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民俗中的借音借义


在莆田民间习俗中,人们经常以一些事或物作为载体,举行种种的仪式或进行各种举动和行为,以借音借义的方式,赋予这些物和事新的文化含义,以这种含义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趋吉避凶的安全感。这些仪式或行为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独特莆田语言,这种语言是不言自喻的,也只有本土的民众才能心领意会,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文化反映。现把这种形式的文化现象介绍如下:

一、生育风俗中的借音借义现象

莆田境内把生男育女视为一桩家族大事,对其赋予非常丰富的民俗内容,以体现其隆重。

1、怀孕  女人怀孕,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使子孙绵延,传宗接代,家庭兴旺的一件大喜事。所以本地人称为“有喜”;有的姑娘结婚后不久即怀孕,俗称“入门喜”。其中“喜”的称叫,乃是联想“家庭兴旺的大喜事”含义中“喜”的情状,借义为“孕妇肚中之物——孕儿”的含义。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方式。

2、催生  当孕妇的娘家知道女儿已经怀孕了,算日子估计即将临盆前的一个月,娘家就要准备了一大“可柑”(钵)的面、花生和肴料,叫阿舅仔(即孕妇的弟弟)送到他阿姊那里去,这种行为的风俗举动本地称为“催生”,而那些面、花生和肴料则是叫做“催生礼”。

催生礼中为何要送花生,那是因为“花生”在本地话音中快读的音为“提丁”,借音后即赋予“提升了一丁”的含义。这是对新生儿的一种祈求的表达。

同时,因面能发酵,本地称为“发”。类比“发”这一含义,催生礼中就有“面”这一礼物了,这是以隐喻借义的方式,转为“发家”的含义。

3、报生 孩子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父亲就要马上带鸡到妻子的娘家去报生。丈人丈母一见其手中所提的鸡,就知道所生的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其手中提的若是公鸡,就说明是生男的,提母鸡当然就是生女的。不管是公鸡还是母鸡,都是好兆头。本地称公鸡为“鸡公”,有道是:“鸡公,做阿公”,即是预示所生的孩子将快快地就要做生仔生孙的阿公了。而母鸡是会生蛋的,预示着所生的女孩将来会生下一堆蛋,能孵出一大“秀”(窝)的鸡囝来。为此说,不管是鸡公还是母鸡,都是隐喻借义为能兴旺地繁衍人丁好兆头这一含义。

4、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挂大灯

在元宵祭祖时,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在祖宗祠堂前升挂一副大灯。这是以“升挂”动作中的“升”,与“新”谐音;以实物“灯”,与“丁”谐音。通过这两个谐音,就把“升灯”这一升挂行为举动,借音转为“新丁”的含义,以此示告祖宗添丁的喜讯。

5、送“月内包”

孕妇娘家在女儿顺产后一至三天内,须购买“乌贼巴”(目鱼干)、蛏干、“豆味”(豆皮)、金针、莲籽、红枣、龙眼干、芡实等干味货各两斤,分别包成八包,称为“月内包”,由阿舅仔送到他阿姊家里去做“月内”。这种风俗称为“送‘月内包’”。本地人对组成“月内包”的物品都有一个吉利的说法:

送“乌贼巴”,是指望生出来的孩子长得“乌‘断伊’”(硬实),因为“乌贼”中的“贼”,本地话音与“色呃”同音,即是“结实”的意思。这是借音与借义结合的转义方式。

送蛏干,表示孩子今后“有弄坛食”(即有得吃的意思),因为“蛏”的本地话音与“天”的文读同音,故以“民以食为天”代表“食”以祈望之。也是借音和借义结合的转义方式。

送“豆味”(豆皮),意味着孩子今后所过的日子将是给做呀“有‘豆敖’(豆腐),有豆渣”。即日子过得有“或”也有“这”,或者是说,过得有汁有味。这是隐喻借义的方式。

送金针,表示孩子今后将会有金银钱宝,即是“送金针,满屋金银‘铿呀铿’。”是隐喻借义与借意转义结合的方式。

送莲籽,表示孩子今后将是子孙如莲蓬发籽一样,连绵不断。是隐喻借义的方式。

送红枣,表示今后孩子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紫紫,因为本地话的“红枣”同“红紫”近音。是借音的方式。

