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当然新沂也不会例外。
新沂民俗 过春节
在马陵山一带,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时间,大约在一个半月左右。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春节就可以说正式开始了。过罢“小年”,接着就抓紧备办年货过“大年”。从大年三十合家吃团圆饭,守夜,包饺子,初一早上煮饺子,先敬天地,再敬祖宗。敬天地时,大人还教孩子唱《小扁什》的儿歌:“小扁什,弯又弯,弯在锅里煮三圈。金勺盛,银碗端,端到外,敬老天。老天一见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扁什就是饺子。吃了饺子就拜年,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从初二到正月十五,家家串亲戚访友请客,观花灯,放焰火,看乡会,一直闹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龙须面,这春节才渐渐接近尾声,因为勤劳的农民要开始收拾农具,剥花生种,做春耕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了。
过春节的习俗,神州各处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地处钟吾古国的新沂大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着自己的诸多特色。
新沂民俗 祭灶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有一个节目是祭灶神。一年到头,灶神天天挨烟熏火烤,油浸汤渍,吃了无尽苦头。百姓千家的主妇,每到此时,自然要想到这位管吃管喝的灶老爷,对灶老爷灶老娘祭祷一番。有势有钱的官宦财主人家祭灶,热闹隆重得多;而大多数贫苦农家,不仅祭灶的程序比较简单,甚至有时连香烛纸马和供品都一概免了,有的人家简单到磕了头之后念几句歌谣作罢。《新沂民间文学集成》中就收集了这样一首《穷人祭灶歌》:
灶老爷,灶老娘,今晚祭灶没有糖。
小孩他爹不在家,咱磕个响头免了罢!
从歌谣中可知,这家人的家主或外出挣钱,或出门躲债,祭灶歌流露的都是人生的酸辛与悲戚。下面这首流传得更为广泛的《祭灶歌》则表达了人们对灶神的祈敬与期盼:
年年都有二十四,月月都有二十三,俺送灶老爷去上天。散言碎语少说,五谷杂粮多带。回来时,马尾巴上捎两个小孩来!
新沂民俗 扫屋
春节期间的另一个节目是扫屋。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农人,除夕到来之前,备办年货再忙再累,也要抽空进行一次大扫除。庭院扫罢之后,就是收拾清扫房屋了。一般的顺序是,先扫过道房、厨房、厢房,主屋是最后才扫,而且是在一家人吃罢年夜饭之后,孩子们疲累困极都去睡了,老人也躺下休息了,当家的男子汉陪老人守夜啦呱儿了,这才由家庭主妇开始打扫。打扫完毕,便将扁担或木杠横放在主屋厢房和大门前。过了这夜便是大年初一,前来拜年的大人孩子们,从扁担或木杠上跨进跨出,但绝不允许把扁担木杠捡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所有的家人和拜年者都在这新年头一天学慵懒了,不愿以举手之劳将拦路绊脚的扁担和木杠捡起靠在一边么?
原来,这横放的扁担和木杠是用来拦挡“元宝”的!文革期间批“四旧”,批什么封资修思想行为,认为这古老的民俗是封建迷信活动。其实,这是勤劳纯朴而又善良的农民一种良好愿望的表现。农民过年,一般买不起印有招财进宝字样和吉祥图案的高档年画,他们大多是在祭灶时花一两文钱买(大人说是“请”)一张印有二十四节气时令的灶神像,除夕再贴上几幅春联和门吊子,这种用扁担和木杠拦财挡宝希望财宝不外流损失的简单做法,乃是一种古老纯朴的民俗。这横在门前的扁担或木杠,有时要放到初三以后,有的人家索性放到初五。初一到初五期间,房间内果皮果壳也罢,碎纸零布也罢,不许随意扫出扔弃。直到初六,才开始打扫房间。农人便以为那几天几道门前的扁担木杠已经把财宝拦在家里,以后笃定要发大财的了!
