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城西安“坊上”七大清真寺


西安是穆斯林先民入居中国之后的世居之地,回族历史及社区可谓年湮代远,史迹昭著。据考清代乾隆朝之前,西安城内已经出现“七寺十三坊”。

“坊”在历史上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西安钟鼓楼附近驰名中外的“回坊”或“坊上”,回坊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就地域概念而言,即指西安世居回民的地方。作为文化概念,包含了以每个清真寺为中心的独立的教坊,以及由各个教坊连缀而成的整个回族伊斯兰文化区。

七寺指:化觉巷清真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北广济街清真寺和洒金桥清真古寺。

十三坊指: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

西安回族分布集中在“七寺十三坊”,形成环状的旅游散步道,全长1100米,即为俗称的“回民街”。来过西安回民街的朋友总有一种胃口太好但胃太小的感觉。平娃烤肉、贾三灌汤包子、红红炒米、非凡特、西北楼、金家砂锅等有名的餐馆。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40余棵古树点缀其间,再加上不远处的钟、鼓楼,令人仿佛步入了历史的深处。

化觉巷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评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第二进院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真迹。第四进院内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殿内有壁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

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国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和谐地结合,令人赞叹,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大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为中国风格,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是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结合。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 “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 “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 《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 “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 “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 (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相关景点

木牌坊:走进寺里,说也奇怪,仅一墙之隔,外面的市井之声就一点也听不到了。大寺共分为四进。大型的照壁和木牌坊是永远的序曲。第一进院里,一座9米高的三开间木质牌楼耸立其间,它建造于明代中期。这座气势不凡的三开间建筑挑角飞檐、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与同样高大的照壁互相映衬,极为壮观。

五间楼:从木牌楼下穿过,就是五间楼。说楼却又不是楼,而是过厅,建筑很精巧,门前有四面石鼓,墙上有很精彩的砖雕。透过五间楼可以看到后面的院落,中国建筑就是通过如此一“藏”一“露”去吸引你。

石牌坊:经过五间楼,就进入了第二进院。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耸立着,气势虽然比前面的木牌坊小了许多,但小巧古朴,中门横楣有“天监在兹”四个字,质朴无华。而后面的两通冲天雕龙碑就精雕细琢多了,石碑上分别刻有宋代书法家米芇手书“道法参天地”和明代礼部侍郎、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十分珍贵。

敕修殿:据称敕修殿是全寺历史最早的一座殿宇,明朝重修时为寺院正门,可见前面的牌坊、石碑是明朝以后加建,成为建筑群序列的前奏。敕修殿的举间开架保留了宋代风格,装饰有阿拉伯的拱拜图案。

敕修殿的靠墙处有一通阿拉伯文的石碑,乃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所立,伊斯兰教徒称为“月碑”。伊斯兰教规定,教徒每年在该教教历太阴年九月(莱麦丹月)必须斋戒一月。中国的穆斯林称这个月为“斋月”。斋戒期间,教徒们从日出至日落时间禁止饮食。这通《月碑》,就是用来推算“封斋”和“开斋”时间的。

省心楼:省心楼是第三进院落的中心建筑,二层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省心楼”,巍然高耸,为全寺最高点。宜礼者在此呼唤教徒礼拜,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清真寺都建有高耸的尖顶邦克塔,宜礼者在塔上呼唤教徒礼拜。楼的南侧有官殿,北侧有讲经堂,经堂内珍藏着明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清代绘制的天方麦加图。

一真亭:穿过三连门,一真亭呈现眼前。这是一座似牌楼、亭、阁的独特建筑,中间是六角的主亭,旁边各有一小亭,三亭相连翘角飞檐,看起来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又得名凤凰亭。亭后还有两个鱼池,池中叠石为峰,砌雕栏杆,俨然一番皇家园林的格调,衬出西端礼拜大殿的庄严神圣。

一真亭的南北各有面阔七间的厢房,南厅原是为了接待历代朝廷官员宣谕皇帝圣旨而建的,现在成了陈列厅,陈列着明清两代的家具器物。其中一座鱼骨镶嵌的黄杨屏风十二扇,做工十分精美。北厅则存放着唐代和明代的石碑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礼拜大殿:走出南北厅,就是广阔的月台,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就在眼前。月台上养着几盆荷花,从荷花间窥视整个院落,很有些汉家淡泊宁静的意境。大殿被栏杆隔起来,不是信徒,不是礼拜时间,一概谢绝入内。殿宽七间进深九间,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飞檐斗拱宏大,殿内天棚藻并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西周镶嵌着大型木版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中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

