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平和诞生了一位监察御史,后被景泰帝敕封为巡按御史。这位巡按御史姓张名宽,是一位跛脚,所以,人们就称呼他是平和的“跛脚御史”。纵观张宽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史载,景泰八年,张宽在奸党乱朝纲时,他面折廷争,直言敢谏,因而得罪了第二次当皇帝的明英宗帝,被宣布下大狱。是时,因霹雳闪电,明英宗帝以为触犯苍天,于是,就将张宽下大狱改为降职处分,到安定当县令。面对不公正的处理决定,张宽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县令的岗位上励精图治,任劳任怨,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张宽为了人民的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张宽过世后,入祀平和乡贤祠。
张宽(1417—1462),字周弘,号安节。登景泰辛未科进士,明代琯溪人,授云南道监察御史。(见道光版《平和县志》第379页)
张宽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体察民情,每到一处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至今在街头巷尾还经常传颂着他忧国忧民、面折廷争、直言敢谏的故事。笔者从道光版《平和县志》、平和民间传说、平和县琯溪张氏祠堂、平和琯溪张氏族谱认识了这位历史人物。
寒门弟子苦读书
初进学堂显才气
根据平和琯溪张氏族谱记载:张宽系琯溪张氏第五世祖张士启之第四子,生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张宽少年时聪慧、才思敏捷,在私塾读书时,从来不偷懒,起早摸黑背诵《四书五经》。据说有一年的夏天,闷热的天空突然间下起西北雨,当雨过天晴后,张宽就带着书本走出门外,在附近溪边竹林下漫步读书。当时正好本村的一位私塾老师也在此散步,听到竹林里的读书声,心血来潮就径直走进去。只见张宽有时候低头看书,有时候抬起头好像在思索什么东西,私塾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就想试一试他的本事。先生凝思着,苦苦思索着上联,突然间私塾老师的眼前一亮,左前方有一株竹笋刚刚落下笋壳,于是,灵感一来,就出了上联“笋因落箨方成竹”,张宽抬起头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只凝思片刻,随口对道“鱼为奔波始化龙”。先生十分惊讶,小小年纪竟然出口成章,而且如此大气,心里暗暗想着:眼前这位少年前程肯定无限。于是又顺口说了一句鼓励的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年定能登金榜,占鳌头!”
张宽把私塾老师的鼓励,当作一股动力,在学业上更加刻苦攻读,不久,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张宽还喜欢吟诗作对,平时与一大群好友经常一起吟唱,在琯溪的河边、竹林下,到处留下他与一大群好友的足迹和琅琅读书声。
张宽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甲子科第十四名举人,时年二十八岁。张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贫困情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据说张宽刚刚进入私塾时,私塾老师看他眉清眼秀,很是可爱,就随意问他说:“为什么读书?”张宽说:“读书为了当县官,我要让我们的村庄全部过上好生活。”为此说,在张宽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报效家乡的种子。因此,当他一举成名时,就为家乡办了两件民生大事。
话说张宽中了举人后,当时刚好大旱天,粮食减收,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张宽很是着急,就把家中的所有粮食全部分给老百姓。为了长远打算,他发动全村群众投工投劳,开水沟兴修水利,需要动用的田地全部由他家里调剂给他人,全村老百姓拍手称快,大家都说:张宽是干大事的人,日后肯定前程无量。听着称赞声,张宽只是笑了笑,他在心里想:我只不过是为家乡做了一点点的事情,老百姓就对我这么感激,可见家乡的父老乡亲是多么的善良。
“张宽力学好义,领乡荐后,尝捐谷三百石作南山陂千余丈;又割地为圳万余丈,以兴水利,乡人德之……”(见道光版《平和县志》第379页)
身残志坚立鸿志
一举成名天下知