送龙眼干,表示“三元五桂”的愿望含义,因龙眼干也称为桂元。是借意转义的方式。

送芡实,是希望孩子今后是个恳实的人,因为本地话的“芡实”与“恳实”是同音。是借音的方式。

“月内包”中所送之物,既是做“月内”产妇在这期间所需的较有营养的物品,人们又能以各种的转义来表达对未来孩子的吉好愿望,这就是体现莆田人的聪明才智的一种智慧之所在。

6、婴孩满月

婴孩出月(满月)那天,他母亲的娘家要办行四个盘的“拾料”:一盘是被裙、孩儿衫、摇篮蚊帐、被仔和挂银链的孩子帽;一盘是“慈头肉”和猪尾根、加一双红蛋;再一盘是红龟(面食龟);还有一盘是早饴粿。

第一盘中,除了送给婴孩必需的衫穿(衣服)外,其中的“摇篮网帐”和“挂银链的孩子帽”这两项是厌胜辟邪之物。旧时农村婴孩睡在摇篮中,一定要罩网帐的,这不仅仅是为了防蚊子,更重要的一层用意即是避凶。以“网帐”这一实物类比隐喻借义为“天罗地网”,本地人认为,有了这张网帐,那些在冥暗处游移的邪秽之物就不敢近前了,因为一沾到这个网,便会被网进网眼之中,永世不得脱身。而婴孩戴上“挂银链的帽子”,邪秽之物也是不敢近前。这是因为那“链”借音转义为“链铐”,邪秽之物若想靠近,必被链铐给铐锁住。

第二盘中的“慈头肉”、猪尾根和红蛋,是借“头”、“尾”和“红”含义之意,转为“日子过得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和红红火火”的另一含义。这是借意转义方式的表现。

第三盘中的红龟是以食物龟含义,借意转义为“与龟同寿”的含义。

第四盘中的“早饴粿”,本地话叫“早起粿”。其中之一的“起”音转义为“起冇母”中的“起”的意思,再转义为孩子今后的事业和家庭将像“起冇母”那样“起”了起来。这里是借意转义方式。

7、婴孩做“四月日”

婴孩做“四月日”那天,他母亲的娘家同样也要办行四个盘的“拾料”:一盘是衣物;一盘是“慈头肉”和猪尾根、加十二个红蛋;再一盘是“冰膜”;还有一盘是炒豆。仪式开始时,婴孩穿上外公婆送来的做“大人公”的黑衫黑裤,手戴外公婆送来的银手圈,头戴外公婆送来的兔子帽。这是一种借意转义为辟邪求平安的礼式。他母亲抱着放在簸箕的中间坐,将炒豆捧几把从婴孩头上洒下,说:“洒炒豆,吃老老。”将“冰膜”捧几把从婴孩头上洒下,说:“洒冰膜,嘴须长胡胡。”这些行为是采取借意转义的方式来表达,即是借洒炒豆和冰膜的顺口溜之意转义为一种祈望与祝福。

8、婴孩周年时做“济”(晬)

莆田境内婴孩周年时做“济”(晬),乃是举行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那天,婴孩的父母给婴孩全身穿戴好,就把他抱到准备好的大“笠胡”(较大的圆形竹篾晒具)中间,在婴孩对面摆放着印章、银元、算盘、剪刀、铜镜、尺子、毛笔、戥子、书本、面食龟、米团等。让婴孩随意去抓拿那些东西,根据他所抓拿的东西来预测他今后将会是怎样的。婴孩如果抓拿了印章,那他将来必会当官;如果抓拿了文具,那他长大以后必有一笔锦绣文章;如果抓拿了算盘,长大必善于理财;如果抓拿了面食龟、米团等吃食之类的东西,也不能当场就斥他今后是“好食之徒”,而要说是“这婴孩长大之后有口福”之类的好话。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表现方式。

9、婴孩做“人客”

满月后的婴儿若要到母亲的娘家做客,婴儿先要用锅底灰抹鼻尖,叫做“举灶”。这是以“灰”代“灶”的替代联想借义的一种表示方式。出门时,婴儿要用破鱼网蒙头,其意为罩以“天罗地网”,与上述的“摇篮网帐”之隐喻借义方式相同。

