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 因千古一帝而得名


秦皇岛是我国唯一以古代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曾驻跸于此,并派燕人卢生、方士韩终入海求仙,刻“碣石门辞”,秦皇岛由此得名。

秦皇岛,天开海岳之地,襟海连山之城,山清水秀,人文历史绵远漫长。

殷商时期的孤竹国就在今秦皇岛的卢龙县一带,“首阳采薇”“夷齐让贤”“老马识途”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醒获胜后到此巡游,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此后,这里逐渐成为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巡游抒怀的地方。唐宗李世民作《春日观海》;戚继光镇守雄关修筑老龙头创长城奇迹,名垂后世;李自成喋血山海、张学良饮马沙河都在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中,写下了惨烈悲壮的篇章;李大钊在五峰山上写旷世宏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进行了理论准备;王尽美领导山海关工人罢工,播下了革命火种。

凡此种种,他们在秦皇岛活动的风流余韵仍在当地传颂,留给我们的凌云壮志、民族气节和革命精神对秦皇岛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弘扬。

秦皇岛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名字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承着历史文化信息。用一位帝王名来命地名,这在我国地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秦皇岛因秦始皇而得名这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规模空前的大秦帝国,随后,他自称始皇帝。他用郡县新制度终结了分封诸侯国的旧制度,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皇权为中心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个王朝虽然短暂,但他建立的政治制度却深深地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在他称帝的12年中,5次巡视天下,其中4次东巡多次临海,这其中有一次就到了秦皇岛的海边。

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即秦统一后的第六年,秦始皇巡视天下,来到碣石。在多次东巡临海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海中居住着仙人”的神仙文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碣石古地名,文献载就是今秦皇岛一带。秦始皇来到碣石做了两件事,一是求羡门;一是刻碣石门。

首要任务就是求羡门。这项工作是由一个叫卢生的人奉命来做的。羡门是指神仙们居住着的那个地方的门。“羡门”泛指仙人们,“求羡门”就是“求仙人”。卢生是比较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本地人,是一个方士。什么是方士?方士就是懂得阴阳五行,懂得神仙学说的这些人,称之为“方士”。

其次的工作是刻碣石门,这由高誓来完成,高誓可能是卢生找来的一位石工,也可能是他的助手,总之他圆满地完成了在“碣石门”上刻辞的任务。从其刻辞通篇内容上来看,均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和天下太平景象的颂扬。在碣石门上刻了颂秦功德的“碣石颂”以垂法后世。

秦始皇入海求仙活动只是一种表象,客观的讲作为统领百万秦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用十余载春秋,从关中打到关东,以势如破竹之势,依次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开创大秦帝国的始皇帝,他一定会对“生”与“死”有充分的认识,他渴望长生但不会畏惧死亡。

秦始皇“之碣石”有其重大目的,这是大秦帝国的国家利益。秦始皇深知统一的艰辛历程,打下了燕国,最后灭了齐国,东边是他最后征服的地方,也是他最操心的地方。他知道政治核心在西边,大秦帝国的危险主要来自东边,为了战胜东方,控制好东方,以谋求巩固他的万代江山基业,所以他要东巡。

秦始皇“之碣石”后,感受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训的意境,这是帝王们的理想,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无人能真正做到,他始皇帝做到了,这是彪炳千秋的伟业。始皇需要探寻,需要知道。他要打通海上与外面神秘世界的通道,所以他派徐福船队两次出海,派卢生多次入海,目的只有一个,建立海上通道,这是他开拓疆域,大一统思想的延续。

既然是国界就要有门,要有通往外界的国门。《史记·秦始皇纪》说:“立石东海朐界中,以为秦东门。”这是人立的,不足为奇。秦始皇“之碣石”,寻找到了代表秦帝国国门的自然天成的标志物——碣石门,并利用碣石门这位置,刻下了“碣石门”刻辞。

既然是国门就要有象征国家权力的建筑,代表着大秦帝国统一后的国家标志性建筑。破除原有的建筑“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碣石门刻辞),在“碣石门”重新建造大秦帝国的标志性建筑。从“求羡门”到“刻碣石门”再到“建秦帝国门”这是一脉相通的,都是为了维护巩固秦帝国的永世统治。

“求羡门”几千年来没人能实现,“碣石门”刻辞,因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也不见了,这给今天人们认识秦皇岛地名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二十世纪晚期曾引起文史界广泛的讨论,有人提出疑惑“秦皇岛是因秦始皇而得名吗?”一时难以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也巧还就真的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嘴、横山及附近找到了当年秦始皇“之碣石”时留下来的秦行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