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西地区要数“高州骑楼”最为特色。它集广州粤派风格又带地方特色。高州骑楼或多或少受到广州骑楼风格影响,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
高州骑楼已有多年历史,多为清末民初所建,约1923年最为兴盛,多建于城区的中山路、南华路、南关街等繁华地带,既是经营场所,又是行人和商人避雨防晒之处。故别名为“风雨走廊”。
高州城所有骑楼都是楼上住宅,楼下经商,多为二至四层,设有赏景阳台,底层以柱廊为托,中西结合,风格各异。有些骑楼大门装有木拖栊或铁栅门。屋内地砖用表花砖或红毛泥(水泥)打地板。花窗、墙壁均采用中国传统彩花玻璃加木窗,还有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骑楼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风貌。
高州最早、最大的骑楼是信宜镇隆镇大路街的马来西亚侨领李孝式先生的高州城中山路中段“绵纶泰”商行。专营矿业和纺织品。据说,他的“绵纶泰”生意不但遍及我国上海、苏州等各大城市,而且在世界上都很有影响。这幢“绵纶泰”是李孝式亲自设计,还写明了其长期居住所,并带有南洋的建设风格设计。当时“绵纶泰”一开张,成千上万群众前来一睹这骑楼风采。后逐渐被中山路等路段仿照其建筑,形成一条美丽“骑楼”风景线。
骑楼文化的代表——高州古城南华路
骑楼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商业性与居住性两种功能融于一体的典型建筑,在南中国比较普遍。高州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流域,历史悠久,是粤西重要城市,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尚为一府之治,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经济较为活跃,因而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骑楼商业街,南华路是其中较好的代表之一。
南华路地处高州老城区西南隅,南北走向,北起中山路西端,南至南关街中段的勒古巷口,分为两段,全长650米。街道宽12.8米,两侧廊宽各2.4米,两旁的骑楼进深多在20——30米左右。尽管由于现代生产、商贸活动而致街道略显杂乱,但依然能够从残留的柱式、窗扇、檐口、线脚、壁拱和纹饰当中看到当年的骑楼风貌。正是因这完好的骑楼风貌,高州南华路于2012年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南华路骑楼街的形成主要因高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高州城即过去的茂名县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大业年间。唐至宋元时期高州一直是州、郡、路、县治所。明清时期广东设十个府三个直隶州,高州为下四府“高、廉、雷、琼”之首,领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化州六县,具有行政核心地位。因此高州成为粤西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到清代形成所谓“九街十二巷”的格局。骑楼的出现是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清末年间信宜镇隆大路街的马来西亚侨领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大街中段开设“绵纶泰”商行,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这就是高州最早的骑楼,此后其他街道商铺纷纷仿效。
南华路之名起源于民国,在此之前称金华街、故衣街。南华路的南段实际是过去城门外的南关,是南下雷州、琼州以及西去廉州、钦州的唯一通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贸繁集之地。根据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民国十九年“将城厢内外街道开辟为马路以联络交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黄秉勋原拟由故衣街直通后街开辟为中华路”,后因故“乃仅完成故衣街一段由南门口起至十字街止,遂定名为南华路”,抗日战争时期拆除了城墙,并在南门口延接上此前兴建的南关路上街,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鳞次节比的南华路骑楼街。
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在于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高州骑楼亦然。
考察南华路的骑楼,单座的多为二至三层,个别达到四层,骑楼底的高度一般是4米。主要特点是面宽较窄,一般是一间,只有个别家族式大建筑由于占地多才可能做到三间。而进深很大,最少都有十五、六米,一般都在三十米左右。进门后是一个敞厅,二楼以上中间留空,屋顶上开漏窗,使厅堂显得宽敞明亮。厅后为第一进房,后面有小天井和楼梯间,再往后为第二进、第三进房间,厨房卫生间等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多数由于临街的底层用来做商铺,所以就在旁边开个窄小的通道,直达后面。过去民间有“猪笼屋”的讲法,就是指这种进深特别大的骑楼民居。
建筑上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砖木结构,但也有部分使用了西方传入的钢筋混凝土。最突出的装饰还是在楼身和楼顶的立面上。骑楼建筑风格是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混合,在传统岭南建筑的基础上加上流行的仿欧装饰符号,主要体现在窗拱券、女儿墙、阳台等。骑楼建筑临街两边墙面的都饰有或弧圆或尖顶的拱券,一是底层券柱形成的柱廊,二是在二层腰檐位置设外凸的装饰性倚柱,这类柱子不承重,多为方形,柱头为外凸折线形,线条流畅、工艺精美。女儿墙(又称挡水墙)的装饰,更是骑楼临街墙面造型的精华部分。或用宝瓶栏杆造型,或用巴洛克式的曲线山花,或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浅浮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街道两旁的连绵骑楼,遮风挡雨,开阔实用,在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等方面,独具岭南艺术特色,令人目不暇接和由衷赞叹。
此外骑楼的形态为上楼下廊,具有独特的功能,首先是居住,骑楼起到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其次是商贸活动,连续的走廊也为客人提供了自在闲适的购物环境。再有这种骑楼也在日常生活中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的地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老高州就清楚的记得一到晚上,居民们在骑楼下品茶聊天,其乐融融的景象。小孩上学放学穿行在这骑楼底下,那份安全与舒适与现代街道可谓天壤之别。
骑楼还是城市传统商业文化的见证。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爆发这个时期,高州城商业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路行署的设立,更带动了高州城的繁荣,可谓达到空前的鼎盛,南华路也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区。现在的南华路依然保留了这么一种商业居住的模式,经营内容与繁荣景象依然可考。北段主要以经营批发为主,形成了商业批发一条街,批发的商品应有尽有。南段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有经营各种日用品的“士多”,有为居民服务的理发店、提供简单装修服务的装饰材料铺等。还有作为特色经营的纸扎品等传统祭祀的用品店一批。众多老字号店铺商号名称依稀可见,顽强地向世人昭示着昔年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