礼拜大殿据说可容纳一千多人同时做礼拜。礼拜是庄严而神圣的事,伊斯兰教信徒每日都要做5次礼拜,比“日三省吾身”还要多。他们礼拜前还有沐浴静心。所以大殿旁边的厢房有专供沐浴的沐浴室。每到周五早上,附近的回民都会来这里做大礼拜,据说他们都是古波斯人的后裔。平时空荡荡的礼拜大殿此时人满为患,里面是教徒们虔诚的礼拜,门外是游客好奇的张望,一道门槛,隔出了两种信仰。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马道真先生购地兴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由当地教民捐资,在学董白志清的领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不但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围栏、牌杭、满拉楼、虎国拜楼等设施。

现占地面积共约5亩,建筑总面积1610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寺院周围树木参天,花草披拂,环境整洁幽静.为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圣洁场所。

寺内收藏有阿拉伯文经典51本,明宣德铜香炉1个。本坊觐朝哈吉有马迎春、陈寿令、童仲景、苏祥瑞、孙培恒、李本元、马振番、贾永信、赵明州等。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

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其新野回回人也”(见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00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该寺曾遭侵华日寇飞机的轰炸,所幸炸弹为哑弹,大殿才免遭厄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中,寺毁殆尽,寺内历代牌匾30多面被毁,仅剩礼拜殿孑然危立。小皮院清真寺的牌匾在大殿立柱下有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的木质牌匾一幅,山门正中门楣和一进院二门内后檐上分别悬挂明礼部侍郎董其昌题写的“开天古教”匾和“敕赐礼拜寺”匾,北厅房檐下悬挂清嘉庆年云贵总督僧学谦题写的“六来堂”匾,大殿门内上方悬挂“钦若吴天”牌匾,大殿门内北侧上方悬挂“临下有慑”匾,大殿檐下悬挂“道贯古今”、“三畏四毋”匾,均由秦陇复汉军兵马总都督张云山题写。清光绪26年,庚子之役,慈禧与光绪从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挥笔题匾,慈禧手书“派衍天方”,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大殿中阁门上悬挂慈禧手书龙头“福”字匾。大殿左檐下悬挂民国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白崇禧题写的“兴教建国”匾。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原则。为了使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珍贵遗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毁掉,经寺管会研究决定,根据现残存建筑,全面恢复原有面貌。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下,广大坊民慷慨解囊筹措资金,为修复寺院做出了不懈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历时近二十年,终于使古老的清真寺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总之,小皮院清真寺建筑古香古色,其风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阿拉伯民族在西安伊斯兰建筑上的艺术成就,与著名的北京牛街礼拜寺、广州光塔寺、泉州麒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等齐名中华。在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的处理上,除按宗教上规定的要求外,总体呈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并吸收外来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伊斯兰寺院的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建筑的全面恢复,是党和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充分体现。目前,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著名清真寺,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寺管会一班人的领导下,将在宗教活动和民主管理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相关信息

该寺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艺术形式的伊斯兰教寺院,占地面积5986平方米,东西长146米,南北宽41米,总建筑面积2032平方米,分四进院落。大门阔三间,坐南向北,歇山屋顶.九脊四面坡翼角单昂斗拱,山墙码头下部为石雕,上部为水磨砖雕,两边内墙砖雕凹壁,门两边各有大鼓石,前檐两次问各置木栅栏,中置净面门,上悬“清真北大寺”木匾,后檐屏风门,直菱窗。一进院落正面为清真女寺,单檐硬山顶。院东有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均系水磨砖雕,壁顶五脊四面坡青瓦覆面,大照壁以东为沐浴室。

西面中间是二道门,房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后带护廊。前檐直菱窗,后檐双交梅花四扇推窗,前檐两边有刻花下马石两个,后檐两侧各有卷棚式屋面月亮门,门两侧有配墙,雕花凹壁,内刻库法体和三一体的《古兰经》文,花墙北厢房两间为基建办公室,南边厢房两间为亡人清水房。