婴儿回家时,外公婆则要给婴儿挂脰,过去是用红线穿钱孔后挂在婴儿的脖子上,现在是用红线捆纸币后挂在婴儿的脖子上,或直接递与红包。叫做挂脰,吃老老。这是借意转义的方式表达。出了门外,仍是要用锅底灰抹鼻尖和用破鱼网蒙头。

10、红花与白花

孕儿从母胎中生出时,肚脐还连着胎盘,这胎盘在本地俗称为“花”,因为它的形状像花朵。这是借物的形状隐喻借义为“胎盘”的含义。

本地人认为,女孩的胎盘显红色的,男孩的胎盘显得稍白些的。故此以后就以“白花”来代称家庭中的男性子嗣,以“红花”来代称家庭中的女性子嗣。这是借物的颜色,在原先的基础上再转为另一种含义,即是“家庭中男女子嗣”的区别。这些都是隐喻借义方式。

父母亲入葬时,在其墓头分别插上贴红纸和贴白纸的木棒,从红棒和白棒支数的多少,人们就会知道这墓中死者的子女有多少人。这种表示的方式,是在上述两次转义后,再转为“表示子女的人数”含义。这里是隐喻借义和借意转义两种方式的结合。

11、插(或放)月季和柏枝叶

在莆田,在一些人生礼仪中,把月季(俗称张春)和柏枝叶放在一起,象征“百子千孙”,即子孙兴旺。这里“柏”谐音“百”,“春”谐音“孙”。如在婴儿满月仪式上,把月季柏枝插在婴儿的帽子上,也插在母亲的头上。婴儿满四月、周岁的仪式,也要用月季柏枝。葬礼上,分送月季柏枝给参加葬礼的人,表达远离死亡、子孙兴旺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莆田民俗乔迁时,要有人挑一担水前往新居,水中撒上月季柏枝。这里是借音和借意转义方式的结合。

二、婚姻风俗中的借音借义

《礼记·昏(婚)义》:“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由此可见,古代婚姻的文化内涵就是接续供奉祖先的香火,和继承本族血统,延续家世,传宗接代。这也是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大事,故其风俗内容也是丰富而隆重。

1、出嫁

女儿临上花轿时,女儿要从轿中将用毛巾束捆好的一把筷子中,抽出一双自己带走,之后将这束筷子抛出轿外,表示她会不时回来看望父母及家人。因为筷子是代表“食具”,除了自己带走了一双外,其余的一束筷子留在娘家,转为“时常回家吃食”的含义。这是联想借义的一种转义方式。父母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要放一些五谷种子,这是因为五谷种子繁殖力强,借意转义为具有生育象征含义。

2、迎亲

花轿即将到达男方家时,男方家人要有专人了望花轿来到了与否,并及时通报,以让男方家人包括新郎及时回避,以免发生“轿头冲”。这是借“冲撞”中的“冲”音,转为本地话称“厌恶”为“冲”的心理行为的含义。同时,还要通知伙房里的人,要迅速把灶内的火熄灭,以让新娘以后没有火气。这是以“灶内之火”,转为新娘以后的“火气”性情的含义。这里都是借音的方式。

3、“安床”仪式

旧时习俗,认为以古铜钱垫新眠床四个脚,可驱魔逐邪保安康。所以在搭新房铺时,就要喊这样的四句:“眠床卷起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梅花报信春光早,夫妻和睦恩爱深。”这种情状是联想借义的一种风俗。

4、滚落铺

新娘间(即新房)里举行“还于”(挂)幔帐喊四句后,新娘铺上铺上了“鸳鸯高‘蛋意’”(即结婚床垫)和草席。之后,让几个男孩在床铺上打滚,叫做“滚落铺”。以男孩“滚落铺”的行为,借意转义为“日后孩子满床铺”的含义。

5、办酒“分伴房”

旧时,结婚办酒时,女人是不能上酒桌的,只能是在新娘间(新房)里陪伴着新娘吃喜酒,叫做“吃伴房酒”。“吃伴房酒”的妇女,每人带一个“戈仔”(小钵头),随身带一小孩。伴房酒席每样菜肴都是两大盘,一盘当场吃掉,另一盘是各人用“戈仔”装回家,这是称为“分伴房”。其意是,因是吃有剩了才分回去。此乃是以此行为情状含义,借意转义为“食有余”的含义。

6、闹洞房时的“抱出灯”

