风吹日晒而断裂,太字的一点恰好落到了艮字之上,于是天赐芳名“大良”。

说法四:由近代的学者提出,并推翻了此前所有关于太艮的说法。他们认为大良是古南越族的语音遗留文字,“大”是地的意思,“良”则含有黄色的意思,两字合起所表达的意义就是黄僮族人的居住地。黄僮族又称为大良族,是古南越族的分支,大良其实是一个古地名。

容桂

容桂这个名字实是由容奇和桂洲这两个地方合并而来的,而容奇和桂洲的名称来由,也是有说法的。

容奇古为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渔村,以境内容山、奇山两个小山岗得名。

桂洲一称源于扶宁岗上有三株较大的桂花树,故称桂花洲,以后逐渐简称为桂洲。

伦教

伦教镇古称“海心沙”,明初才更名为“伦教”,相传是因乡绅郑循斋治乡有方,朝廷赐“伦常教化”匾额作为奖赏,而得名伦教。

勒流

勒流,古称“勒楼”。此名与珠三角的水路有关,缘起于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水本是向东流,但流到此地分出一条二级支流,逆转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叫做“翻滩水”,此地便称“逆流”,因“逆”字顺德话读音“额”,故也写作“额流”。但逆、额两字均意头不利,于是取其谐音“勒”字,改称“勒楼”,民国后统一写作“勒流”。

陈村

陈村原称龙津,是顺德地区最早受到中原文明熏陶的一方水土。相传东汉时此地出过一位姓陈的太尉,后人在村头建了一座陈太尉祠纪念他,地名因此改叫“陈村”。

北滘

古代时北滘所在地域曾是珠江流域的冲积层,河网密布,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小河涌,而本地人惯称河涌为滘,所以有“百滘”之称,后因”百”与”北”语音相近,逐渐改称为北滘。

乐从

乐从所在地原为葛岸圩,史载有“葛岸通津”之说。到了清末,各乡组织义军反抗清朝,人马云集该地步行前往攻打佛山、广州等地清军,旗号都写着“乐意顺从”,意即响应各路义军一致抗清,于是后人便改称乐从。

龙江

龙江——龙江镇以江流曲折纡绕、势若蟠龙而得名。唐代建村时当地名为大岗墟。龙江的得名众说纷坛,据说是因当地有龙山、大岗,故合称龙岗,而后渐改称龙江,但此说未经确切考证,只供参考。

杏坛

杏坛最初的地形远望似锦鲤,故有锦鲤沙之称,这里最初是由夏、谭两姓在南宋开村,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村名。这既是夏谭两姓的谐音,又标榜为礼乐之乡。后世人有联佐证:“日照东海九州瑞气聚锦鲤,星临新涌一路祥光集杏坛”。

均安

在清咸丰四年(1854),仓门、三华两村的乡绅欧阳信、欧阳溟等人,联合沙头、良村、天壶、星槎等村的商户,在当地共同设立一个圩市,取名“均安”,意为共同安居乐业。

“均安”之名,虽然没有特别的传奇和典故,但寓意深刻,从中也可见顺商的合作致富,和谐经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