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大连回归祖国的历程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根据雅尔塔协定,大连归还给中国,旅顺港(含大连湾)则由苏联占用。10年以后的1955年,苏联将旅顺归还给中国。旅顺后来和大连合并,成为大连的一个区。

旅顺口,是大连市的一个区,即旅顺口区。城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全区城乡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旅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面向黄海,背靠渤海,北接陆地,是辽沈地区的屏障;南距烟台78海氵里,是山东半岛的臂膀;东临朝鲜,距南浦港210海里;西距塘沽171海氵里,为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多次争夺之地。从1894年至1945年的半个世纪中,旅顺屡遭侵略,长期不得安宁。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于1894年11月22日攻占了旅顺椅子山堡垒。经过8个月的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于1895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辽东半岛永远割让给日本。从此,旅顺地区第一次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严重地阻碍了沙俄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占我国东北和朝鲜、独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为内容的“远东政策”的推行。沙俄为了扫除这个障碍,把辽东半岛从日本手中夺走,于1895年4月8日向各帝国主义列强提议,要对日本进行共同干涉。于是俄国、德国、法国三国于4月23日一起向日本提出干涉照会,并将三国驻扎在亚洲的舰队调集到黄海海面,沙俄陆军也作了军事行动的准备,迫使日本从大连、旅顺撤军,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日本当时苦于无力与俄、德、法抗争,忍痛于5月5日复照三国,同意三国“友谊忠告”,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必须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中日双方于1895年11月8日签订了《辽南条约》。11月16日,中国将3000万两白银交给日本,并开始办理移交事宜,日军陆续撤退。12月24日中午,在黄金山上升起了中国的龙旗,标志着旅顺正式回归中国。日军于12月27日撤退完毕,结束了其在旅顺占领1年1个月零5天的历史。

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沙俄加紧了对我东北的侵略,进而把旅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1897年12月18日,沙俄乘德国强占我国胶州湾的时候,借口要监视德国行动,把舰队开进了旅顺港。为使其占领“合法化”,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强行租借旅顺、大连25年。3月28日早晨8时,俄军1000多人在黄金山上举行了占领旅顺仪式。从此,旅顺沦为沙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本对通过甲午战争刚刚弄到手的旅顺这块肥肉,竟被沙俄未放一枪、未失一卒就抢了去,极不甘心,日军从旅顺撤退时便在旅顺的墙壁上写了“吾等十年后再回旅顺口”的口号。于是日本以沙俄为敌,制订了一个10年扩军备战计划(1896~1905),定下了对俄作战的决心。10年扩军计划提前完成,于1904年2月8日突袭了俄军舰队,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次战争,俄军被日军打败,日俄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条约规定,俄国在旅大的“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日军是于1905年1月1日攻克旅顺的,时隔10年零4天。日军再度占领旅顺,使沙俄在旅顺统治7年零12天的历史宣告结束,旅顺的主权又转给了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规定,于1945年8月9日在50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向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在中国人民及其武装力量的支援配合下,于14日突破日军防御。18日3时30分,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宣布停止抵抗,接受投降。8月22日,苏军于旅顺、大连分别机降250名空降兵,接收了日军陆上防务。8月25日,又空运太平洋舰队部分水兵至旅顺,接收了日军在旅顺的所有舰船。至此,结束了日本在旅顺长达40年8个月零22天的血腥统治。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按照《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谊同盟条约》的有关规定,苏军留驻《旅大租地条约》的地区内。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苏关于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该协定规定,“苏联军队不迟于1952年末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并将该地区设备移交中国,由中国偿付苏联自1945年起对上述设备的恢复与建设之费用”。后因朝鲜战争爆发,苏军未能如期从旅顺撤退。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发表了《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公报说,双方议定在1955年5月31日前,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给中国。接收旅顺苏军防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批部队,于1955年2月中旬到达旅顺。经过近2个月的交接工作,于4月15日,中苏驻旅顺的海军部队代表在苏军的“军官之家”举行交接签字仪式,并于16日零时起,驻旅顺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正式担负起保卫该地区防务的重任。驻旅顺的最后一批苏军,于5月26日下午16时全部乘火车起程回国。苏军原定在旅顺驻扎30年的期限,结果驻了9年9个月零4天。此事再次显示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日俄战争后,日本当局对旅顺战场极为重视,曾把它用做向其国内广大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和培养武士道精神的重要场所。于1913年成立了“满洲战迹保存会”,专门从事对旧战场的维护和建设;在主要战场的遗址上大修纪念碑,同时修建了由市区通往白玉山、东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尔灵山等10余公里的环形“战迹线”和“旅游道路”,供日本国内游人前往观光游览。目的是向来旅游的日本人炫耀日军的“显赫”战功,进行军国主义宣传。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战争遗迹——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证,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被拆除。如白玉神社纳骨祠、战利品陈列馆、水师营会见所等,是被苏军拆除的。位于旅顺港口西侧礁石上的“闭塞队纪念碑”和203高地附近的“乃木保典战死之所”碑,则是在后来受到损坏的。近几年来,随着游览旧战场人数的逐年增多,旅顺口区人民政府重视了对战争遗迹的保护和交通道路的建设,为人们的游览活动提供了方便。

