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君子垌邓家围


贵港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俗称“君子垌”)有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其中邓家围屋占60%。恢弘典雅的邓家围既有广式建筑特征,又具西欧风格,中西合璧,突显围屋主人曾经的尊荣华贵,极具传奇色彩,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邓家祠:风格独特  气派非凡

人口逾千的邓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盛世。据邓氏族谱记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邓氏“龙凤朝阳”(文龙、文凤、文朝、文阳)四兄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从广东龙川县登云镇石福村迁来广西贵县怀北二里上垌村开基立业,随即在犁头岭东南面兴建邓氏祠堂。

祠堂为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石灰筑栋,但与众不同的是,上厅与两侧正间只有砖柱,没有隔墙,也没有厢房,是四面厅结构,祠堂显得格外宽敞明亮。据称这样可以容纳众多的族人祭祖聚会和接待宾客,又可在祠堂开设族塾,教育子孙。四厅中间是一口长方形天井,赭黄石底,古色古香,至今完整无损。左右厅三面均有青砖拱门与正间、水门、横屋相通,和祠堂祖屋成为一体。

墙上壁画古朴秀美,飘逸雅致。祠堂大门陈旧的门扇和两只平稳光滑的麻石门墩铭记着祠堂的沧桑岁月。堂前四根方柱引人注目,堂下五级台阶外是空地、池塘。从建筑结构看,已有220多年历史的邓家祠个性鲜明,气派非凡,具有浓厚的广式建筑的独特风格,是目前贵港市少有的保存尚好的古祠。

邓家祠大门两旁的堂联是“南阳世泽,东汉家声”, 邓氏堂号为“高密第”。世居河南南阳的邓姓在东汉时扬名天下,四十七世祖、“东汉开国第一人”邓禹被封为高密候,故而有此堂联和堂号。二千年来,邓氏的宗功祖德一直激励着后裔崇文重教,努力进取,耕读传家,技艺立业。

目前,君子垌邓氏宗亲会正动员族人集资,在“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前提下,对老祠堂进行修缮,拓宽内部空间和堂前空地,建立文化室,陈列邓氏族史资料,以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遗风,爱国爱家,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作为清代文化遗产的邓家祠将得到妥善保护。

段心围:古朴传奇 书声增辉

在邓氏四兄弟的族人中,邓文阳的子孙靠饲养母鸭起家,逐步富裕起来,广置田产,育子成才。咸丰四年(1854年),附贡生邓逢元(人称邓贡爷)从邓家祠搬出,在上垌村中段心腹地带建筑贵县第一座客家围屋——段心围。围屋坐南向北,二进五开间结构,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围屋前面空地外是月牙形池塘,用围墙隔开;后面是二层楼客厅;东西两侧各有二列横屋,与四角四楼组成方城。

这种方形围屋比福建、江西的园楼更显得靓丽而富于时代特色。围屋四周是用石灰和沙土石块夯实的围墙或重墙,正屋前面东西两侧各开一门。东门较窄,平时不开,外有壕沟护城;西门较宽,为家人出入门户。门设三层:弄子、门扉和拖弄,均装有暗锁。塘边围墙有四口炮眼,一字摆开,四面围墙楼角则布满枪眼。关上两口大门,整座围屋俨然就是一座坚固的城堡。

段心围是君子垌最具传奇色彩的客家围屋。据光绪版《贵县志》记载,咸丰八年(1858年),一批艇匪前来“攻劫本里村乡,附近村民均扶老携幼,运资重逃避入围。匪逼围,下窥。形势巩固,布置周密,遂解围去”。正当匪徒离村时,段心围向他们打了一炮。猛烈的炮火夹着铁砂、铁链射向匪群,吓得匪徒魂飞魄散,狼狈逃窜。邓逢元因助剿立功,加五品衔翎。此后,段心围吓退艇匪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1970年夏天,段心生产队的社员在围屋西门外草堆下掘出一门乌黑有光泽、重达1500公斤的土炮(客家人称之为大生狗”),消息传开,许多村民争相前来观看,惊叹不已。可惜,这门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炮后来被当作废铁卖给了木格供销社。

段心围还是贵县享有盛名的清兰小学的原校址。清朝末年,在“废旧学、兴新学”的潮流下,君子垌教育也与时俱进,继云龙小学和强南学校之后,邓氏族人在段心围西南角的空置房子开办清兰小学堂,聘请邓俊贤任校长。学校设初、高级班各二班,招收邓家和附近村民的子弟入学,收费一视同仁,教师工资则由邓家蒸尝(宗族公用资金)发给,甚得村民称赞。

清兰小学除国文算术外,还开设英语、物理、体育、图音课。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许多外地家长也慕名而来,把子弟送到清兰小学就读。琅琅书声,为段心围增辉生色。围屋开办学校,使广大村民都得实惠。后来由于学生不断增加,校舍不够,曾任过贵县县长的邓东屏与族人商量,决定用清兰公蒸尝在村东北的窑墩买地另建新校。