新沂民俗 拾金子
新沂一带的农民,自古就有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拾金子”的风俗习惯。勤劳节俭的庄户人,不仅白天下地上街背个粪篓粪箕子捡粪,还天天早起在村庄周围、扒河工地旁的沟坎里捡野粪,就连大年初一早上也不会忘记,而且把大年初一捡粪叫做“拾金子”。
以前,马陵山周围几十里方圆内。都是一些很小的自然村庄。庄上除少数地主富农之外,绝大多数是土地极少的贫苦农民,和长期靠租种地主富农土地的佃农,所以,新沂一带,光佃户庄佃户村的便有好多个。农民种田,不像现在有化肥复合肥复混肥,以及从城市粪场购买垃圾肥与人粪尿。农民种田养地,靠是是牲口厩肥圈肥、汪塘淤土、人粪尿,还有一个获得肥料的途径便是捡野粪肥。这野粪肥就是人与牲畜的粪便。
过去的农村,生活水平低下,人则糠菜半年粮,牲畜吃草,料也很少,所以,野粪的质量都不好。只有到逢年过节了,人才多吃点精米细面鸡鸭鱼肉,牲口也才多添些料,所以,这时候捡到的野粪肥,质量就好一些。加之农民认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难怪他们把大年初一前后捡粪肥称为“拾金子”了。
新沂民俗 点狼烟
春节期间,大年三十早上,新沂南部的农民,大多会在家门前燃起一堆火,把一些垃圾碎草料树叶往火堆里扔,于是在无风的情况下,火堆上空便腾起一个个大烟柱,人们习惯地称为“点狼烟”。拿今天的眼光看,把一些垃圾弄在家门前燃烧,会污染空气,影响环保,不值得提倡。其实很多人不晓得,点燃“狼烟”的习俗,乃是一个有着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民俗活动!
两宋时期,人们把经常侵扰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鞑子”。蒙古人灭了南宋建立大元统一全国,在一些地方曾强硬地规定十家人只许使用一把菜刀,这刀便被老百姓称为“十刀”。外族入侵者的统治,激起老百性的仇恨。就是这十家才有的一把菜刀,有的也被勇敢地举起砍向统治者的头颅!可是大多数积贫积弱的国民,在强者面前,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表面上顺从,心里头却蕴蓄着复仇的怒火。怎么办呢?于是有人想起古代在山头建烽火台点燃“狼烟”传递信息的做法。为了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他们就采取大年三十点燃火堆制造烟雾,也称之为“狼烟”,幻想着大家看见“狼烟”,挥起菜刀,一齐砍杀向统治者!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了一种习俗,一种习惯。每逢除夕,早晨便点起“狼烟”来。尽管越是到后来越是没有多少人了解这点的目的与意义,但是在马陵山一带,每逢大年三十“狼烟”早上,人们还是照点不误,这就是新沂人点“狼烟”这一风俗习惯的由来。
新沂民俗 擀糖
在马陵山一带民间传说,“年”是一种猛兽。春节来临,这种叫“年”的猛兽就频频光临农家房舍,伤人吃东西,大小孩子都害怕。于是,人们采取各种方法,试图把“年”吓跑。一种是放鞭炮,一种是敲打锣鼓家伙。这样一来,有的胆小的“年”还真被吓跑了,可那些贫馋又胆大的,就是吓不跑。于是,人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就是把山芋煮熟加上大麦芽捣碎,加水拌和,之后挤出甜汗,熬制糖稀,拿花生、黄豆、芝麻、面粉擀出各种各样又甜又粘牙的糖块放在家里,“年”来了光顾吃这又甜又黏的糖块,就不会去吃那吓得哇哇叫唤的小娃娃了。
其实,“年”字按古人造字法,应该是一个会意字,篆书写成“千”字下面放一个“禾”字,意思是好多种长穗的庄稼都结穗了,成熟了,丰收了,这就是好年景,就是年到了,就该过年了。在新沂一带,过年就是过春节。春节备办年货,除了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油盐酱醋,米面柴禾,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擀糖。