二进院,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单檐硬山顶,带护廊,中三间房安装格扇门,上部格眼为三交六宛菱花,中部腰花板下部群板均为花卉雕刻,两边间房为四扇推窗,双交梅花图案,南为寺管会办公室,北为满拉(学员)学习和休息处。正西门楼三座俗称“连三门”,全系水磨砖雕,中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九脊四面坡,青瓦履面。内墙为雕花凹壁,门内外精刻砖雕撰联,前为“认主独一,正信靠求知滋润培育;遵圣教诲,主道须务实躬身力行。"后面为“一生行善,远名远利;两世求福,不偏不倚。”内置放明万历42年重修真教寺碑和地契,山门两侧角门楼建于二进院地平线上,五脊两面坡硬山顶,青瓦覆面,东面雕花,《古兰经》文凹壁装心,西面翼角飞檐单昂斗拱,三面坡青瓦覆面,两侧有砖雕配墙,凹面刻有库法体和三一体的《古兰经》文。

下石台阶进三进院,南、北各有小厢房三间,均为满拉习经室。北厢房中部为寺小门(俗称腰门),门为砖雕,门楣上刻有“全体归真”四字:门两边有下方上网顶八角的栓马桩。沿寺小门下台阶向西,南、北各有二间房和三间格扇门的厢房共五问,俗称南北厅子。南为伊麻目、阿訇议事之地,北为讲经堂和主讲阿訇居住室。

院内置草坪花卉、鱼池,中置太湖奇石。院中青石引路三条,中央为御道,上有石雕遮阴棚,走廊下有两排石坐凳。坡面镶有高浮雕敕赐盘龙戏珠雕石一面,周边围以文房八宝图案。沿两侧石级而上,为四进院大月台,正面为三路花岗岩引路,大方青砖砌地面。月台上有石牌坊、石栏杆、石月亮、石座、石盆、石山、石桌、石柱、石凳,是一组精美的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群,台前三面有石雕围栏杆,东沿正中立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东刻“恒承玄妙”,上款为“明万历岁次仲秋之念”,西刻有“感格昊苍”,下款为“博士子弟马化龙敬题”。南北石栏中部各有石阶踏步与三进院平,与踏步相对各有砖雕大照壁一座,两侧有配壁,五脊四面坡清沟平、筒瓦覆面。

西端正面为全寺主建筑的礼拜大殿,面阔七问,内为九间,深四间带前廊,为单檐歇山顶,九脊四面坡与后殿连接;后殿面阔三间,三面环廊,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四脊四面坡,檐下为五彩斗拱双下昂。孔雀兰琉璃瓦覆面,前、后殿采用勾连搭式连卷在一起,平面呈“品”字形,前殿为三架梁莲花枕结构,十一檩十椽,雁尾槽挂椽板。后殿建筑风格独特,无内梁,斗拱出挑,层层内收,中部内顶为八角藻井,藻井镶《古兰经》文图案。整座礼拜殿为大木构架,保持着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前后殿角门均为砖雕,后殿推窗为两层,外直菱窗,内为双交梅花图案,前殿五问为格扇门,两边间为双交梅花图案推窗,格扇门上部为三交灯球六宛菱花,中部腰花板为博古,下部群板为山水花卉图案,整体效果炫烨耀目,流光溢彩,前殿屋面脊中央安放圆双层莲花瓣、葫芦形风磨铜顶,最大直径O.75米,高1.7米,后殿屋面中为二层莲花瓣须眉座鎏金圆顶,前后殿内墙板和后殿天棚、藻井饰以彩绘,沥粉贴金,仍然保持宋、元时期缠枝莲卷草纹饰艺术风格,图案皆由各种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的《古兰经》文与蔓草花纹饰构成,图案呈现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独特的风格。