真正使旅顺口扬名海内外的就是那个天然良港。这港口,晋朝称马石津,隋唐称都里镇,辽以后称狮子口,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马云、叶旺收复辽东,从山东登州府渡海于此平安登陆,为纪念其旅途顺利,遂更名为旅顺口,沿用至今。清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建北洋水师,耗银百余万两,费时十载,修筑了旅顺军港。这是个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黄金山、老虎尾两个半岛对峙而立,中间为一狭长出海口,白玉山横亘其北,形成一种怀抱的形势,舰船出港便入辽阔的黄海,如猛虎出山,任凭驰骋;入港则风平浪静,似鸟儿归林,安全无恙。因之,旅顺口同山东半岛遥相呼应,成为渤海之锁钥,京津之门户。当站在高高的白玉山上或狮子口海滨公园观望这美丽的军港时,心中顿时会为我们祖国有这样好的军港而升起一种庄严一种自豪。旅顺口,是中华民族之荣耀之骄傲。

然而,正是这个天然良港,正是这个水陆要塞,成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而,给旅顺口人民带来了悲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屈辱。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旅顺口这个全区城乡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仅为31.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对日作战等三次战争,使这个美丽的地方几经战争蹂躏,多次在侵略者手中易换,长期不得安宁。

如今,在旅顺口还存留着规模宏大的全国少见的近代战场。离开军港,登上白玉山,会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在日俄战争中争夺我国领土而战死的二万多日军而修建的白玉塔;来到东鸡冠山北堡垒,会看到日俄为争夺我国领土而疯狂嘶咬在堡垒洞壁上留下的百孔千疮;来到日俄监狱旧址,又会看到这所俄国人所建,俄日相继使用的具有25间牢房和15座工场的罪恶场所,半个世纪中,囚禁和残害了数万名我国同胞;在日寇屠杀旅顺人民的罪证——万忠墓前,人们看到,1894年7月,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攻占旅顺后,对旅顺无辜平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日寇连杀三天三夜,两万多男女老少惨遭毒手,旅顺小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其状惨不忍睹,此次屠杀后,旅顺全城只有36人余生。万忠墓就是后来为祭奠受害群众而建立的……在旅顺,这样的遗迹有数十处,每一处都有一篇悲惨的故事,但是,当从沉痛中解脱出来后,又会感到一种无限的欣慰,因为今天,旅顺毕竟已经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旅顺已经成了祖国大花园中一朵美丽的鲜花。同时,面对这血与火凝固而成的历史画面,人们在参观旅游的愉悦中,又增添了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的信心和力量。

旅顺口古战场遗迹

旅顺口是个举世瞩目的战略要地。如今,在旅顺还存留着规模宏大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近代旧战场。

