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封燕: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召公在今北京附近建立燕国。召公,姓姬,名,周文王之妾所生。因其采邑曾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封燕,旨在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召公建立燕国后,对封疆内的各部族、方国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使之保有自己的部族或领地,各守其土祀,臣服于以召公为首的燕侯家族。
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的古城遗址,疑为早期燕国都城城址。
燕国迁都:西周晚期燕国国都由琉璃河迁出,迁往何处待考。春秋战国时期,燕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蓟城。此后,蓟城的城墙又经历了增筑和加固。在今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以及广安门一带,分布着供蓟城居民汲水的陶制井圈,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遗迹。蓟城处在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结合带,是华北北部南北大道的汇合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终发展成为全国的首都。
秦军破蓟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遣大将王翦率兵攻燕。秦军占领蓟城,在燕都蓟至燕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一带设置广阳郡,治所设于蓟城。
安史之乱:唐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部兵将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从幽州(今北京)起兵,一直打到洛阳、长安,并将两京御府珍宝运回幽州。后安史集团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被曾任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所杀,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广德元年(763)史朝义穷蹙自杀。历时近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
宋辽高梁河之战:北宋与辽为争夺幽州发生的大战。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灭掉了盘踞在太原的北汉后,想乘胜收复幽州(辽南京,今北京)。宋军于镇州集结,北进至幽州城下,围城三周,穴地而进。守城辽将耶律隆运全力防守。由于宋军长期征战师老兵疲,又是孤军深入,后援不继,15日后,辽名将耶律休哥率兵来援,在幽州城北的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乘驴车仓皇逃归。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金天德元年(1149),完颜亮杀金熙宗即皇帝位,史称其为"海陵王"。为巩固金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打击宗室中对他弑君篡位产生的不满,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颁发《议迁都燕京诏》。开始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改建都城,工程分为扩建城池及兴建宫殿两大部分,宫阙制度完全模仿宋汴京。天德五年(1153)宫城竣工,海陵王正式下令迁都。改南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尽毁上京宫殿、宅第,将所有宗室迁至中都。金中都城址在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此后,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
元建大都:元至元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并建新城。新城选址在旧城的东北,以金代琼华岛离宫为中心。至元四年(1267),新城开始营建。城址的勘定、宫城的规划出自刘秉忠等人,参加营建者还有张柔、段天、高镌、野速不花、王庆端、张弘略、刘思敬及西域人也黑迭儿等。至元五年(1268)十月宫城建成,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宫阙告成;至元十三年(1276)城成。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工程完成,使大都与大运河相连接,整个大都的营建才后完成。元大都的设计恪守《周礼·考工记》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宫殿、城门之名多取自《易经》。城市规划以今鼓楼处为基点,设"中心之台"划定南北轴线。全城分为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大城即外城,呈南北略长的矩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在土城内南部中央地区,建在垂直于"中心之台"的南北轴线上;宫城在皇城内南部偏东,周围约4公里。元大都是北京正式成为全国首都的开始。
徐达攻克大都城:1367年,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率军北伐。次年八月二日,徐达北伐军进入大都城。元顺帝已在此前的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半,带着后妃、太子等人从健德门出走,逃向上都。元朝在北京地区的统治至此结束。明朝改大都为北平府,在此设北平布政使司。