闹洞房前,进新房前头开路的一人提着一对画着“麒麟送子”的灯笼,称为“孩儿灯”;随后的一人捧着中间放着的一对瓷制的“孩儿仔”盘子;再后的一人捧着盛着花生、瓜子、橄榄、铜钱等准备撒帐的东西,最后则是准备做经文的带琴、弦、箫等乐器的人。

“孩儿灯”和“孩儿仔”,是以实物的近类联想转为“祈望孩儿”的含义;“花生”之义同上述所讲的“提丁”相同,是借音转义;“瓜子”是联想借义为“瓜中的一大堆籽”,再联想借义为“结婚生一大堆儿子”;“橄榄”是借音为“敢揽”,转义为暗指新郎官“敢揽”新娘之后,才能生出了一大堆孩子的含义。铜钱是借意转义为辟邪的功用含义。

撒帐后便是“抱出灯”:让一个男孩把“孩儿灯”举高,之后让新郎抱着新娘去接灯。待新娘的手刚要接触到灯笼时,举灯的男孩赶紧将灯举高些,特意让新郎为了能使新娘接到灯笼而以吃奶的力气踮高脚跟。这样反复多次,弄得新郎官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洞房中哄笑声一片,最后挑逗得差不多了,才有意让新娘接到了灯笼,整个气氛是乐融融的。这是借“抱出灯”称叫的音,转义为“抱出丁”的含义。“出丁”的含义就是“生男孩”,“抱出灯”的含义则是“抱男孩”。这是借音方式。

7、婚后挑水

在莆田传统婚俗中,婚后第一日,新娘要到井边挑一担水,俗称“担聚宝盆”,这是由于水的近音为“聚”的缘故。这是借音转义方式。

三、莆田民间建筑风俗中的借音借义

莆田民间建筑风俗是属于衣食住行中的“住”范畴,其建筑样式、建筑仪式、门第的朝向(风水)等,都关系着每个家庭生活的兴旺、和睦和平安等有关的事项,为此民间百姓对此甚为慎重,一代代的沿习便成了风俗。

1、民居样式之一——“燕子式的脊头尾”大厝

在莆田民居中,有一种样式是屋脊呈燕尾的样子,称为“燕子式的脊头尾”。即是屋脊的两头砌成向上向外延伸翘起的弧形,尾部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这是乡村中只有那些有钱或有地位人家的“大厝”,才是这种样式。为何有人们喜欢这种样式?原来当地人们喜欢燕子在自家房子里垒窝,那是认为燕子喜欢栖息在人丁兴旺的地方。这是一种借意转义方式,即是借古代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诗句之意,转为“燕喜欢在贵显堂屋垒窝”之含义。

2、民居样式之二——“龙虎厝”

在莆田民居中,还有一种样式是,在祖厝前左右两侧,纵向盖了对称的两座房子,称为“护厝”或“龙虎厝”。这是借厝的位置形式,联想借义为风水上的含义。即是把“左右对称”的含义转化为“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术上的含义,再借意转义为“左右守护”之含义。

3、上梁“‘企’(竖)脊头杉”

盖房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上梁仪式中的竖中梁,俗称为“‘笏’(竖)脊头杉”。选择好吉日良辰,让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人扶梁。梁的正中悬挂红布和装五谷种的宝袋,左右两边挂灯笼。灯笼上用红字写有:“财丁兴旺,百子千孙”。架梁时,大放鞭炮,并撒花生和铜钱,让小孩子哄抢。

这一仪式中,“悬挂红布”,既是借具体的“红布”实物中的“红”的含义,联想借义为抽象的“喜事”含义;“悬挂装五谷种的宝袋”,同样是借具体的“宝袋”实物中的“五谷种”的含义,隐喻借义为“五谷丰登”或“子孙繁衍”(因五谷种子繁殖力强)的祈望含义;借灯笼上所写的“财丁兴旺,百子千孙”之句,借意转义为祈求的含义;“撒花生”的借音借义与上述的相同,都是以“花生”借音为“提丁”,从而转义为“提升一丁”的含义;“撒铜钱”则是借具体的“铜钱”实物,联想借义转变为“财”的抽象含义。同时,铜钱又是借意转义为辟邪含义。

从这一仪式中,也可以体现出,以农为本的莆田农村人们对“贵”的追求观念较淡薄,而是对增加劳动力的“百子千孙”的企望观念最重。这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支配下,追求财的愿望则是其次。