话说张宽中举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继续在求学的路上“摸爬滚打”。他经常与好友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更深奥的书诗知识。为了静下心攻读圣贤书,他还与好友结伴前往灵通山。据说张宽初上灵通山,就与灵通山结下不解奇缘,这段奇缘成为千古绝唱。
传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张宽与几位好友相约到灵通山,当爬上天梯到了灵通岩时,看见珠帘水从山顶上喷泻而下,在灿烂的阳光普照下,显得更加壮观美丽,连口称赞。天生好奇的他,右手伸出去想摸一摸,但微风轻轻一吹,飞下来的水雾往外一飘,怎么也摸不着。张宽心想:摸不着就拉倒。正想转身到别处,但有些事情不知怎么搞的,就是十分凑巧,也许命中注定张宽有一劫。只见这时灵通寺庙走出来一位和尚,这位和尚鹤发童颜,他见张宽仰望珠帘水感叹着,便道:“此珠帘化雨,乃灵通十八景之一。珠帘之水为名山仙气所化,若有福分伸手触之,日后便会高中进士。” 张宽一听,心想,普普通通的水,哪里有这么神气?这位和尚真是瞎糊弄人。但心里又想,试试看又何碍?于是,张宽右手又一伸,眼看珠帘水就要触摸到手的时候,一阵轻轻的山风又吹来,珠帘之水又往外移了移,就是不触摸张宽的手。张宽的心里有点着急,他的手又向前慢慢伸出去,身体也慢慢向前倾斜,突然间,张宽的手心顿觉凉爽爽,十分舒服。他心里一喜,暗想,我已经摸着了,摸着了。正当他想把伸出去的手收回来,但由于身体倾斜度过大,不但没有把手收回,反而连人也掉下深坑里。同行的几位好友吓了一大跳,纷纷往下走欲解救张宽。万幸的是张宽被一个树头拦住在半山腰,他没有被坠落到万丈深坑里,保住了生命,只是跌断了一只脚。张宽好不伤心,好好的一只脚说断就断,今后如何走完人生的道路?
但张宽的心态不错,迅速调整思路,身残心不能残。他更加刻苦攻读书诗,终于在七年后的1451年顺利考上进士,成为闻名海峡两岸的“跛脚进士”。
有的人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张宽在灵通山却是一失足成千古佳话。他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很多的人,不久 “平和无孬跛” 的乡谚就在闽台传开了。(因为张宽的后人也很多在台湾)
话说张宽中进士后,明王朝正是内外交困关键时刻。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进犯明境,当时的皇帝(明英宗帝)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位昏君,他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大多数人反对,仓促率领50万兵马进军。由于准备不充分,又没有熟读《孙子兵法》,明英宗帝的大军在战斗中中计自乱阵脚,很快就被打败了。八月,明朝大军退至土木堡时被瓦剌部围困。最后明英宗帝被俘,兵部尚书祁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50万大军几乎覆没。这就是史称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帝被俘,举朝震动,人心惶惶。皇帝被俘,国不能无主,皇太后下旨:立英宗帝年仅二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英宗帝22岁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代理皇帝的职权。
面对进犯者,明王朝中央领导集团贪生怕死之人主张求和,更甚者建议迁都南逃。
在危急的关头,时任兵部左侍郎,被后人尊称为民族英雄的于谦站出来了,他力主抗敌保京城。于谦正气凛然,终于得到太后、代理皇帝朱祁钰和几位大臣的热切支持。朱太后下旨:于谦全权负责指挥军民护城守城的重任。于谦不负众望,调兵遣将,朝野士气大振。八月底,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为了彻底打败进犯的敌人,保住京城安全,手握兵权的于谦以及几位忠臣一起,向太后和代理皇帝朱祁钰建言必须先整治朝纲,统一思想。九月初一,于谦又联合文武百官向太后请求立明英宗惟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正式皇帝,去掉代理二字。太后同意大家的请求,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后,年号为“景泰”,历史上称景泰帝(为明代宗)。张宽中进士,正好是景泰帝上任的第二年。张宽来的正是时候,因为朝廷急需他这样的人才,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跛脚御史”有雄心
不辱皇命留芳名
话说张宽中进士后不久,中央有关部门经过严格考察,拟任命张宽为云南道监察御史的一纸请示呈上到景泰帝的御桌。