明成祖迁都北京: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夺取了帝位。为打击漠北蒙古势力,巩固北方,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称顺天府,决定迁都北京,"北京"之称亦由此始。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宣布次年营建北京,但由于与蒙古作战,营建工程迟至永乐十五年(1417)才全面展开。北京城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三重。元皇宫大部分宫殿已于明初拆毁,紫禁城皇宫全部为重新建造,紫禁城周长6里,墙高10米。皇城在紫禁城外围,周围18里。皇城外面的大城,系由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北墙南移5里,南墙南推2里余,因其后又增筑外城,故大城又称内城。内城南郊的外城为嘉靖年间所筑。永乐十八年(1420)宫殿建造初步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于谦保卫北京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率众南犯。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统兵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与瓦剌军相遇,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也先挟英宗攻北京,京城危在旦夕。大官僚徐有贞主张朝廷南迁;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部分人主张保卫北京。于谦立英宗弟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诛杀王振党羽,鼓舞了北京人民共同参战。战斗持续5个月,在北京人民的奋战及各地军民的驰援下,也先败退,放回英宗。景泰八年 (1457)正月,明廷发生"夺门之变",英宗重登帝位,7天后杀害于谦。为纪念于谦,成化二年(1466)宪宗特诏将其在崇文门内的故居西裱胡同23号改为"忠节祠",祠内塑于谦像。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率大顺军由西安出发,渡过黄河直逼北京。一路上以"除暴恤民"、"蠲免钱粮"相号召,深得民心。三月十六日包围北京城;三月十七日击溃城外三大营;三月十八日猛攻彰仪、西直、平则、德胜等门,崇祯帝于煤山(又称万岁山,今景山)自缢。十九日清晨,李自成率农民军从德胜门进城,入承天门(天安门),穿端门,过午门,登上皇极殿(太和殿)。李自成在北京共居住43天,于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三十日率大顺军退出北京。
清朝定都北京: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山海关大战后,辅佐福临的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兵于五月二日进占北京。他录用部分明官僚,建立起由满洲贵族主持、满汉官僚共同掌权的清政府。六月间,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等会议,决定迁都燕京。十月初一,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下诏"定鼎燕京"。清代京师的建置大体沿袭明代,但内城改驻八旗军。未入旗之汉人皆迁移南城,实行满汉分治。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以进京换约为由,于9月攻入北京郊区,先后在张家湾、八里桥与清军激战;10月3日到达安定门外、德胜门外焚掠;10月6日闯入圆明园大肆劫掠,并焚毁几处殿堂;10月18日,英法联军设在圆明园内的"临时指挥部"悍然下令焚园,侵略军纵火焚毁园内残存的殿宇以及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的宫殿阁,大火延续两天两夜。10月13日,侵略军强迫留京的王公大臣交出安定门,随即占领北城楼,炮口直指北京城内。在英法联军威逼下,恭亲王奕?代表清政府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侵略军在北京抢劫近50天,11月上旬携赃离去。
祺祥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辛酉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故于热河行宫。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8人受遗命总摄朝政,辅佐6岁皇太子载淳为帝。定第二年改元祺祥。慈禧对于载垣等人反对她垂帘听政早已怀恨在心,10月,她与奕在热河密商政变,并拉拢在北京、天津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同谋。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于11月1日回到北京,次日与慈安、奕?一同发动政变。8个"顾命大臣"有 3人被杀或被迫自杀,5人被革职或遣戍。两太后垂帘听政。慈禧自此开始了对中国40多年的统治。奕?被任命为议政王,参与政变有功的桂良、文祥也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公车上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其后便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4月,清政府向日本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国人反对。当时正逢会试,广东举人康有为集18省举人在今宣武门外的松筠庵起草上书光绪帝的"万言书",提出迁都、变法、练兵、拒和主张,签字者达1300余人。5月2日,"万言书"被投递到都察院。以西太后为首的卖国集团逼迫光绪帝提前在和约上盖印,都察院拒绝接受上书。"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冲破了清朝士人、百姓不得干政的禁令,提出了近代维新改良的政治纲领。
戊戌变法:1897年底1898年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到北京上书,推动维新变法。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方案,于 1898年6月11日(光绪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诏定国是,正式推行新政。3个多月共发布几十道政令,内容涉及经济、文教、政治、军事诸方面。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奖励工商,整顿吏治,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筹办京师大学堂等。新政推行仅103天,由于袁世凯的出卖,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新政法令。9月28日在菜市口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