4、过厝

新房屋盖好后,择吉日,举行乔迁新居仪式,俗称为“过厝”。过厝的时辰选在涨潮的时刻。过厝时,全家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裳。男的披红布,女的穿红衫(寡妇穿茄色)和黑裙。父母等前辈在前,按顺序排列,每人手中或肩上都要一件物品,每件物品都要挂红。挑米箩的装米,米上放着红模花;挑水桶的桶内装水,水的近音为“聚”,装上水的容器借音转义为“聚宝盆”,取财富多多之意。水桶底放了几枚银元代表金银珠宝,称为“水元宝”;拿“量右”(大称)的“量右”锤是用红纸封;拿称仔的称杆是用红纸封的;所拿的扫帚、畚斗等等也都要封红纸。当乔迁队伍来到新厝大门前,就大放鞭炮。

过厝的时辰选在涨潮的时刻,是借意转义为“住新厝后的日子会‘莫毛做莫毛潺’(越过越起色)”的含义。

披红布、穿红衫和手中所有物品都要封红纸,是以“红”联想借义为“喜事”的含义。同时,红色也是借意转义为辟邪的一种功用含义。

水桶装水,水的近音为“聚”,装上水的容器借音转义为“聚宝盆”,取财富多多之意。水桶底放银元,是联想借义为“招财进新厝”的含义。

乔迁队伍到新厝大门前大放鞭炮,既联想借义为“大喜事”的含义,又借意转义为辟邪功用含义。

5、挖井

挖井是“衣食住行”中既属于“住”,又属于“食”的一桩大事,故很受重视。井挖好后,要用红纸封井盖三天。这是以“红”联想借义为“喜事”的含义和借意转义为辟邪功用的含义。

开井时,要选一位好命的、最好是肖龙的人揭开井盖。这是借意转义为“能使井水旺”的含义。

6、门前置放石狮

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由于“石狮”的莆田话谐音是“消灾”,所以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莆田谐音为“实敢挡”,即挡住秽邪的侵害。)有同样的消灾功能,即是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庄的平安,这是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这些都是以借音转义的方式。

四、岁时风俗中的借音借义

1、大年卅暝

除夕夜人们要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因水的近音为“聚”,装满水的水缸借音转义为“聚宝盆”,取财富多多之意。是借音转义方式。

全家“围炉”后,把换下来的旧天地灯、竹古和交叉竖在屋前的木爿一起烧着。然后大人用火钳夹着燃烧的竹片或木片,往屋内的灶里送,作为“火母”。用炭灰捂着,让它能以暗火燃烧,直到第二天。因火具有炽烈、旺盛的特性,人们希望在新旧年交接时把一年的旺气保持到第二年。接着炒花生、馏红米团、起冇粿,为守岁的人们做点心。吩咐小孩不准讲不吉利的话,特别不准讲老鼠。守岁其间要点“透暝火”(即屋里彻夜通明)。

在屋前烧火和送到灶里作“火母”,是借烧起的火借意转义为“红红火火”,再借意转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烧火”也借意转义为厌胜辟邪的一种含义。

炒花生是借音转为“出丁”的含义;馏红米团是把凉红米团馏得臌起,起冇粿,也是把粿炊得臌起,都是转义为“发家”的含义。这是借音和隐喻借义方式。

点“透暝火”,是借意转义为辟邪含义。

2、初一早吃“素面”(线面)

“素面”(线面)装碗时,要把在家和出门在外的合计多少人,就装多少碗。这是借“线面装碗”借意转义为“合家团聚”的含义。

每碗线面上铺上肉片、香菇、金针、“浮豆”(炸豆腐)和“炸水龙”(瑞祥),再放上一根长命菜(菠菜)。

“水龙”圆圆,借意转义为“合家团圆”的含义;线面和菠菜长长,借意转义为“长寿”的含义。

3、吃芋“栽秋”(过中秋节)的风俗

莆田一些地方,旧时因穷,过中秋节没可食的,就吃芋,以后便沿袭成吃芋“栽秋”的风俗。当地人解释说:“那时候除了田里几个芋头外,都没什么东西可用来‘栽秋’,就吃芋过节。意思是说,日子‘芋芋’了就给过去。”在这里人们是借“芋”的音,先转音为莆田方言“芋芋”的“忍耐着勉强过去”之意,即是把“芋”的含义,转为“芋芋地过日子”的含义。这里是借音和联想借义方式。