擀糖说是留给那叫做“年”的猛兽吃的,其实是为了哄孩子。旧时代的农民,买不起高档糕点,事实上农村也没有什么高档的糕点。逢年过节,孩子看别人家有果子吃,一准嘴馋;穷人家堵孩子馋嘴的办法,就是用自家现成的农副产品,自己造一些馃子,这便是“擀糖”。
擀花生糖,先将去壳的花生仁炒熟凉透,搓去粉红果皮,再放锅里加热,然后将那山芋糖放进去熔化掺拌,拌匀之后倒在铺了粗面的案板桌面,拍打擀揉整型成小砖块一样的糖块,然后趁热切成一块块的花生糖,冷凉后就可包装起来待客或哄孩子了。
擀芝麻、黄豆糖除了不须去皮,其它工序与擀花生糖基本一致,就是往往将芝麻糖擀成薄片,像擀面条的厚面皮似的,然后用刀划成菱形的糖片即可。没有花生芝麻黄豆的人家,有时拿玉米面和粗麦面擀,这两样糖的香脆程度比花生芝麻就差多了,孩子们当然不是十分喜欢吃的了。
新沂婚丧喜庆习俗
新沂一带民风淳朴,婚丧喜庆既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又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恋爱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婚嫁的程序与礼仪,又是特别为人们所看重,所以就有不同的规矩与讲究。男女和合,便需生儿育女。不管穷家富家,有了儿女都是喜庆之事,亲友都要祝贺一番。
说到喜庆,涉及的生活方面更为广泛,除了男婚女嫁生儿育女之外,选宅乔迁,庆祝寿诞,读书人进学中举放官乔迁,都是可喜可贺之事;就连年岁大的老人过世了,若是三四世同堂,这丧事也变成喜事了。所以就有人把这许多事合在一起称为婚丧喜庆或曰红白喜庆,根据各家各人能力财力予以操办,让亲戚邻里、朋友同学、同僚、同志全都知道。
男婚女嫁
旧时代人的思想不开放,男女授受不亲,接触的机会少,青年男女相互定亲,甚至丧偶者再婚,大多都是通过媒人从中撮合的。古代的小说戏曲中的媒婆形象是很有意思的,新沂一代人把媒婆称为月老,又叫红娘,又叫大媒,带点调侃意味的称撮合的。屈原《离骚》里把媒人称为“蹇修”,这词太古奥了,所以老百姓不知道。过去谈婚论嫁,讲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一旦经媒人巧言撮合,对方家长或长辈同意,就要选定吉日,男方向女方传启,传启时请人写的庚帖又叫龙凤帖,传帖时要送上礼品,有钱的大户人家备的礼品重,一般的平民百姓就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或买衣服果品,或送点钱财,这叫见面礼。女方家这方则要务办宴席。无论贫富,都比较隆重,因为这叫新女婿头一次上门。传过龙凤帖,这两家的婚事就算定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男家就请媒人来,到女方家“要人”,即告诉对方,男家准备搬娶女孩去成亲了。女方一般要推却一两次,待媒人第二次或第三次上门传达男方意图时,女方家长便同意了。这时男方即可根据双方生辰八字,请人选定喜期。男家日子定下后,女家要提前一天请亲友喝暖嫁酒。女孩即将成为人家人,父母哥嫂要对她进行规劝,亲友要送来压箱礼、装箱果子。
在这之前,两三天内,女孩一般很少吃饭,俗称饿嫁,其实是限量少用饮食,预防在出嫁这天,乘坐花轿,迎接闹房,没机会和时间大小便。男家大开贺办喜事这天叫正日子。这天早上,男家便将上头盒子送到女方,让新人上头,一切准备停当,要让女孩的舅舅或成年的弟弟背上,选吉时送上轿子。上轿后要由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所谓的“全福人”用红线把轿门严密缝好,这叫“封轿门”。
发轿之前,男女双方早已在路口、树木、桥梁、建筑物上贴上写有“青龙”二字的红纸条,凡经过桥梁均要燃放鞭炮。花轿进来时所走之路,出去时便不走了。这叫新人不走旧路。近年来各种交通工具不断变更,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闹文化大革命,轿子被作为“四旧”含封建文化色彩而被废弃,接新媳妇从平板车、三轮车、自行车、手扶拖拉机乃至大汽车、小轿车,车子用得越来越好,喜事也办得越来越隆重了。