据了解,明代对监察御史的选任十分重视,因为监察御史官阶虽小,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但却是一个重要岗位,权力大,为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重任。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所以在选举监察御史时,明代统治者坚持“不可轻授”的原则,按照举荐要精、选用要慎的要求。明成祖说:“御史国之司首,必有学识、达治体、廉正不阿乃可任之!” 所以对于选用监察御史,皇帝一般都过问。
据说景泰帝接到请示报告后,翌日就召见了张宽。张宽眉清目秀、天庭饱满、下额方圆,从面相来说是一个忠厚之人。张宽虽然是跛脚,但他没有自卑感。当张宽一拐一拐自信地来到皇宫时,景泰帝一眼看过去,心里有点不悦,随口说着:“两手左右摆,单腿进皇宫!”张宽心不慌胆不颤,对着皇上说:“一口是非判,独脚跳龙门。” 景泰帝一听觉得口气不小,详细一看,此人虽然是跛脚,但五官端正,而且有点“包公相”,加上张宽对答如流,景泰帝当场就批准有关部门呈报张宽当云南道监察御史的请示。景泰帝不以貌取人,而是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张宽,使历史上诞生了一位“跛脚御史”,为监察御史这个神秘的职位中,增添了无限色彩。
张宽被选为御史感到意外,自己是一个跛脚的,却能够这么顺利就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当了一名公务员,而且又是在监察的重要岗位任职,这是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话说张宽受命后不久,就启程赴云南道去上班。
据载,云南东与广西和贵州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隔江相望,西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明朝的统治者,认为云南是山高皇帝远的边陲所在地,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省份。张宽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皇帝让他到这么重要的地方监察百官,是对自己的无比信任,他暗暗下决心干好工作不辜负皇恩。
一天下午,灿烂的阳光含笑洒在大地上。经过千辛万苦,历经河南、湖北,穿过川、贵,张宽终于进入云南境内。为了了解云南风情世故,以及民风、官场的事儿,更好履行职责,不折不扣完成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张宽决定微服私访云南。他选择一个临街的旅馆住下,由于一路颠簸,张宽到旅社后倒头便睡,一觉醒来,阳光已经洒进窗户。
张宽简单用过早餐,信步到圩市溜达,街道上人山人海,十分烦杂。张宽走了一个上午,这里问一问,那里看一看,不知不觉已经中午,这时方觉肚子已经咕咕叫。
他选择一家最简单的饭馆,认为这是接触贫民百姓的所在地,在这里能了解到自己想了解的东西。
据说当张宽吃完饭走出饭店时,遇到三位衣衫破烂的人。其中一位小孩,大概十二三岁,一男一女的大人,大约三十多岁,女的眼光呆滞,男的脸容很憔悴,显然是大病过后欠营养所为,张宽猜测这是一家人。到了饭店门口,小孩说肚子很饿,夫妻对视片刻,难过地摇了摇头,片刻间女人两行眼泪嗖嗖往下流。
张宽一眼看过去,就断定这家人有难处,于是,他索性走过去。看到张宽和蔼可亲,这家人就无拘无束与张宽畅谈起来。原来这位男人因为生活所逼,长期在银矿打工,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致使身体每况愈下,在一次搬运矿石时跌倒打伤了胸部,在家躺了个把月,如今还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矿主不但没有体恤他,欠的工钱也不给,还把他开除了。一天早上,他到矿山与矿主理论,还被打得半死。
张宽一了解,火冒三丈。他愤怒地说:“真是狼心狗肺,你怎么不告他?” “矿主是一位地霸,与县官互相勾结,前几天我也有到县衙,县老爷说我是无理取闹,被赶出来了。”这位男人仰天长叹,悲伤逆流成河!“岂有此理,下午再去,我跟你一起到县衙,我就不信天下没有讲理的地方!”张宽愤怒地说。
于是,张宽与这家人一起沿着县衙的路慢慢行走着。从饭馆到县衙门大概有四五里路程,由于走走停停,遇到好奇之事,张宽还要停下来问一问,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走了将近一个钟头。
在县堂,县官伸着懒腰,睡意浓浓。
“何事上公堂?”县官有气无力,而且声音十分沙哑。
张宽一眼看过去,大堂的正中高高悬挂着“明镜高悬”,太师椅上歪坐着一个身着官服的人,想来这位发问的人就是县太爷了吧?
