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上将:新中国海军之父


儒雅中透着豪爽,智慧里蕴藏着刀锋,一代开国元勋张爱萍上将于2003年走完了93年的生命历程,也许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他钢铁搬的意志、纵情历史长河的雄伟英姿将永远定格在共和国青史中,垂范千秋。

作为革命主义战士,他心系祖国,英勇善战,在长达7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对党和人民始终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作为新中国海军之父,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长期从事装备管理、型号论证、设计、试验测试等研究工作,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系祖国携枪从戎

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张爱萍有着传奇的战斗生涯: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24岁参加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0年,已是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的他先后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中,他率部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长征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在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中,他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组建海军勇挑重担

渡江战役伊始,时任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的张爱萍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的春天,张爱萍下部队了解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建设情况。他亲自住到了停泊在南京下关码头的“威海”号军舰上,随舰出航训练。

战舰沿长江逆流而上,航行到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张爱萍凭栏远眺,脑海里浮现出“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的壮观场面。太妙了!他一转身对舰长吴建安说:“来让我学学操舰,你来当保驾!”第一次学开船,张爱萍心里着实捏着把汗。他接过吴舰长手中的望远镜,坐在舰长椅上,在没有遮阳棚的驾驶台上“左舵”、“右舵”地喊了起来。

快到九江码头时,张爱萍在吴建安舰长的协助下,将船徐徐靠向码头。“左车停!”“左车停!”不断重复着吴建安的口令。当一股巨大的浪流从舰艉哗地翻腾上来时,他随着吴舰长大声重复口令:“右车停!”紧接着“威海”烟囱吐出一股乌云,然后就稳稳当当地靠上了码头。

就这样,张爱萍以身作则,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团结教育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后到总参谋部任职,负责军事行政、装备、军务等工作。他反对一切照搬外军的做法,主张从我军实际出发进行编制体制建设,注重建章立制工作,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对改变我军陆军师编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发导弹再立新功

1959年,已是上将的张爱萍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调查研究,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并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参试部队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发射。

1977年,张爱萍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198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

近30年来,他勤勤恳恳,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加强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对“银河”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信息装备的研制给予极大支持。同时大力倡导“保军转民”工作,为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

兢兢业业名留青史

1987年11月,退居二线的张爱萍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他的大量诗词、书法、摄影作品,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出访多国,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军与世界各国军队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张爱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一代儒将张爱萍:毛泽东说他“好犯上”,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说起一代儒将张爱萍同志,大家总会想起开国上将,新中国海军的创始人等这类称号,总会想起功勋卓著、德馨品高、深孚众望等这类词语,总会想起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最低处的罗布泊,第一颗试爆成功的原子弹,总会想起在“文革”时虽左腿致残,但他正气凛然,决不折腰,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的非凡气度……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儿子评价父亲:“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15岁开始参加革命,18岁入党

张爱萍同志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在攻打老虎庄、泰州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左臂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可以成为知音,可以结为终生伴侣”

在宁波小港镇,有个大户人家姓李,不仅经商通达,而且爱国有加;不仅实业救国,而且有多名子女参加了新四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李又兰就是李家的其中一位巾帼英华。1942年1月下旬,新四军华中局召开由所辖9个区的党委书记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也出席了会议。李又兰在新四军军部当巡视员,因她参加过速记的专门培训,也被抽出来负责速记。会议上,刘少奇让张爱萍专门谈谈九旅从当地游击队武装发展成为主力新四军的情况。对此,张爱萍感到很突然,但还是理了理思绪,并实事求是、不加任何修饰地作了发言。

第二天,端庄文雅的李又兰找到张爱萍,递给他一份文稿,说,“这是你昨天讲话的记录,请你审定,需要修订和补充的请写在旁边。”这份字体清秀、书写工整的文稿马上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他发现,通篇整洁、正规,连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而且是他讲话的全部内容,就连个别的习惯用语,凡是正确的,都用上了;不规范的,还给予了纠正。顿时,张爱萍萌发了一种莫名的爱意。

