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历史。相比于保存较不完整的街道建筑群,南京高校内的民国建筑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霜却依然相对完好,它们吸纳了近百年历史文化的精华,也象征了学术薪火传续。
南京师范大学
“999朵玫瑰”盛开在“东方最美丽的学府”——原金陵女子大学校舍(宁海路,现南京师范大学内)
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校区,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学府”。那一座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矗立了大半个世纪的民国建筑,让它多了一层岁月的优雅。
这里原是金陵女子大学校舍,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开工建设,1923年建成6幢宫殿式的建筑,分别是会议楼(100号楼)、科学馆(200号楼)、文学馆(300号楼)及3幢学生宿舍(400号楼、500号楼、600号楼)。1924年,又建成1幢学生宿舍(700号楼)。1934年,建成图书馆和大礼堂。
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建设,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同样,这些建筑物的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相比于南京大学建筑群而言,这里较为有特色的便是建筑物之间用中国古典式外廊连接,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曾设置过16个四年制学科,包括中文、英语、历史、社会、音乐、体育、化学、生物、家政以及医学专科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人称“999朵玫瑰”。
当年,金女大的这些“玫瑰”们生活非常丰富,如每年5月1日要举行五朔节花柱舞舞会。这一节日来源于当时的欧洲,教会将它从欧洲带到了金陵女大。舞会上,女孩子们穿着具有各国风情的华丽衣服,在操场上围着花柱舞蹈,而且还要选出“五月皇后”。这也是建筑之外中西文化风情合璧的魅力吧。
百年后这里已然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而百年后的这些建筑依旧是在翠柏掩映下的古色古香,依旧是曲径通幽、绿荫掩道、碧草如茵的画卷。
南京体育学院
“远东最大的体育场”里不灭的体育强国梦——原中央体育场建筑群 (孝陵卫,现南京体育学院内)
现在南京体育学院内的“中央体育场”,曾经是国内第一大体育场,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体育场。它在建筑风格上同样采用了中国传统牌楼及细部装饰,而在建筑功能上吸收了西方体育场的先进经验,布局合理,场地开阔。整组建筑显得坚固壮观、协调统一,在当时国内建筑界具有重大影响。
1931年,在中央体育场奠基典礼上,蒋介石训话说:“欲恢复民族地位与精神,须先养成健全之体格,故体育一端,比较德育尤为重要。”
中央体育场从设计到竣工不到6个月,在建筑史上堪称奇迹。建成后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及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各场馆均精心设计,依自然地势构筑,风景秀丽、气势宏伟。中央体育场一次可接纳观众6万人,看台下有房舍75间,可供3600人住宿,主入口处还有办公室、新闻记者及裁判员用房等。
田径赛场是中央体育场的主要建筑,位于全场东南方。其主体是西式的,但位于它东西两侧的门楼上有8个云纹望柱头和7个小牌坊屋顶,像是秦人头上的云冠。平面呈椭圆状,南北走向,占地面积约77亩。周围是看台,跑道南北端设有篮球场和网球场,跑道内侧设有标准足球场以及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赛场,跑道两端设有网球、排球及篮球等田径赛场,各项运动决赛可以同时在场内举行。田径场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场地四周为看台,可容3.5万余名观众。
1933年10月10日,由当时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五次全国运动会在中央体育场隆重开幕。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短跑名将刘长春历经无数艰辛,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赶来参加,并以10秒7和22秒1的优异成绩创造了100米和200米两项短跑全国最好纪录,这样的成绩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中央体育场见证了中国体育史上这不同寻常的一页。
南京大学
“北大楼”,永恒的记忆——原金陵大学建筑群(汉口路,现南京大学内)
建于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学建筑群,是由当时的校董福开森策划,教务主任、美国传教士魏特琳着手实施的,现在是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
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和留美、游欧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分别设计建造。它以清代宫廷式建筑为外部特征,以塔楼(北大楼)为中心,作不完全对称布局。灰色筒瓦、青砖厚墙,除屋顶侧面为红色、细部有砖雕墙花外,全无雕梁画栋,平淡自然,朴素简约。虽然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但规整宽阔的草坪、突兀的塔楼与群体的整体建筑的不协调性,又体现出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建筑群没于森森树木、含珠花草之中,四季不同,景色各异,唯一不变的是老建筑们沉静而儒雅的风范。
整个建筑群现存有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大礼堂、小礼堂、老图书馆、宿舍楼(今教务处、社科处、大外部)等十余座建筑。这些建筑由北而南、顺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势的起落,既抱为一体,又错落有致,与周围环境相融相衬,有自然朴素、浑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楼作为标志性建筑,已成为南京大学的象征,学子们永恒的记忆。它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
屋顶为中国建筑常用的歇山顶,和其他建筑同样是灰色筒瓦、青砖厚墙,设小窗。主体建筑2层,塔楼5层,高耸突兀。塔楼为四面歇山顶,顶脊饰有小兽。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复杂的屋顶样式。门南向,阔踏道,两侧有抱鼓石。门厅绘有飞鹤图案,挂有水晶宫灯。这幢小楼造型独特,糅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虽不算高大,却能给人雄伟壮观的感觉。它的四周绿树掩映,门前如茵的草坪规整开阔,墙体爬满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绿风衣,使大楼沧桑古朴之中又充满生机和活力。