张宽看到此种情形,不觉勃然大怒。
“当官不为民做主是昏官,你枉食朝廷俸禄。” 张宽大声地对着县官说道。
县官一听睁开大眼睛,一看是一个跛脚的人在叫喊着,他气得脸色发青,喝令手下:“把这个跛脚的狂徒重打二十大板。”差役答应了一声“是”,就上前欲抓张宽,“慢!”张宽正气凛然说道。
这位县官没有想到今天公堂上竟然有人敢对他说不,这在他当“县长”的生涯上算是第一回。他想:真是反了天地!他顿时来了精神,他想看看这位汉子的来路。
“嘿嘿,你乱窜公堂,妨碍本官审案,本官要判你死罪!” 县太爷藐视着眼前这位跛脚的人,他认为跛脚的人能有什么出息。想到这里,他自然又壮了不少的胆。
“哈哈,办案徇私舞弊,官商交结,欺压百姓,是什么罪?我要参奏朝廷革你的职、定你的罪。” 张宽十分气愤,心想,这样的小人也能当县官,朝廷是怎么搞的?他的心里很困惑。
这时,随从看见县令又要发怒,怕张宽吃眼前亏,就对县官亮明身份说:“监察御史张大人在此,还敢狡辩,你罪上加罪。”县官虽然贪得无厌,对老百姓凶巴巴,但也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听了监察御史几个字,已经吓得脸色变青。他万万没有想到面前这个跛脚的人,能是御史大人。想到这里,他又瞥了张宽一眼,只见这位跛脚的人,虽然脚腿不方便,但正气凛然、威风凛凛已经说明问题。不可一世的县令心想,今天的运气怎么会这样倒霉,偏偏是自己撞在这位“跛脚御史”的枪口上?为了能得到从宽处理,他只好跪倒在这位被他瞧不起的张御史面前求情。
张御史帮助这家人讨回公道后,心情舒畅了好多,连日来疲惫不堪的身躯,也不知不觉走得无影无踪。
沿路的私访,让张宽御史深感惊讶,怎么官场就是这样呢?跟他想象中的距离怎么这么遥远呢?想着想着,我们这位刚刚被皇帝钦点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上来了,他决心把一路遇到的情况迅速参奏皇上。据说张宽正式到省府报到这天,连夜写了一份所见所闻的报告。这份报告措辞刚烈,建议朝廷必须惩治官场腐败。
却说这份报告的诞生,为张宽日后被景泰帝选为巡按御史埋下了伏笔。
直言敢谏遭不测
霹雳闪电解厄运
话说到了景泰七年,保定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灾,老百姓苦不堪言。县衙告急,府衙告急。中央接到告急文书后,景泰帝坐镇指挥,迅速研究部署应急措施。
为了切实把这项救灾工作做好,把朝廷的关心落实到实处,景泰皇帝决定派一位巡按御史。到底派谁去比较合适,景泰帝在一次最高核心层会议上提出让大家推荐人选,各位大臣纷纷提出看法,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向皇上举荐自己的亲信担任这一要职。因为大家都知道,巡按大人是代天子出巡,到地方的权力至高无上,有些事情可以先斩后奏。据说这时,于谦同志站出来了,起初他在观察看看究竟大家都推荐什么人。听着大家的发言和推荐的人选后,于谦对皇上说:我举荐福建漳州籍的御史张宽,我们对这个人虽然接触还不是很多,但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工作认真负责却是大家公认的,所以这次担任巡按的重任我认为非他莫属。于谦同志话音刚下,全场鸦雀无声。但只过片刻,皇上说:“就是那个云南道御史吗?”“对!”于谦说。看见皇上对张宽有点兴趣,一位大臣急忙站出来对皇上说:“张宽目中无人,独往独来,怎么能担此重任?请求皇上重新考虑人选。”原来该大臣与保定府某些人有来往,他认为张宽到保定当巡按对自己不利,于是,想举荐一位自己的人。
但这时,皇上金口开良言了,“这个御史我想起来,他心正脑不残,没有心机,原先在云南地方调研时还向朕反映过问题,让他当这个巡按朕放心。”皇上一锤定音定了调,大臣们没有再说什么。于是,张宽御史终于顺利当上巡按御史了。从有关资料得知,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监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1名。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所以说,张宽能够当上巡按保定监察御史,可见他在皇上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分量。
这天晚上,张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想,保定距离中央政府机关近,皇亲国戚多,如何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呢?半睡半醒,冥冥之中好像有人对他说,要有尚方宝剑,否则难以完成重任。