待花轿或者小车接了新媳妇来到男家后,男方也要请“全福人”来开轿门,又叫撕轿门。还有那专门请来闹喜的人,要多说吉利话,唱喜歌儿。新娘下轿时,有条件的在地上放上红毡毯,没有条件的拿几条新芦席,传递着让新娘走进院内,在事先安排好的地方拜天地,二老和对拜。由于新沂一带流传着办喜事人家不论老少与辈份高低,三天内闹喜不分大小的习俗,所以,这一天,比新郎辈份长或年龄大的都尽量回避,否则,人们就会“闹”他,把他弄到洞房出洋相,有的公爹叔公被抓住了,带花帽子,有被涂一脸灰暗示“扒灰”的也有,末了还得被闹些钱去买喜烟喜糖,新人拜过天地,新娘一进洞房,与新郎喝了“交心酒”,吃了“交心面”,新郎就到喜宴上去陪客人敬酒去了。
这时闹喜的人就可大显身手了。他们带着一些妇女儿童到新房内床腿底下去寻找事先放置的喜钱,抓住可闹的人弄来与新人亲嘴啃苹果等。闹了一阵,新娘得“坐帐”,就是由伴娘们守护着稳稳地坐在新床上,那象征长命永久的长命灯一直点着,照着新娘的新妆,闹喜的人就喜话村话说开了,也不怕新娘会脸红。时间到了十一点左右,开始请新郎来入洞房了。这时要“送房”,唱送房歌。传统的送房歌是这样唱的:
一撒一元入洞房,
一世如意百世昌!
二撒二人上牙床,
二人同心福寿长!
三撒三朝下厨房,
三阳开泰大吉祥!
四撒四季配才郎,
四季花开满树香!
五撒五子登金榜!
五凤楼前写文章!
六撒六继情意长,
六龙捧日放光芒!
七撒七子团圆庆,
七夕织女会牛郎!
八撒八仙来庆寿,
八十儿女伴君王!
九撒九子同居住,
九世儿孙列朝堂!
十把不撒,一窝养俩!
大的叫骡,二子叫马!
一把同心果,撒出四下落!
打着新贵人,来年生一窝!
闹喜人一边高声唱着撒帐歌,满喜房的人听撒唱人唱一句齐声道一句“好!”一边将箩中花生糖果、红枣、栗子与硬币、麦麸皮一把把向帐顶床上新房的四个角落,卫生间全都撒遍!所撒之物皆有其谐音双关的吉祥含义:
花生——预祝新人生儿育女,“花开生”;
糖果——预祝新人生活甜美;
红枣栗子——谐音“早立子”即预祝新人早养儿子早得继;
硬币——预祝新人今后有钱花;
麦麸皮——麸谐“福”音,预祝新人有福享!
撒帐后,新郎新娘即在闹喜人离去之后,共入罗帐同谐鱼水之欢,但这时往往会有年轻的后生或晚辈预先藏在床底或某件家具内等某个角落里“听房”,所以一般情况下,新郎新娘要认真在喜房内巡查一番,证明无人藏在房内的情况下才放心就寝;至于窗外屋外是否有人听房,就不去管他了。
新沂民俗 生儿育女
男女结婚后便面临着生儿育女的大事。新沂一带淳朴的百姓,一般非常重视它。新沂一带流传着“当年媳妇当年孩,当年不养等三年”的古老说法,这是说当年的新媳妇,在一年之内,一般都需生儿育女了。假如一年内没动静,那恐怕就得看三年以内情况如何了。公婆不必急噪,至少你得等上三年,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生理上不够成熟,身体方面有些小病患,需要进行调理和治疗。
在男女之中,往往会有缺乏生育能力者,一方有缺陷,有时直接影响两人传宗接代,因为旧时离婚的少,在一起将就凑合过下去的多,所以新的一代把那些到老一直未能生养的女人叫做“老新媳子”,世俗认为,不能生孩子是女人不能生,很少人知道,有时不能生育的主要责任在男立呢!过去重男轻女,谁家生了男孩,就叫大喜,向亲友报喜,散红鸡蛋;若是生了女孩则叫小喜,有时就默不作声。不管生男生女,产妇娘家都要“送奶糖”,就是女婿报喜之后,送些鸡蛋米面红塘布料小孩衣服玩具童车之类,以示祝贺。
新沂人们的习俗——家里添了新生儿的要“送奶糖”
每个人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习俗这东西也是上一辈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算是祖辈们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吧!