大殿前两侧有山花墙“迎风马头”,下为青石雕刻,上为水磨青砖雕刻,山花墙外两侧各有砖雕角门,门楣上镶《古兰经》文,两边月亮门,南日“清静真境”,北日“广大永域”。殿后院沿台围石雕栏板三面,树木、花草、石山丛中有多座坟墓,砖筑,呈长方形、半网形,其中著名的有旅居长安的波斯传教士筛海黄金山巴巴、柳大鹏巴巴(赐名姓氏)等墓多座。正面有砖雕大照壁一座,两边有配壁。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亦称清真北寺,其建筑年代久远,历史悠长,相传元明时期已存,距今已六、七百年之久。世代以来,聚居于洒金桥、大麦市街、新寺巷、香米园、东举院、庙后街等街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国大地的时候,古寺这一圣洁之地也未能幸免,竟然惨遭日寇飞机野蛮轰炸。1940年4月30日,两枚炸弹分别落到大门内天井(古槐之西约两米处)和大殿上殿南墙处,所幸两弹均是“臭弹”,没有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震动,致上殿半毁,后殿移位。日本投降后,经坊民出资出力,并多方募捐,大殿才得以恢复。穆斯林群众对日寇的这一暴行痛恨至极,世代难忘。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古寺照常开放,穆斯林群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然而,1958年以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古寺一度关闭。之后又被几家工厂分割占用。特别是经历“极左”,尤其是“文革”,清真寺这一古建筑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除寺门楼基本保留完好,古槐树未动外,精美的砖雕二门楼、两座角门、照壁走廊、月台、假山、阿訇满拉宿舍、沐浴处等全部被拆除。大殿墙体虽然未动,但重檐沿卷棚和古式木雕格子门被拆去,屋面上的琉璃瓦改换成红色机瓦,屋脊上的琉璃鸱吻花卉等饰物被毁殆尽,凸显文化遗存的所有牌匾及其他砖石木雕刻物更是荡然无存;植于正院和大殿周围的五棵巨柏、两棵梧桐树全部被砍伐了,这些都成为永远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1985年4月25日,古寺重新开放了,这令穆斯林群众无比欢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经过本坊群众共同努力,连同我市各坊和本省一些县市穆斯林的支援,在寺院原基础上进行了重建。考虑到若要恢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原貌其难度非常大,故以钢混结构为主材料,历经数年,先后建成了占地600余平方米、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礼拜大殿,并作了相应装饰。还建了两幛各为200余平方米的北厅、南厅,北厅为讲经堂、阿訇居室和学员教室,南厅为沭浴室和营业性浴池。其次还建了学员宿舍,妇女礼拜堂,举行宗教活动的大厅和停车场以及灶房和亡人洗浴停放间等。

现在,洒金桥清真古寺已成为一座集穆斯林坊民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弘扬伊斯兰教、学习和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中心场所。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现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清真寺,继续凝聚着穆斯林的力量,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关信息

原古寺院落呈长方形,东西长79.4米,南北宽37.9米,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约合四亩半(市亩)。寺院原为一座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群。寺大门系敞开式“八”字形门楼,红漆大门,屋檐下挂有清末书法家宋伯鲁题写的“清真寺”三字蓝底金字木刻盘龙牌匾。门楼两侧是六间双坡街房,门窗内开,分别做为阿文小学和沐浴室使用。大门内40余平米的天井式空地上,除装扮有奇石、花坛外,还挺立着一棵苍劲雄伟、体形粗壮的大槐树。传说此树是第一任掌教伊麻目所载种,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树身2-3人合抱,高12米左右,树冠覆盖面积约80平方米,虽年久树心已空,但依然枝繁叶茂,现已由挪威“挪中文化友好协会”裴度先生捐资,并向有关部门申请做为国家保护树木。

走过天井,是青砖雕花木制红漆门扇的二门楼,门楼上方镌刻楷书“一真古永”四字,二门后坡屋檐下悬挂古人题写的“民守良规”四字牌匾。后坡南北是曲径走廊,走廊两侧便是南北两偏院,南院是满拉宿舍,北院是沐浴室及灶房等。进入二门是正院,院内有一棵巨大柏树和两棵梧桐树,正院南北是举行宗教活动和讲经的两座厅堂。正院自西经过几阶台阶,即是宽阔的月台及假山两边有大型砖雕看墙。再西即是古寺主建筑礼拜大殿。大殿为五间开,四檐进深并套建有10米深的上殿。大殿为巨柱、重檐、挑角、孔雀兰疏璃瓦覆盖,歇山式大屋顶,屋脊上装饰着鸱吻和花卉等建筑构件。大殿木质门窗及连架则是以花纹和斜十字格图形雕刻而成。从大殿正面看,既古朴典雅,又雄伟壮观。特别是大殿前檐券棚下悬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赐予”的书为“派衍天方”、“教崇西域”金字牌匾以及历代名流书家题写的“道冠古今”、“普慈独慈”、“兴教建国”、“品学兼优"、“春风化雨”等匾额十分显耀醒目。大殿两侧码头和看墙系砖雕荷花、蔓枝和山石形状等图案,建有两座精美异常的砖雕角门。殿侧殿后空地上有四棵高大粗壮的古柏,树龄至少也有数百年。