第二天皇帝一上班,张宽就来到皇宫。皇上知道张宽的担心后,就说:只要爱卿秉公办事,不管皇亲国戚,都一视同仁,朕支持你。有了皇帝这句话,张宽放心了,因为他手上还有一张王牌,这就是皇上任命张宽为巡按的敕书。敕书这样写着: “敕保定巡按御史张宽:近闻本府所属州县多遭水涝,人民缺食,逃移他处求食……朕甚悯焉……并听尔督令府、州、县正官取勘,于本处官仓粮内量为支给……”(见道光版《平和县志》第260页)
话说三天过后的一个下午,张宽到了保定府。一直阴沉着脸的天空,这时,终于有点笑容。
沿路都是三三两两的难民,张宽的心里很难受,因为他也是农民出身,看着这些受灾的老百姓背井离乡,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加快步伐,要看看地方官是如何带领灾民进行生产自救。
在县城边,他看到县政府设立的一个救助点,稀稀的粥有几大桶,工作人员掌着瓢,在长长的队伍里,一人分得一碗。张宽想:县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说明该县父母官有体恤民情。但当他转到左边的一个小市场时,也看到有一伙欺行霸市的二混子在米店抢购少有的粮食准备垄断市场。为了掌握更多情况,他决定暂缓到县政府报到亮明身份。
他径直来到这个小市场里,只见刚才看到的三四个人,大摇大摆到了米店。米店老板说:“只有这么一点大米,不卖了。”这伙人就恐吓说:“不卖也得卖,否则就永远不要在这里开店。”最后,这伙人强行以低价收购店中仅有的两三百斤的大米。
张宽气得怒火冲天,他忍不住了。他走过去说:“你们怎么可以在大灾之年强买强卖呢?难道不怕王法吗?”
“哈哈,你这位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也敢管闲事,告诉你,老子就是王法!”一个高个子的地霸瞪着三角眼恶狠狠说道。张宽据理力争,最后驳得地霸无言应答。愤怒中,地霸飞起右脚往张宽就踢过去。大家正为这位见义勇为的汉子捏一把汗,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只见张宽的后边,刷一下,伸出一只有力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来脚,然后趁势一推,这个恶棍踉跄往后一倒,跌得四脚朝天。
原来这个恶棍看见张宽脚腿不太方便,心里想,这个人肯定是爱管闲事的傻子,所以就瞪起眼睛骂他。没有想到张宽不吃这一套,以牙还牙惹怒了他,致使他动了脚手。
话说张宽与地霸争吵中,县政府领导同志得知情况后也迅速赶到现场。县长看是一位脚腿不太方便的汉子在管闲事,就猜测是巡按大人了,因为他已经知道当今皇上派来的巡按是一个跛脚的御史。于是,为防不测,就暗中派几位捕快靠近这位巡按御史身边保护他,刚才是一位捕快眼明手快救了张宽,使我们这位御史大人逃过残酷的一脚。
看见县领导来了,而且这时有好多老百姓在围观,张宽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他站在一个土墩上进行安民告示,告诉大家说:“朝廷已经知道你们这个地方的灾情,皇上派我来,就是与大家共同想办法渡过难关。”话音一下,老百姓欢呼雀跃。
张宽在当巡按的途中,就打了一场漂亮战,灾民奔走相告:“皇上派巡按大人来拯救我们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却说:“发难民财的门被‘跛脚巡按’堵住了。”
之后,张宽日夜奔波,从官粮调剂一部分出来,又四处游说向富户借出粮食和财物,实行统一调配赈济给灾民,同时发动老百姓上山挖野菜、下河抓鱼进行自救,并严厉打击趁机扰乱的地霸,受到老百姓的称颂。可以说,张宽在巡按岗位,交了一份令中央政府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却说张宽当巡按这年的十二月,景泰帝病重,武清侯石亨等,见皇上就像一支残烛,随风摇摇欲息,就见风使舵,于次年发动了兵变,迎英宗帝复位,改元天顺。这次政变后,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张宽的命运,急转直下,差点被逮捕坐牢。