义和团运动:1900年,民族危机加深,活跃于山东、直隶(今河北)的"反洋教"拳坛逐渐改称为"义和团"。4月,义和团众不断进入北京,在北京各教堂周围张贴反对外国教会的揭帖。5月31日,各国公使以保护使馆为名调兵进京,促使北京城内义和团迅速发展。6月上旬,大批团众进京,进攻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6月15日、20日,义和团众先后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6月21日,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同时设团练大臣以控制义和团。在给帝国主义一连串打击后,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陷,义和团运动惨遭镇压。《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又举起"扫清灭洋"旗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0年,进入北京的义和团众沉重打击了在京的帝国主义势力。英、美、德、日、俄、法、意、奥八国组成2000余人的侵略联军,陷大沽口,占天津,于8月14日来到北京城下,日军从朝阳门、俄军从东便门、英军从广渠门分兵进攻北京城。义和团众及清军兵士英勇抗敌,伤亡惨重,当日城破。次日凌晨,西太后化装成村妇带光绪帝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在城内公开抢劫3天,杀人无数,将所获妇女充作官妓。紫禁城、颐和园等处陈设的历代珍宝典章文物被盗劫殆尽,文化古城遭到空前浩劫。
清帝逊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清廷委任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率军进京,拥兵自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力量薄弱,为推翻清廷,与袁世凯达成协议: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清帝逊位后仍享受着很高的优待条件:溥仪与一大批宫女、太监长期住在紫禁城内;清王朝搜刮的金银财宝全部算作溥仪私产;民国政府每年付给溥仪400 万元"优待费";宣统年号仍在宫中沿用。
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挟制清帝退位后,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宣誓就职。10月6日胁迫国会选举其为大总统。其后不久,即解散国会,篡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等,实行独裁专制。在为复辟帝制做了一系列假造民意的舆论准备后,袁世凯于 1915年12月12日正式宣布恢复帝制,准备在次年1月1日登基,改元"洪宪"。袁的复辟激起广泛反对,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通电各省兴师讨袁,南方几省纷纷响应。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忧惧而死。
五四运动:1919年4月30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和会逼迫中国接受严重侵犯主权的中日"二十一条"。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会后,游行队伍向使馆区前进,被军警阻止,又前往曹汝霖(外交次长)住处赵家楼胡同火烧曹宅。军警的镇压使运动更加高涨。6月3日,运动扩大规模,学生组织讲演团开展爱国宣传。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2万多工人首先罢工声援北京学生。很快,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终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而告结束。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0年10月正式成立于李大钊的办公室。初的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11月底小组举行会议,决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小组成立初期,出现了共产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严重分歧,经争论,无政府主义者退出。到中共一大召开前,成员共11人。中共一大召开时,张国焘、刘仁静作为代表出席。
北京政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曹锟见直军前方不利,催促吴佩孚到前线指挥。10月10日,吴离京赴山海关。直系将领冯玉祥与吴曾有旧嫌,又受到南方政府的革命影响,便趁此机会于10月23日由热河前线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24日又逼迫曹锟下令解除吴佩孚直鲁豫巡阅使等职。25日召开军事政治会议,议决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但同时又请段祺瑞出面改组政府,维持时局。冯玉祥将所部改称"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军军长。由于决策失误及张作霖的背信,北京政变成果很快被张作霖、段祺瑞攫取,冯玉祥辞职引退。
孙中山北上来京: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电邀离粤北上,途中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治,得到人民支持。但孙中山到京时,段祺瑞政府已将冯玉祥排斥在政府之外,并决定召集善后会议。1925年1月30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通过"不参加善后会议"决议。次日,孙中山向段祺瑞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善后会议讨论的问题持有后决定权。为抵制善后会议的召开,孙中山同李大钊在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进行期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