4、除夕前(俗称年暝兜)

除夕前的农历廿二至卅日这段时间,称为“年暝兜”。这时各家各户开始扫尘,本意是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去旧迎新。后人们把“扫尘”借音为“扫巡”,同时也借义为“扫去晦气”,即是巡扫去藏在阴暗角落中的邪物,那是因为扫帚是由千百支细竹捆成的,相当密集的栅栏,如同天罗地网似地拦赶邪物。故“扫巡”也借义为辟邪。秀屿地方的人们早期以船为家,因“巡”与“船”谐音,所以秀屿人也叫“扫船”,此是借音的一种方式。

扫过尘后,各家各户开始“做豆敖”(即制豆腐),借音借义为“一年中给做有豆敖有豆渣”,即是生活过得有滋有汁。

做毕豆腐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做红米团。红,借义为喜庆和能辟邪的吉祥。红米团形状是圆的,借义为“诸事圆满”。

除夕的前一天,各家各户开始“浮”(油炸)“浮豆敖”(炸豆腐),由于油炸而鼓起,故借义为“家运兴旺”。

5、仙游“二月二”的开馆

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干净,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冰模”),炒糖豆,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借音借义为孩子的“七聪八窍”,“炒米花”借音借义为孩子的“聪明花开了”。

6、仙游地区初三和初四的“做十”(祝寿)

出嫁的女儿备办十个盘“做十”礼、除“中堂”(贺幛)、炮烛、衣裤、鞋袜帽外,还备办寿面(线面)、寿米团、寿龟、寿桃、绿豆、猪脚、花生等回家拜寿。

寿面(线面)借义为长寿和平安;寿米团即圆圆的红米团,借义为“诸事圆满”;寿龟借义为长寿;寿桃原指神话中王母娘娘的仙桃,用于祝寿,也是借义为长寿;绿豆是青绿色的,莆田话“青”和“生(生的、活着)”近音,“绿”与“禄”谐音,故绿豆借音借义为福禄寿中的禄之贵和平安之义;莆田人认为“‘亲成’(亲戚)有行有亲”,礼品中的猪脚借义表达了希望亲戚之间经常走动来往,加深亲情之意;送花生是借音为娘家添丁。

7、清明扫墓祭品

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这和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有关。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后为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渺无人烟,饿坏。随臣介子推躲在僻处割下自己的肉煮熟为公子进食。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逃亡中随行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介子推隐居山林,待晋文公醒悟去请介子推时,他居山不出。文公听计烧山,以逼出恩人,可是介子推宁死不出。为纪念介子推设了寒食节,古代为禁火忌日,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追溯清明节,自然节气,又有人文的“气节”即弘扬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宁愿被烧死的高风亮节。人们把清明这一节气,借音为“气节”,即为纪念介子推,以示中华民族崇尚不慕荣华富贵、不追求名利、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

清明的人文内涵中,还借音借义为为官的“清明”。据传说,当时晋文公烧山,介子推背着老母亲烧死在老柳树下,从柳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说明,不但介子推的气节应该弘扬,而且他还希望为官的“清明”。

莆田人家每于清明节做“清明龟”和“卷”为扫墓的祭品。“清明龟”是用面粉和糖加工捏成一块块粉块,然后把它用木刻的“龟印”印成龟形,蒸熟而成。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借义为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借义为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8、端午节插艾蒿

端午这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以后人们就借“艾蒿解毒”之意,以求辟邪平安之义。莆田一带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这主要是一种信仰习俗,一是为本境驱邪,二是保本境平安。这也是风俗中的借义的一种方式。

9、“栽秋”(过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之前,莆田民俗是嫁出去的的女子,要备办礼物回娘家为父母亲“栽秋”,或叫做“送秋”。因为给父母“栽秋”,借义为回家与父母亲团圆给父亲“栽嘴须”(胡须)并祝父母年寿千秋。这是借音方式的体现。

女儿“送秋”所送的礼物,有些地方是除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外,还有衣裤鞋袜等,而有些地方的风俗一般只是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本地人认为,吃猪脚和鸡公会“补身价”(即补身体),人会很“勇”(健康有力),吃米粉,是寓父亲“吃老老”,胡须像米粉那样白且“胡呀胡”,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方式体现。