话说这位朱祁镇在武清侯石亨的大力帮助下,第二次登上了皇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朱祁镇举行就职仪式。这天,朱祁钰一觉惊醒,发现他这个景泰皇帝的交椅,已经被“太上皇”又坐上了,“景泰”帝号已经被锁入历史的黑皮箱里了。他的心情十分忧郁,因为昨晚他还在想着他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如何进行,但这时,朝廷的政治方向已经不需要他设想了。朱祁镇改年号天顺,封赏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门达、逯杲等“夺门”功臣,石亨还被封为忠国公。
却说石亨得到了皇帝重用,不是低调做人,反而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史载,他的家人冒功进官者50余人,他部下的亲戚和朋友等攀亲骗官者多达4000余人,并且还有一部分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被安插在各级各个部门领工资。石亨得势时,开始在朝中清理异己,凡是不同他一条战线的人,全部被换掉;敢于公开反对他所作所为的,就逮捕入狱,让这些人吃清闲饭;像于谦那样不知好歹的人就枪毙,送他们到“极乐世界”享清福。面对朝纲已经乱套了,有正义感的人,还是勇敢站出来,顶着被开除公职、坐牢、杀头的危险出来揭发奸党乱臣。是时,十三道掌道御史也联名弹劾石亨。“未几,亨西征还,适彗星见,十三道掌道御史张鹏、盛颙、周斌、费广、张宽、王鉴、赵文博、彭烈、张奎、李人仪、邵铜、郑冕、陶复及御史刘泰、魏翰、康骥将劾亨、吉祥诸违法事。”(见《明史》卷162)
张宽这个人本来是前朝巡按御史,不属于武清侯石亨的人,应该说是被清理的对象。这时,如果他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也许会稳坐钓鱼船,安心当他的御史。但他就偏偏不知天高地厚要行使监察御史的权力,联合十三道掌道御史向皇帝举报皇帝身边的大恩人。石亨等人视张宽为眼中钉,伺机想把张宽这位不知好歹的御史扳倒。一天,机会终于被石亨等到了。
这是一个阴沉的早上,阳光始终不露面。张宽在上朝时,就迫不及待启奏皇帝应该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像石亨这样的大贪官不能重用。之后列举石亨骄奢淫逸、卖官帽、营私结党、残害忠良等十多条祸国殃民的罪状,他说这样的人,早就应该接受人民的审判,皇上却庇护他,真是千错万错。石亨一听反唇相讥指控张宽一直想谋反,他说:“张宽对皇上重新登基心怀不满,今天的举动不就是目中无皇上吗?像这样的人应该打入死牢。”朱祁镇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因为张宽不但是景泰帝的爱臣,而且是自己的绊脚石,像这样的人,应该趁机搬掉。想到这里,朱祁镇皇帝终于下令将张宽逮捕法办。张宽同志真是傻乎乎,没有靠山、没有地盘,更没有兵权,有的只是一片冰心。可是,这个时期,冰心有用吗?
可怜一腔热血为朝廷的张宽,仰天大叫:“好人被整,坏人当道,天理何在?”随着这一声大叫,乌云压顶的天空中,电闪雷鸣,把整个皇宫震得发抖。一道道霹雳,闪闪发光,仿佛就悬挂在皇宫上面, 朱祁镇皇帝吓得面色变青。道光版《平和县志》记载:张宽“遂条数十事,劾亨当死罪,忤旨下狱,适大风雷电为变,上以天戒怒,释谪安定令。”
却说这次大雷电,破解了张宽的牢狱之灾,张宽从下狱改为降职处分,以观后效。张宽被处分后,有人问张宽说:“你想当夏朝的关龙逢和商朝的比干吗?” 张宽答着:“我虽然不敢自比关龙逢和比干,但我不能目睹奸党乱臣乱朝纲而不闻不问。”又有人问他会不会后悔,他答着:“直言必有直气,直气必有直心,直言进谏,是我当监察御史的职责,我永远不会后悔。” 道光版《平和县志》记载:“或曰:无悔乎?曰:直言必直气,直气必直心,蹇蹇匪躬,何悔之有?”(第379页)
话说张宽空降当安定县令时,当时安定县是一个烂摊子,加上是在海岛边,时贼寇猖獗,烧毁县治,搞得民心惶惶。张宽上任时,审时度势,招募乡勇,发动群众联合进剿,很快就平定了贼寇。之后,励精图治,社会安定。道光版《平和县志》载:“安定邑在海岛,时海南剧寇城畔,潜结安定黎官之黠者为应,焚毁县治。宽募士官之素孝顺者,以兵会剿之,党悉平。海南剧寇闻之,举众宵遁。”(第379页)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十三日,张宽因积劳成疾过世在任上,年仅46岁。张宽过世后入祀平和乡贤祠。
如今虽然过去将近600个春秋,但张宽的官德和人格,至今没有被人们遗忘,堪称后人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