西山会议:孙中山关于将国民党中执委的政治委员会由广州迁京,任命李大钊、于右任、陈友仁、汪精卫等人为委员,聘鲍罗廷为顾问等决定,引起国民党右派的不满。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老右派邹鲁、戴季陶、谢持、林森、张继、居正等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擅自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之党籍"、"解除顾问鲍罗廷"等决议案,会后又在北京等地设立国民党地方党部,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了邹鲁等人的国民党党籍。
三一八惨案:1926年,帝国主义公然帮助奉鲁军阀进攻国民军,3月12日,两艘日舰进入大沽口开炮轰击,被国民军击退。参加《辛丑条约》的八国公使遂于3月16日提出后通牒,要求停止津沽间军事行动、拆除国防设备,并限北京政府48小时内予以答复,"否则各国海军将采取必要之行动"。"后通牒"激起民众义愤。3月16、17日,北京中共组织、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北京学生总会、北京总工会等在北京大学开会,决定于3月18日召开国民大会。3月 18日,北京学生、工人、市民3万多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2000余人的游行队伍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国务院门前请愿示威,要求派代表面见总理。段祺瑞竟命令士兵向群众射击和用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重伤155人,轻伤300多人。
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加紧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竟适应日本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准备成立汉奸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12月9日,北平国立、私立5所大学和中学的6000多名学生,在北平大中学生联合会组织下,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游行遭到军警和宋哲元军队的镇压。次日,北平各校学生总罢课。12 月14日,北平报载,国民党政府决定在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余人再次游行,并聚集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的游行又被镇压,打伤200多人,但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宣布延期成立。
七七事变:1937年夏季,北平外围大多数据点已为日军所控制,有西南部由国民党29军驻守。7月6日,日军一个中队到29军驻守的卢沟桥"演习",借口有一日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7月7日北平当局与日本人一起组织的调查团还未出发,"失踪"日兵已经归队,但日本人仍坚持要入城。调查之时,300多名日军强占了县城东北角的沙岗,炮轰卢沟桥的中国守军,中国军队反击。7月8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当夜,冯治安师的吉星文团从长辛店向北、何基沣旅由八宝山向南,两路夹攻日军,夺回了失去的龙王庙阵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的开端。
沈崇事件:1946年12月24日晚,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去东长安街平安电影院看电影,路上被美国陆战队两名士兵强奸于东单练兵场的树林中。过路人听到呼救声迅速报告警方,美国士兵被抓获。第二天,民营的亚光通讯社首先报道此消息。国民党北平当局恐得罪"盟邦",令中央通讯社通知各报禁登这一消息。26日,北大贴出报道事件的墙报,消息迅速传遍各校,群情激愤。当天,北平多家报纸不顾禁令,刊登美军暴行的消息。沈崇事件引发了解放战争时期北平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学生也纷纷游行。北京大学48位教授给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递交一份抗议书。迫于压力,美方于1947年3月处治了主犯。但不久,主犯竟被宣布无罪送回美国。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运动。1947年,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军事上的失败,不断加大内战军费开支,造成物价比抗战前夕上涨了很多。教育经费少之又少,师生难以维持生计。5月4日,上海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5月15日,清华、北大学生正式喊出"反饥饿"、"反内战"口号,鉴于外出宣传的学生遭到反动派殴打,运动又增加了"反迫害"内容。5月18日,北京学生与天津等地大学的代表一起成立了"华北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联合会"。5月20日,北平15000名大中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运动持续了一个月,遍及全国60多个城市。作为运动的继续,北平大中学生在暑期募捐救助了15000多名贫困同学。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15日,驻守北平的傅作义派邓宝珊、周北峰出城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与罗荣桓政委、聂荣臻司令员等商谈和平解放北平有关问题,表示愿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月16日,傅作义在中南海宴请北平院校十余位教授,大家一致主张和平解放。1月22日下午公告和平解放北平协议,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解放。1月31日清晨,担负北平城防警备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接防。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30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接着,毛泽东宣读了政府公告、中央人民政府组成名单等。之后举行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车检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