后来,张爱萍经打听、观察,发现这个名叫李又兰的姑娘不仅上台能演、挥笔能写、集会能讲,而且在速记方面,甚至是漫无边际的讲话,经她记录、整理,居然就是一篇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还不失讲话者特点的好文章。

随着对李又兰了解的加深,张爱萍在心里默念:“这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成为知音,可以结为终生伴侣。”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常常约李又兰见面。而李又兰对张爱萍的邀约也是欣然接受,和张爱萍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切都很自然。

1942年,两情相悦的他们结婚了。张爱萍夫妇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60多个春秋。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相伴走过了一个甲子,他们用彼此的坚贞迎来了生命中的灿烂晚霞。

“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海拔约780公尺,一处叫罗布泊的地方,和张爱萍将军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条水流汇入的湖泊,古称盐泽,是一片早已干涸的咸水湖,曾被称为“无人区”、“死亡之海”。自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担任现场总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试爆成功,它先后见证了数次动人心魄的胜利。

有一个场景令人们永远不能忘怀,那就是在1964年10月16日接近15时的时候,在罗布泊核爆试验现场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和千里之外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来总理,同时都拿起了电话筒,周总理要直接听取现场总指挥的报告。零时,随着一股强烈耀眼的光芒,从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滚滚而来。同时,大火球在巨响声中化作团团的烟云和火焰,向高空蔓延,在空中翻卷,形成了一个上抵天、下接地的硕大无比的蘑菇云。

一时间,所有在场的人都毫无反应,他们中的许多人张着嘴,先后从愣神中苏醒过来,突然开始欢呼雀跃。有的人举起双手,把帽子抛向天空,又斜着身子顺势倒在沙坡上,乐的就地打滚。此时,张爱萍将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向周总理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总理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将军向科学家们转达了周总理的问题。邓稼先等人立刻从喜极而泣的无比激动中冷静了下来。一大批科学家紧张地判读着各种测试数据,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是铀235原子核分裂的核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消息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引起了各种反应。其中有两件最为突出:一件是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叫喊了十多年的反攻大陆的口号声,不响了;另一件是有不少国家在说,现在应该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

由此,人们在听到罗布泊这个地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联想起张爱萍将军的英名,以及原子弹和那两件突出的反应。

特权、特殊化的事,一件也不能办

将军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虚怀若谷,与世无争。就连细小的事也从不忽视其做人的准则。1987年,首长去四川视察军工企业,为了他的安全和行车顺利,当地有关部门调动了一些警力,他发现后问秘书,路上为什么站了这么多警察?秘书说因为您来了,他们在沿途执勤。他听了很生气,一挥手说,赶快撤了!警察撤走了,车队很快进入了达县市。一到驻地,他便漫步在大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围着他,他和群众亲切交谈,问长问短。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考虑到他参加革命58年没有回过家,当地政府安排了几桌菜,把他的一些亲戚请来,大家见见面。没想到这使他非常生气。

“哪能用公家的钱招待我自己的亲属?绝对不行!”随行的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和秘书,都设法说服他接受这个安排,在这种情况下,首长的夫人李又兰同志总是站在首长一边。

老将军儒雅风流,清正廉明,那天却是真的生气了,让随行的同志都战战兢兢,亲戚们也都回家去了。

事后,首长心里觉得有些难受。那些亲人,多年没见面了,老远跑来看他,饭没吃一口,水没喝一口,就让他们都走了。心中不安啊!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他轻车简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一户地拜访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1929年奔赴上海参加革命算起,整整58年,张爱萍首长东征西讨,九死一生,没有回一次家。这次是他唯一的一次千里还乡。他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但他常常又说自己不能回去,因为回去就要给地方政府添加麻烦。他经常教导部下,特权、特殊化的事,一件也不能办。

张爱萍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特别是晚年病重期间,他还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