10、莆田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莆俗叫“九重阳”。因“九九”(两九)重叠,符合“九九重阳”之义。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最为长久”。“九”,又与莆田方言的“久”谐音,借音取义为长久平安吉利之意。

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闽酒曲》诗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种几百年前的“米曲粿”,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成为现在的“九重粿”。九月初九日,莆田的妈祖信众,就是以“九重粿”上湄洲祖庙作为妈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诚祭品。

莆田人家于重阳节上山扫墓的比雨季的清明节为多,故有“三月为小清明,重阳为大清明”的俗谚。

“九重阳”那天早晨,人家备好祭品、少不了一份“九重粿”,意为给祖先尝新。到了祖坟,摆上祭品,焚香礼拜。同时,扫墓庭,疏水沟,除杂草,培新土,描红墓牌之字,以示慎终追远不忘祖。祭扫毕,化纸钱,放鞭炮,折下一枝树叶而归,借音取义为青枝绿叶,家庭昌盛发达。

11、冬至“搓圆子”

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暝”,家家户户搓圆仔,借义为祝愿全家团圆;在装放圆仔的圆笸中间放置一个称砣银锭,借义为有财。冬至早,全家吃“红糖丸子”,借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借义为来年粮食有余。

五、莆田民间中禁忌风俗的借音借义

禁忌乃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上、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丧葬禁忌与祭祖是禁忌的原初形态,与鬼魂信仰的联系最直接。

1、卅暝不准讲庐鼠,这是因为忌避那因“鼠”与“死”谐音而转义为“死”的含义。

2、冬至暝不能讲庐鼠,这是联想借义为一种禁忌,即是若讲了,当晚的“圆仔”将会被庐鼠搬走,而且全家的衣物将会被庐鼠咬破。这是联想借义方式。

3、小孩不准从晒女人的裤子底下钻过,这是因为本地人认为,女人穿过的裤子是很“污”,小孩今后若是贵人,触“污”后,就不会出头。但这种话大人不敢明言,只是假说是,若钻女人裤子,人会变矮的。这就是联想借义的一种禁忌。

4、结婚时,不准小孩在新娘下轿时从前面经过,以免“轿头冲”。这也是一种联想借义和借音转义而产生一种禁忌的方式。

5、旧时参加婚礼不能穿白衣,参加丧礼不能穿红衣。这也是一种借意转义而产生的一种忌讳。

6、哪家若有鸡飞上屋的,必须赶快将它杀掉,否则将会发生火灾。这也是一种因物转义而产生一种禁忌的方式。因为鸡在十二地支中为酉,而在五行中,酉是属金的。同时,在五行中,金是由火生的。所以,鸡飞上屋,乃是意味着引火上屋之象,必将引发火灾。这也是一种借意转义而产生一种禁忌的方式。

7、忌讳孕妇在室内钉钉子、动刀剪,堵鼠洞、拆堵门窗或用纸糊窗,恐会伤害胎神,导致以后出生的孩子身体某些部位会发生异样,如耳朵会穿孔,或没屁眼,或眼睛会长白膜等。这也是一种联想借义和借意转义的方式而产生一种禁忌。

8、忌坐门槛,还不能踏,更不能用脚踢、用刀砍,不能把门槛当做刀砧在上边砍东西。说是会得罪门槛神。这也是一种联想借义和借意转义的方式而产生一种禁忌。

9、梳头时掉落的头发,忌讳到处乱扔,必须塞到墙缝里,若谁踩了乱扔的头发则会生病。儿童掉落的牙齿,若是下颚的,必须扔到屋顶上,若是上颚的,必须扔到床底下,这样新牙才可以长出来。这也是一种联想借义和借意转义的方式而产生一种禁忌。

10、货船或渔船起航前,要备办牲礼和五果六斋,点烛烧香,祈求妈祖保佑全船货物和船员平安。船员上船后,绝对不能说有关“翻”、“覆”或“沉”等不吉利的话。船员的鞋帽,和船舶上的坛、罐、盆、碗、缸等用具的放置,不能倒翻。盘中的鱼要平放,不能斜倒放置。吃鱼时,只能一直吃到底,不准翻过来吃另一边。