旅顺的战场建设,经历了清军和俄军两个时期。清军用16年时间建设起来的大规模防御设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日军仅以伤亡数十人的微小代价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旅顺。日俄战争中,俄军在旅顺虽然也战败了,但是俄军凭借预设战场坚守了近半年,毙伤日军达6万余人,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日本把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归功于攻克了旅顺、消灭了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因此,战后日本当局不仅把旅顺作为进一步侵华的军事基地和掠夺我国经济的港口,而且还把它作为培养大批侵华后备军的场所。当时,曾投资75万日元在旧战场上立碑建塔,书写传文,大肆炫耀日军的“战功”,并以旅游为名,组织日本广大青少年到旧战场观光,实际上是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清军在旅顺修建的炮台、堡垒等,已被俄军进行战场建设时所埋没;现今在29公里长的弓形防线上残存的堡垒、炮台,都是俄军所建,是日俄战争后遗留下来的。俄军为修建这些防御设施曾抓来中国劳工6万余人昼夜施工。

如今旅顺近代旧战场上残存的堡垒、炮台和战后为追记战争而修建的碑、塔等已成为旅游参观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黄金山炮台

近代旅顺口的战场建设,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0至1885年期间,清朝政府在旅顺口沿岸修筑了10座炮台。

在旅顺口首先修筑的炮台,是黄金山炮台。黄金山海拔119米,位于港口东侧,襟山带海,形势险要,在此修筑炮台,对于护卫旅顺港的安全至关重要。该炮台于1880年11月开工修筑,1883年3月21日将2门240毫米、5门120毫米火炮和8门12磅护墙炮搬运上山,6月,火炮安装完毕。该炮台工程历时2年零5个月。

按照清军当时的编制,黄金山炮台为哨。首任哨官为曾经留学德国的袁雨春,并聘请德国炮兵军官瑞乃尔为教习。

黄金山炮台基本建成后,由于山顶地幅狭小,对实战不利,曾于1884、1885、1886年连年施工,增建一些配套设施。该炮台工程先后用银18万余两,是旅顺口诸炮台中最大的一座。

主持修筑黄金山炮台工程的是汉纳根,他是一个德国炮兵少校。汉纳根是由天津海关税务司一个叫德催琳的英国人推荐于1879年来华的。初为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军事顾问,1880年11月派到旅顺主持修筑炮台工程,深得李鸿章的信赖重用。

汉纳根名为军事顾问,实为军火推销员。旅顺的海岸炮台,多为汉纳根按德式监修,因此,所筑炮台安装的都是德国克虏伯军工厂制造的火炮。

中日甲午战争日军攻占旅顺椅子山堡垒时,黄金山炮台的火炮,曾将炮口调转西北方,炮击占领椅子山的日军。

沙俄占据旅顺后,于1899年开始扩建黄金山炮台,至日俄战争爆发时,扩建工程基本完工,现在库内还可以看到当年搬运炮弹时用的滑车装置的遗迹。此外,还有7间与炮台联在一起的官兵宿舍。整座炮台由水泥、砂子和鹅卵石灌注而成,其水泥厚度在1.5米以上。

东鸡冠山北堡垒

东鸡冠山北堡垒,是俄军典型的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它是俄军东部防线的防御基础之一,也是日军首次攻克的俄军混凝土结构的防御工事。

在俄军20公里长的陆地防线上,修建这种类型的永久性堡垒有5座。“东鸡冠山北堡垒”这个名称,是日本人所定。因其位于东鸡冠山的北面而得名。该堡垒周长496米,面积9900平方米,它是由沙俄维利奇科上校工程师1899年设计的,于1900年1月在原清朝军队一个土木工事的基础上开始施工扩建。到日俄战争爆发后,大部工程才基本完成。堡垒成五角形,攻防兼备,以防为主,生活设施较完善。

日军为攻克此堡,采用了地面强攻、重炮轰击和坑道爆破等战术手段。这三种战术手段虽缺一不可,但决定性的一着,是坑道爆破。此举为日军攻克类似永久性防御工事,找到了战法,提供了经验,从而加速了攻取旅顺要塞的进程。不久,二龙山、松树山等堡垒相继陷落。至此,俄军要塞防御的基础被摧毁,使旅顺争夺战的战局急转直下,俄军已无力抵抗,被迫投降。

