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说唱艺术五句板


五句板是客家民间口头文学之一,同客家山歌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于客家山歌的研究和探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常见于报端、杂志,甚至有专著。然而,对五句板的探讨,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对五句板的说唱艺术,似乎还未触及。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得更多对客家文化感兴趣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五句板的艺术精髓。五句板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五句板的源流

五句板(歌)有好几个名称,其名称的由来都有它的缘由。在旧时,五句板主要是说唱传本,每个传本都是一个故事,或说一台戏。因此,需有一百多首歌而成。这一百多首歌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五句七言,故曰五句板;说唱五句板(歌)的艺人,必须以竹板作为说唱艺术的道具,又称竹板歌;艺人在敲打竹板发出“甲塞、甲塞”的清脆的声音,又称它是“甲塞”歌。

在旧时,唱五句板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沿门乞讨,走到哪,唱到哪,见到什么,就唱什么,阿谀奉承,讨人喜欢,赐点钱粮,叫“过街溜”;另一种是设点卖唱,以说唱传统唱本为主,目的也是讨钱,故又称“乞丐歌”“讨食歌”。但这两种卖唱人又有区别,前一种属不入流,只三块竹板,后一种可称师傅,谓之“满字辈”,可拿四块竹板和带徒弟,如五华的温满、邹满、古满都有徒弟伴行同唱。

据有关资料载:五句板于200多年前就流行于赣南,以后逐渐传入粤东和闽西,直到民国初年,仍为四句格式,以后才演变为五句体。五华民间艺人温满从八岁(1912年)开始卖口言(唱五句板),他从师华城黄埔李满。李满从学歌到出师传授,也需一、二十年。如此推论,五句板在清末已是五句格式,在兴梅客家地区传唱了。

关于五句板的唱腔、曲体,无论是兴宁的朱满、梅县的戴满还是五华的温满、邹满、古满、温松满,说唱五句板基本都是同一调式,也较为固定。但在说唱过程中,艺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赋予喜怒哀乐的表情,在原有的调式上有所不同地说唱,或压缩,或延长,或吊腔,或低沉,各具一色。但都离不开在原有的固定的五句板调式上增彩添色。艺人高兴时,在开头或中间都可插入他喜爱的花絮。如果此时用曲谱记录下来,可谓丰富多彩。

五句板传本,大多是说唱一个故事。为了故事性强,听者欢迎,入耳舒服,传本大都是一韵到底,最多可用两个韵,如用三个韵则不受欢迎了。这样一来,旧传本韵脚,都是采用音韵大的,如江东韵,人文韵等平声音韵为韵脚。仄韵五句板传本极为少见。

五句板的说唱技巧

五句板是一门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插科打诨,画龙点睛,增强艺术效果。只唱不说,会感到乏味,恰似不放盐的猪肉汤,肥腻有余,甜香不足。五句板既然是说唱艺术,就有必要去探讨五句板的说唱技巧了。

首先要探讨的是艺人说唱五句板的说唱技巧。上面已说到,沿门乞讨的“过街溜”,只准用三块竹板;满字辈的说唱艺人很讲究,需选择坚硬的苗竹制作,每块约二指宽,20厘米长,经过沙炒或油炸,黄橙晶亮,又轻又方便,声音清脆、响亮。当年温满、邹满、古满的竹板,都很有特色。

五句板的击板方法有敲、扣、拉、刮、摇等,有平板、摇板、双摇板、七星板等各种板花。但是,艺人在说唱中,不是乱敲、乱刮、乱摇的,而是根据故事人物,情节变化运用哪一种击板,增强艺术效果。

五句板的“甲塞”,第一个功能就是招牌、标志。温满到城镇或农村说唱五句板,不用贴广告、海报。入夜时,他就敲着“甲塞”从村头到村尾或街头到街尾走一回,店家或住户就都知道了,并自动带着木凳到设点说唱的地方,围成一圈。也不用买门票,听众自觉掏钱送米给他。听众为什么愿意出钱呢?这就是艺人说唱艺术的魅力,非听不可。

艺人的说唱艺术

现在探讨艺人的说唱艺术吧。首先艺人应熟悉他说唱的传本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才能出神入化,画龙点睛。艺人为了唱好传本,在说唱中需饰演三个角色:一是说唱人,二是故事中的人物;三是旁观者。说唱人身兼三个角色,且关系密切,特别是一、二角色,艺人是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说唱的声音,高低、哀乐也应有所变化,不能老是一种唱腔一唱到底。当人物高兴时,艺人随着人物的欢乐心情,唱腔也欢快,甲塞也打起欢快的七星板了。当人物悲愁时,唱腔也转为低沉悲切,甲塞或拉、或刮。当人物愤怒时,唱腔也转为高扬、短促甚至七言一气呵成,艺人也表情愤怒,“甲塞”也使用单摇板或双摇板了。至于旁观者,常用插白的方法增强亲临其境的气氛,或放点花絮或插科打诨。但是,插白必须是简短的一二句,不是重述唱词,而是画龙点眼,也不是每首唱词都插白,而是关键时刻才出现旁观者的插白,这就需要艺人的说唱艺术手段了。

因此,笔者认为,五句板唱腔是较为固定的一种唱腔,至于其他变调唱腔,其实是艺人在说唱中的说唱艺术变化了。但无论如何,要唱好一个传本,必须熟悉传本,了解人物,才能说唱好,也才能吸引听众。

在旧时,五华满字辈的说唱艺人是可以授徒的,一般招收盲妹,故温满、邹满、古满在说唱中都有盲妹伴唱,或一人一首,或两人合唱。1953年,温满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调演,演唱五句板《翻身乐》获奖,并在省广播电台向海外华侨广播。随后,文化部门曾对五句板歌进行搜集、整理、创作,组织艺人下乡演唱、举办五句板歌训练班等,也创作了一批歌唱新人新事的长、短篇五句板歌,供歌手们演唱,在表演艺术上,有所发展,形式更多样,更丰富多彩了。

小资料

我们梅州地处南方,盛产各种竹类。名为“甲塞”的竹板,正是以竹类为材料制成的简单易学的乐器,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劳动之余智慧的表现。

制作竹板时,把毛竹、楠竹或水竹裁成长约六寸、宽约一寸半的竹块,四块一副,煮浸桐油使其音清脆。为使竹板握得稳不易滑落,要把四块竹板中的三块在两边中间边缘上加制少量锯齿,一般上边为四齿、另一边为五齿,意谓“五湖四海”;第四片竹板则一边平直无齿,另一边则全长削成锯齿状,谓之“锯板”。

竹板的基本打法,包括“夹板”“摇板”“七星板”和“平板”。夹板的打法,是用手掌夹持竹板,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在第一、二块竹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若左右手各持一对竹板则称为双夹板;摇板的打法,是用手掌夹持竹板,但虎口向上,握中段,手用暗劲晃震,使两板摇动且两端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左方手若各持一对竹板同时摇晃,则称为双摇板;七星板的打法,是右手执锯板与另一块竹板的顶端,两片竹板的光滑面相对,锯板夹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另一片竹板则以另三根手指固定,手腕用暗劲晃震,使两板下端三分之一处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一般常用的竹板打法是左手用夹板,右手用七星板,左右手刚好形成重轻拍的组合,灵巧多变,可为大多数的歌曲伴奏。

最后一种打法称为平板,左手以夹板的方式用手掌垂直夹持着正反三块竹板,右手则拿着锯板的一端,按一定节奏敲击三片竹板的顶端,或以锯齿轻锯三片竹板的边沿而发出乐音,是非常传统的伴奏打法。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