从古寺的各个建筑物及众多的牌匾、字刻和古树木构成的整体来看,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它丰富的内涵。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西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明永乐、天启及清代均有碑纪其事,解放后迄今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古老而显敞亮,结构壮观而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碑、雕、画多系罕见。

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现经彩绘,映翠飞丹,玲珑绚丽,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正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石栏前一左右各立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正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的牌匾。殿内后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右边是阿訇宣讲台。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作礼拜。大殿四壁饰有花一图案,套刻着古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合一老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真寺的整个布局以其中前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份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

此寺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

营里清真寺,顾名思义就是“兵营中的清真寺”。对于营里清真寺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间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侨居长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学习巷,而且他们的兵营就驻扎在巷内,为了方便这些外籍军人的宗教活动建立了一座专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在军营区域内因此取名“营里清真寺”。

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代回回军驻在了长安,元政府专门为驻扎在军营里的穆斯林官兵建造的清真寺,但是否建于元代待考。有据可查的年代应该是山门楼上牌匾标出的清乾隆甲午年间建制年代,当时这里驻扎的军队中多为穆斯林官兵。为方便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此寺,至今小学习巷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狭窄小巷,据传是当时兵营中的军械库为方便运送箭支而开辟的专用通道,俗称“箭道”。

小学习巷是条僻静幽深的小巷,营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处,因为地处偏僻之所,和小皮院清真寺一样很少为外人所关注。虽然营里寺前院也是个封闭小院,但由于四周被各类民居楼房所包围,因此无法在北侧开门,只好在西北角面东开立大门楼。和大皮院清真寺类似,营里寺更像是小皮院清真北大寺的迷你版,寺院中央也是一条石砌长廊,不过比小皮院寺短很多,上面缠绕着花草想必夏日坐在长廊下十分凉爽,还有山门楼两侧的月亮门以及月台上三连石牌坊门。

北广济街清真寺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

建筑布局未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而依据地方方位来设置建筑物。其建筑群由礼拜殿、邦克楼、南北亭、沐浴室等组成。寺内主要建筑:礼拜大殿,殿高12米,宽13米,雄伟挺拔,系我国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由前檐卷棚、中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其规模宏伟。殿前正面有木雕“冰叉梅”格子门12扇,两侧山墙及看墙砖雕、石雕刀清细宜,很有欣赏价值。大殿内12根巨大的红木圆柱订立,正中两根圆柱立粉涂描“海水朝阳及云花”格外靓丽。天棚藻井彩绘花纹,阿文都哇融为一体,更显庄严肃穆。

大殿屋面琉璃瓦覆盖,异角飞檐、极为壮观。殿后玲珑别致的邦克楼面临广济街,耸立于后窑殿上。邦克楼为双层六角形,是我国罕见的砖木结构式阁楼。楼高13米,造型奇特,楼内木刻砖雕精美可观,正面砖雕格子门,刻工细腻,花纹奇特,别具一格。现为西安现存古代建筑之珍品。

寺内南北亭为砖木结构,殿前月台南北两侧山墙,展示世界伊斯兰文明的著名禁寺、圣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地方)和阿拉法特山、吴侯德山等圣山境地的砖雕艺术是世界少有,国内唯一的浮雕艺术,富有诗意。殿内共有五座门楼,临街两侧为山门,从寺院北侧巷道进入为大门、正门、护门,五门均为青砖浮雕悬空,石雕门墩垫基显得宏伟庄重。

进寺院的大门、二门正方的“清真寺”匾额为清代名家宋伯鲁和现代榜书家石宪章题书。整个寺院建筑特色是,寺小充分利用台阶来显示大殿的肃穆庄严。内部以雕刻精美取胜,各种建筑的浑厚色彩、砖雕、石雕、木雕的细致精巧,为古老的寺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文化品味。北广济街清真寺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相关阅读

西安“坊上人”的由来

“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这种布局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个“坊”。“坊上人”是西安地区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的一种亲切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