目前,东鸡冠山北堡垒是我国保存较好的近代古战场之一。在东鸡冠山北堡垒附近,建有一座展览馆,内有日俄战争实物,图片展览,有古战场沙盘,还有录相片放映,供参观的人们了解这段近代中国历史。

白玉山塔

登上白玉山,可以鸟瞰旅顺市街全景。港区和市街为群山环抱。西有老铁山,靠海边的是西鸡冠山,南有黄金山,东有白银山,北是白玉山。旅顺周围的山都是“宝山”:金山、银山、铁山、玉山,但实际上并无矿藏。白玉山正南方的海港,就是闻名中外的旅顺港。港内有一弯曲狭长的陆地,叫老虎尾。市区以龙河为界,河西为新市区,河东为老市区。

白玉山是大连市的十景之一。白玉山塔原名“表忠塔”,1945年旅顺解放后改为白玉塔,1985年又改为白玉山塔。在修建该塔之前,日本人于1905年11月至1907年3月,在白玉山的主峰上(现立铁塔处)修建了一座“白玉神社纳骨祠”,把日军在旅顺争夺战中战死的22723人的骨灰存放在纳骨祠的地下室内(该祠解放后被拆除)。

日军“为慰战死者英灵,千秋传载其烈迹”,根据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和陆军第3军军长乃木希典陆军大将的提议,在纳骨祠对面的山顶上修建了这座“表忠塔”。该塔于1907年6月开工修建,1909年11月竣工,历时2年零5个月。当时共耗费25万日元。整座塔的结构,由底座、基柱和塔身三部分组成,形似一支白色的蜡烛。近看,形似一个放大的280毫米榴弹炮的弹头。塔高66.8米,内有273个螺旋形台阶通往塔顶。

“表忠塔”于1909年11月28日竣工,日本人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参加者有:伏见宫贞爱亲王、北白川辉亲王、东乡、乃木等,共1300多人,典礼活动连续进行了28天。同时,在纳骨祠前举行了招魂祭奠活动。

它是一篇难得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自白书。日本当局为了修建“表忠塔”,曾抓来中国劳工2万余人,从事该塔的修建工程。在建塔过程中,先后有许多中国人被折磨身亡。这座塔,渗透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泪。

历史是无情的。这座日本当年修建的用于千秋传颂的表功之塔,如今,成了中国人民对日寇侵占旅顺罪恶行径千载不忘的历史见证。

日俄监狱旧址

旅顺监狱是1898年俄军占领时期所建。日俄战争期间为俄军一个骑兵营和战地医院所在地。日本于1907年开始使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牢房由原来的85间增加到253间。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又在监狱院内增设了15座工场,强迫“犯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各种军需品,以补充战场上军需品的不足。监狱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

日本在使用该监狱的38年内,曾几易其名:初名“关东都监督府监狱本署”,1920年称“关东厅监狱”,1934年称“关东刑务所”,1939年改称“旅顺刑务所”,直至1945年解放。这所监狱主要是关押中国、朝鲜的革命者和反对日本侵略的群众。朝鲜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安重根,于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连发了3枪,击毙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捕后就关押在这所监狱里,1910年3月26日10时在此英勇就义,年仅32岁。旅顺监狱关押“犯人”的数量,常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关押数百人至千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押人数最多时达2000人。

监狱除牢房、工场外,还设有检身室、医务系、调室、暗牢、绞刑场等残酷折磨和杀害革命者的场所。检身室:就是对每天上下工的“犯人”赤身搜查的地方。医务系名义上是给“犯人”看病,实际上是用“犯人”作各种药物试验,致使许多人因此丧生。调室就是刑讯室,其内设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暗牢是专供关押“重犯”的,共四间,每间长1.7米,宽1.45米,高2.38米,除门上有一直径9厘米的小观察孔外,四周全是水泥墙,暗无天日。一旦关进暗牢,少则5—6天,多达一个月。由于长时间不见阳光,出来后受阳光刺激,常致眼睛失明。绞刑场于1934年设立,可同时绞死3个人,然后将死者装入木桶,扔到墓地。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来到旅顺,接收了日军防务,使旅顺人民得到解放。但是,苏军没有及时派人到监狱来处理日本罪犯和释放被关押的2000多名革命者。直到8月24日,苏军才派3名军官来到监狱。这时日本人已把在押的人全部杀害了,并烧毁了监狱的全部档案材料,致使我们对监狱的详细情况至今无从了解。