百年来,南大虽地处喧嚣闹市的心脏地带,却固守着一份宁静,为学子们营造出一方净土。看着目睹过烽烟战火、故园重建的北大楼,以一种高傲威严的姿势挺立着、守望着,心中总有种异常的宁静。
南京大学:学生都很少知晓赛珍珠故居
说到南京大学的建筑,就会想起金陵大学留下的建筑群:由齐兆昌建筑师设计建于1913的科技馆(东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马设计建于1919年的北大楼,底部由明代城墙砖砌筑建于1925年的“裴义理楼”(西大楼)……还有一处故居却被“藏在”校园的深处。南京大学北园西墙根处,有一座黄色的西式洋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之中,那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南京的旧居,“南京平仓巷3号”指的便是这个地方。
小洋楼坐西朝东,共有两层,特别设计的坡屋顶上还留有老虎窗。大门入口处有门廊,还保留有四根西方古典风格的圆柱支撑。正是在这所普通的洋房里,时任金陵大学外文老师的赛珍珠和丈夫布克带着他们的女儿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也就是在这所房子里,赛珍珠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等众多作品。《拉贝日记》也多次提到这个地方。
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小楼现在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被用作南京大学科技实业集团公司和南京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如今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和赛珍珠诞辰120周年,南京大学正在恢复赛珍珠旧居的原貌,并准备展示这位女作家的书籍和遗物。
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主楼前石狮子据说来自圆明园
话说南农的“老古董”,非古朴典雅的标志性建筑主楼莫属。这座仿民国时期的新民族形式风格的大作,是1954年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有“南杨北梁”之称的杨廷宝亲自操刀设计的。它出现在南农的校徽上,成为了南农的象征之一,并受到了南农师生的“国宝级”待遇。
主楼位于校园北侧,两面坐拥开阔的大草坪,一进北门就能一眼望见。主楼的整体构造是不对称的,但细节之处又体现着对称之美。大门并没有开在建筑的正中央,而处在黄金分割点上,在视觉上感觉更加舒服。主楼的两边也只有一边开了侧门,但仍能保持较好的通风效果。正门的两边各有一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张开大口仰天长啸作怒吼状。经过长年的雨水洗刷,整个石狮已经被打磨得十分光滑。这对石狮如同南农的禁卫军,动也不动地守护着校园,为这个书香之地增添了一份神圣。
据传说,它们是当初随圆明园的文物一同流落到南京的。仔细观察,会发现两只石狮的尾巴都断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年代留下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学校的兴衰与沉甸甸的历史。前后四盏古铜灯含有特别的味道,与整个主楼浑然一体,有着“天然去雕饰”的古色古香气息,为大家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主楼现在还作为教学楼正常使用,穿梭于其间的师生们带来了朝气与活力。作为南农报到首日的手续办理地点、毕业照青葱留念首选位置以及学校唯一一处可以通宵自习的场所,主楼给多少埋头苦读、奋斗考试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京林业大学
南林大:老图书馆樱花深处永不褪色的背景
阳春三月,落英缤纷。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一处樱花正绽放出最灿烂的年华。游人的镜头中尽是一片姹紫嫣红,人们的目光常常只聚焦在前景里的繁花,却常常忽视了背景里的一座老楼,那是南林大的老图书馆楼。几十年的风雨,唯有她安静地坐落在那儿,看眼前人来人往,花开花落。
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在校园的不断翻新改建的过程中,南林大将整个优美的老校区的教学楼一律“坡改平”,在原老教学楼的基础上加盖一层,变成四层平顶式楼房,有的干脆拆了重建,如和老图书馆相对的原校部行政楼。但是,唯有这幢老图书馆得以幸存,保持着飞檐高脊的外貌,行书写成的 “图书馆”三个大字置于老楼正中,整个建筑颇有古典风味。
虽然现在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是新馆,但是老馆的作用和在每个南林学子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替代的。沿着老楼里的楼梯盘旋而上,循着旧书页的气息,查阅年代悠久的馆藏资料,偶一抬头,井字窗外的樱花开得正盛,恍惚间似有“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中央大学时代那文艺复古的校园。
这座老楼俨然成为了南林大历史发展的符号和记忆,见证着南林大的发展和变迁,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和怀旧。我们也希望这样的“老古董”能够继续坚守阵地,如果有一天人们相机背景里的老楼消失了,这样的风景必定失色许多。
南工大天宝阁
南工大:“镇火”的天宝阁又叫“水塔”
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
在南工大,“工大之根”、水塔、天宝阁指的都是一个地方。天宝阁,在校园内人称“水塔”,传说是根据风水学的解释——南工大多木易生火,需以水克之,因此天宝阁便常被大家称作水塔。据南工大同学介绍,天宝阁是校园里历史较为久远的建筑,也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天宝阁一楼是学校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的起源和发展,还有江浦校区的缩版实型图及各学院的辉煌成就展等。水塔顶端雕刻的是南工大校徽。从塔前的广场向前望去即是同和、仁智大楼,远望视线一直能达到中央森林公园。
传说中,高耸入云的水塔是工大的象征,正所谓:一柱承天,势不可挡。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篇“如果在南工大遇见你”中有提到——如果在南工大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一次天宝阁,一起手把手攀向那高耸的塔顶,让高耸入云的水塔见证我们那不算惊天动地却也永远难忘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