1927年,一所新型美丽的完全小学——私立清兰小学在窑墩建成招生,学校共有四座教学和宿舍楼,还有花园、操场。操场左边种有一棵榕树,榕树下面是一条小溪,溪上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环境幽静优美。学校设1至6年级,5、6年级学生住校学习。1932年和1934年,私立清兰小学相继改为区立清兰小学和县立清兰小学,后又改为贵县君子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也就是今天的云垌小学。可以说,君子垌教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人才辈出,段心围功不可没。

隆记城:中西合璧 引领潮流

君子垌最大的客家围屋是附生邓炳辰于光绪年初兴建的隆记城,包括围屋、晒场、池塘、花园、果园等,占地约27亩。隆记城位于上垌村石龙口,坐南向北,二进五开间,四角四楼。与段心围不同的是,下厅前与宅门之间有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灰沙禾堂——晒场,后面有可容数百人的二层大型客厅,客厅两侧还有玲珑小巧的角楼。围屋雕龙画栋,在灰沙批荡的墙壁上,精美的壁画随处可见。

隆记城客厅前面辟有花园,园中栽有邓炳辰大儿子邓东屏留学日本时带回的东洋红色桂花树和玉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每年金秋时节,桂花盛开,花香散飘全垌,吸引许多小学生前来观赏、采摘。前些年,一老板曾出高价要买这棵广西仅有的百年名贵桂花树,幸得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干部何观买和许多不约而来的村民及时阻拦,使古树得以保存下来。

20世纪30年代,邓东屏的弟弟邓紫鸿和邓华安分别在围屋东西两侧建新房。其中邓紫鸿在东边建筑的是骑楼围屋:二进五开间二层结构,前座五间一式骑楼,中间有天井与后座隔开,有回廊和走廊,墙上有吉祥图案,颇具西欧韵味。骑楼围屋与老围屋相映成趣,使隆记城显得更加恢弘典雅,也体现出围屋主人思想开放前卫。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同胞李仁灿先生携带家眷20多人避难君子垌,在骑楼围屋住了半年多。

邓炳辰家族是民国时期贵县最富有、最显赫的家族。据《贵港市志》记载,邓炳辰的儿子邓东屏兄弟共有土地3000亩,在香港拥有汉中大厦房产,邓东屏儿子邓启瑞先生1931年从岭南大学毕业后到香港开办银行,任永安银行总经理。曾任贵县县长的邓东屏属贵县名士,无人不晓。1939年,他向贵县县政府进言在木格圩开办中学。在得到县府批复后,即与曾在清兰小学任教后来出任木格街街长的邓振光和离任的清兰小学校长邓启松等选址集资筹建木格县立国民中学。公众认为,正是邓东屏的努力争取,才使得贵县南岸第一所中学在木格落户。

邓家围:族运昌隆 人才辈出

具有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传统的君子垌邓氏家族,亦农亦商,大力发展经济。1949年前,在君子垌、木格和贵县县城的邓家商铺有20多家,规模最大的是隆记城在木格开的裕诚商行,经营洋纱布匹、粮油仓储、养猪煮酒、典当运输等,还有火船来往于贵县至香港之间,专门运输生猪与洋纱布匹,另有店员奔走于贵县、北海与贵州、云南之间贩运海味、药材。在木格的福生堂、福禄寿、利民生、太平药房、仁贵堂,君子垌坡坪的普济堂、永安堂以及窑墩的德昌等邓氏家族的商店、药房,生意也红红火火。

在邓氏家族的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君子垌的邓家围屋也迅速增加。在上垌村除段心围和隆记城外,先后建筑的新围屋有邓庭英的济昌城、邓庭霖的茂华城、邓仕勤的奎昌城、邓庭章的三德城和邓茂卿的茂隆城;在大垌村则有邓逢祥与他的儿子建造的祥合城、元隆城;在云龙有邓庭潘和邓庭球建造的火砖城(香港同胞、港北区政协委员邓宝贤先生曾在此居住)和邓寿光的围屋城,总共11座,邓氏成为君子垌建筑客家围屋最多的家族。

君子垌邓家围不但富有,而且人才辈出。除上面所述的邓逢元、邓东屏和邓启瑞之外,民国时期还有从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1946年担任贵县卫生院(即贵县人民医院)院长、解放后调任宾阳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邓启俊先生;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开办中华橡胶厂的邓启新先生(后移居香港);从德国留学回国、先在中国科学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调到中国科技大学任工化教研室主任的邓启金先生等。

今天从君子垌邓家围出来的邓氏后人,遍布全国,如南宁、桂林、梧州、玉林、贵港、香港、广州、上海、兰州、沈阳、新疆等地。还有不少人定居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其中有居美博士邓国伦、邓德生,居美硕士邓国柱、邓国璋等。此外,高级工程师、教授、记者、牧师、中学高级教师、高级经济师等高级人才数以十计。

由于社会沧桑,人们保护意识薄弱和经费短缺,作为人文景观的君子垌邓家围有些已严重受损,破败不堪,人们对此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是无奈,又夹着几分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