万忠墓

万忠墓是甲午战争时,日本军队野蛮屠杀我旅顺人民的罪恶历史的见证。

1894年7月,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经过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日海军夺取制海权后,日陆军分两路侵入辽东半岛。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旅顺无辜平民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他们不问男女老少,见人就杀,连续屠杀了3天3夜,被杀者达2万余人。当时,旅顺尸横满街,血流成河,其状之惨,目不忍睹。全城生存者仅有36人。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12月24日,旅顺又归清政府统辖。旅顺民众在对主权回归祖国而高兴的同时,对朝廷在旅顺的军政头目临阵脱逃,致使2万多无辜惨遭日寇杀害极为不满。为安抚民心,1896年11月,清廷官员顾元勋主持在墓地树立碑石,并亲笔题写了“万忠墓”三字。在石碑的阴面铭刻了此次大屠杀的经过:“光绪甲午十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兵商民男妇被难者一万八百余名口,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碑文中记载的惨遭杀害的人数,显然是被缩小了。1905年日军战胜沙俄帝国,再次占领旅顺后,为掩盖其罪行,一再想平毁“万忠墓”,因旅顺人民的坚决抵制,未敢轻举妄动。

万忠墓享殿门额的横匾上写有“永矢不忘”四个大字。殿的后面排列着三个石碑;迎面左边的一块是1896年顾元勋所立。右边的一块是1922年4月旅顺华商公议会重新整修“万忠墓”时所立。中间一块,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12月旅顺各界人民重修“万忠墓”委员会树立的。此碑的阴面记述了日寇大屠杀的史实和这次重修”万忠墓”的意义及经过,并在荒芜的墓地中新建享殿瓦房三间。现在人们看到的“万忠墓”就是1948年重修以后的模样。

每年的清明节,旅顺的党政军民,特别是中小学生,都要到这里来进行祭奠活动。不少海外侨胞来旅顺观光时,也到“万忠墓”敬献花圈,书写挽联,以寄托人们的哀思,告慰死难的同胞。

中苏友谊塔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访问苏联期间,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为纪念该约签订五周年,国务院决定在旅顺兴建中苏友谊塔。该塔于1955年2月23日下午3时,在苏军建军33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参加奠基典礼的有彭德怀、宋庆龄、贺龙、郭沫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郭沫若在大会上致奠基词,彭德怀、宋庆龄执锹铲土,为其奠基。经过8个月的施工准备,于10月15日正式动工,1956年10月11日竣工。1957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7周年时,举行了落成典礼。参加落成典礼的有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德全、国防部副部长李达上将等。李德全在4000多人的大会上讲了话。

整座塔有240种浮雕。它由三层塔基和塔身构成,下两层塔基四面皆有台阶,并由栏杆围绕。塔基由花岗石筑砌,塔身和栏杆全系产于山东掖县的白雪花石雕刻而成。第一层塔基栏杆的柱头上,雕刻着盛开的牡丹。

第二层塔基栏杆的柱头上,雕刻着翱翔的和平鸽和朵朵白云。塔基第三层有四个巨大浮雕:正面是中国的天安门和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左面是中苏友谊农场田间康拜因收割的景象,右面是鞍钢高炉生产情况,背面是旅顺的解放桥和“胜利纪念塔”。浮雕上面,围绕着12角形的塔身,雕有20个神态各异的中苏人民的群像。塔的最顶端用白雪花石雕刻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上有钢制的由中苏两国国旗和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组成的中苏友谊徽。

中苏友谊塔,是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团结战斗,共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赢得人民战争胜利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标志。

现在它已经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一个重要景点。参观的人们来到中苏友谊塔前,常常凝神深思,忆起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并肩战斗的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