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黄连之“古韵”


勒流素有“翰墨之乡”的美誉,黄连位于勒流街道东北部,有“古韵黄连”之称。

关于“黄连”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据传,黄连开村于宋代,昔日原属海滩之地,后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冲积成陆地。从前有姓黄和姓连的渔民者,捕鱼到此,湾泊于第五桥(昔日之海坦,今日之“仁厚里”)遂以为家,其后子孙日盛,便有黄族与连族。因当时有黄、连两姓聚居,故以姓命名为“黄连”。

又一说为南宋末年,北方居民被官兵追杀来此居住。原是海滩,有7个小山丘,名叫“七星岗”,后冲积成陆地,形象荷花,故称“莲地”或“莲溪”,而当时居民多姓黄,以经商为主,故又将“莲”字写成“连”,改称为“黄连圩”。

黄连之“古韵”源自于其古迹......

广孝桥

相传,明代司礼监太监傅容把父母百年归老的安眠之地选在广孝桥附近的山坡上,但这座山坡却与村落有着一水之隔。每到祭祀的时候,乡亲子弟都要绕水或者踏水前往,为了方便傅氏乡亲拜祭先人,傅容建造这座广孝桥。广孝桥桥面由四块麻石板组成,桥头不远处立着的“广孝桥记”碑记述着修桥的始末,由太常侍少卿翰林院侍读陈翰撰文,刻有广孝桥记篆书,碑记全文一共24行。

巩孝桥

明治四年间,相传黄连有一位姓何的孝子年约20岁。丧父,剩下母子二人,靠苦力赚钱为生。

一天晚上,其母突然生病,去找医生必须通过“巩桥”。按该地旧俗习惯,凡建新桥,有两种人才有资格首先通过,一是当地最有威望或官职最大的人;二是最好“命水”的人(即五代同堂或30岁拖孙的)。由于姓何的这位孝子的母亲深夜突患急病,需要就医;但非要通过此桥不可,于是这位孝子就冲破了旧的俗例,背着母亲通过了此桥,后来就把此桥改名为“巩孝桥”。当时,黄连有一位文人用药材名作了一副对联,上联联文:“贝母过连翘,枝子苦参防滑石”,至今仍留在巩桥上。由于黄连防洪筑堤,日久覆盖,至今后人仍未对上下联。

黄连的“古韵”除了古迹之“韵”,还有传统艺术之“韵”。

黄连广绣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黄连桑蚕业条件优越,有丝棉厂、织带厂、绣花厂等,都与蚕丝有关。当时,黄连三千住户,几乎家家有绣架,家家有绣娘,黄连广绣也发展到鼎盛时期。

自八十年代后,广绣出口行业逐渐萎缩,大批绣娘纷纷转向其他行业,黄连广绣渐渐失去往昔的辉煌。

如今,作为艺术品的黄连广绣再次回归大众视野,栩栩如生的绣品,华美的构图,让人们再一次为刺绣的美所震撼。

仓沮圣庙

该庙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于2008年。

庙堂正中,供奉着仓颉像和沮诵像,正上方挂“始制文字”牌匾,仓颉、沮诵圣像左右分别供奉着文昌像和孔子像;两边墙各挂一副木制对联。这是顺德范围内唯一一间完整保留下来的纪念我国的文字始祖“仓颉”所建造的庙宇。

修葺后,字祖庙终日香火缭绕,不时有乡民带着小孩童在此纪念、拜祭汉字始祖。

黄连之“古韵”还有很多,、“金顺侯庙”、“北帝庙”、“石狮脚”等等,想要了解更多黄连之“古韵”,不妨亲自到黄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