有关“翻”、“覆”或“沉”等话语、动作、行为,在船上都将这些本义禁忌地转为“翻船”的含义而加以禁止。这些都是借音和联想借义方式。

莆田方言熟语中的借音借义现象

摹音转义

“师公”(法师)吹笙——哪咤,哪咤

借笙的响声“哪咤,哪咤”的音,转义为莆田方言的“那样,那样”的谐音,再转为“依然如此”的含义。这是借摹音和联想转义方式。

山“滑锥”(斑鸠)哭(叫)——咕咕,咕咕

借斑鸠的叫声“咕咕,咕咕”的音,转义为莆田方言的“久久,久久”的谐音,再转义为“时间很久”的含义。这是借摹音和联想转义方式。

谐音双关

大鼎炒称锤

在大鼎中炒称锤,声音肯定是非常大声。莆田方言的“鼎”与“声”谐音,“炒”与“吵”谐音,比喻大声大吵。这是借音和联想转义方式。

杨文广破天门阵

破天门阵的是杨文广的母亲穆桂英,不是杨文广。莆田方言的“杨文广”近音和谐音结合起来是则成为:“他‘毛黄’(乱)讲”。两重意思都表明为:“胡说八道”。

兄不见嫂在

本语明是说“兄嫂”,实是说“门上锁,人不在”的意思。在这里就是借“嫂”与“锁”谐音来转义的。

鸭卜(要)管鹅

其意是说,下面的想要管上面的,即是下级要管上级。“鸭”与莆田方言的“下”谐音,“鹅”与莆田方言的“高”近音。这句熟语便是双关的借音借义。

有钱时唱“梁洲序”,无钱时唱“尺工六”

“梁洲序”是莆田曲中的一个曲调,此是富贵得势时唱曲。“尺工六”是刚学乐器时起始的简单谱调,相当现时的简谱“梭咪来”,因“尺工六”与本地话的“凄光溜”(凄惨光溜溜的意思)谐音,故以此语喻那些不会安排生活的人,有钱时花天酒地,无钱时到处伸手哭穷。

本语以“唱‘梁洲序’”的情状,联想借义为“有钱的时候”。借唱“尺工六”的音,转音为“凄光溜”,从而联想借义为“无钱时的落魄状况”的含义。这是借音和联想借义相结合的转义方式。

借物转义

一碟青炊(鱼名)都是头

本语是喻人群或单位中人人都要出主张来指使人。在这里是借青炊头中“头”的情状,借音借义为人群或单位中的“头头”含义。

欠一灶火

因差了一把灶火,饭就不会熟。本地人认为傻瓜之所以傻,是因为他脑子不够成熟,所以就以这一日常现象来喻傻瓜。在这里是联想借义于“欠一灶火”歇后语为“饭勿会熟”的“熟”情状,再借意转义为“脑子不成熟”的“熟”的含义。

“锵”对“磕”

“锵”、“磕”本是和尚、尼姑念经敲打磬和木鱼的声音,因为敲打磬和木鱼不需要有什么本领,这里是喻没本领的与没本领的人在一起。在这里是借“锵”和“磕”的声音,联想借义为“敲打磬和木鱼”的动作含义,再借意转义为“两个没本领的在一起”含义。

嘴尖尖

老鼠的嘴是尖的,整夜咬东西的声音使人讨厌,为此人们就以此语来喻那些好抢话头说话而引人讨厌的人。本语是多重联想借义的表现方式。即是先是由“老鼠咬东西的讨厌声音”转义为“抢话头的讨厌声音”的含义。之后在因果上,推出“咬东西发出讨厌的声音”是由于“老鼠嘴尖好咬东西”,再由“老鼠嘴尖尖”联想借义为“抢话头人的嘴尖尖”的含义。

尽说松柏蕾

这是由本地的一句俗语深化而来的,说的是亲家母到女婿家做客,与亲家对坐之时,无话题可讲显得拘束。突然见屋后松柏结籽球很多,便说:“今年松柏垒‘大生’(即丰收)。”惹下了笑柄,后人就以此喻无话找话说,成了一句俗语“‘傻呣’(切音,即亲家母)无话说松柏蕾”。

有人嫌某人没话找话说的罗嗦,便说:“尽说松柏蕾。”这是一种暗喻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借意转义的表达式。是借莆田方言中的“亲‘傻呣’(切音,即亲家母)无话说松柏蕾”熟语之意,之后转义为“无话找话说”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