新沂就有这么一中习俗,凡是家里新添新生儿的都要请亲戚朋友来“送奶糖”,这所谓的“送奶糖”就是闹喜的意思。这送奶糖还是有讲究的,男孩和女孩的时间还是不一样的,男孩满12天送,女孩责满9天就可以送了,至于为什么也不太清楚,只知道这就是习俗。
亲戚朋友来了要吃喜鸡蛋,所以要准备好多的鸡蛋,走的时候还要给朋友带走,带走的鸡蛋以前是熟的,还要把鸡蛋染成红色的,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了,送出去的鸡蛋都改成生的,而且还不用染色了,只要买个带有“喜'字的不干胶贴,一贴就好了,既方便还好看!
让喜事继续传下去,也祝这些新生儿都能茁壮的成长!
新沂民俗 祝贺寿辰
新沂一带流传着许多与人的寿数密切相关的谚语。比如说: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就是要提醒人们老人若到六七十岁了,要经常买点鱼肉给老人解馋。还有一句叫:六十岁不死活埋了,虽说与民间传统有关,但也从某些方面说明,旧时代由于生活水平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寿数一般是比较短的;再由于人老如顽童,又无文化,加之生活也困难,儿女就把老人视为累赘,所以戏剧里就有活埋老人的故事。还有一句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己去。”所以,逢到这两个岁数,就避讳不说,以为可以躲过该过世的所谓“旬头”。在人的一生中,过了四十岁,逢五逢十的岁数,一般都可以“过寿辰”。
七十算大寿,八十九十一百岁是高寿,就大贺特贺了。一般人家通知亲友,给寿星送寿礼,寿星儿孙设席款待;若是在社会上有了声望与地位的人,则大开寿宴,社会上来祝贺寿辰的就多了,寿宴就要摆大了。于是就有人借助祝寿,加深了解,联络关系,趁便达成某种默契协议,做了一些平时不易做成的交易。
喜丧
新沂一带有着至亲通信大办喜丧的传统习俗。这样的丧事,过世者一般都在七十岁以上。有的重孙重孙女与重外孙的孩子们都要戴上红缨绿缨,穿红袍绿袍,以示四世同堂五世其昌。旧时流行土葬,丧葬方面有许多繁文缛节。比如丧事对联怎样写,门前高幡扎多少节、怎样树;至亲通到那一辈,寿衣孝布发到什么规模,响手器乐用到多少班,墓地应该怎样选,棺材用的是什么号(大多是事先备好的),孝子谢客怎样谢,家财家产怎样分……现在国家号召实行火葬,也仍然有些人拿好端端的木头做大头空埋在地下来显孝心讲排场,实际是浪费,倒不如在老人生前多花费一些,多殷勤一些,显得实实在在,更符合人伦之理。
正吊,在这一带有许多节目。中午送罢响汤方可开席。晚上至爱亲朋要为死者奠桌,这就使一些年轻人往往现学现做学奠桌,一旦礼数有差,便会遭到笑话。奠桌期间,有钱的还可请人哭灵,花钱请的哭丧客比主人哭得还伤心还感人,可惜不是真伤感。有时主家还要请肘鼓子队请响手班子演节目,除了一些流行歌曲与舞蹈外,有时还演一些很村很搞笑的小品戏曲节目,惹得观众连连发笑。据说外地在喜丧晚上演出时演一些淫秽节目,演员几乎全裸,令社会反感,新沂一带目前还没有这种不良现象产生。
当兵、升学、提升、乔迁
新沂一带人民很重感情,凡是亲友中有人当兵上大学入党提升,乔迁新居,都要表示祝贺,主家则办起宴席,热闹一番。祝贺的方法,一般是出贺礼,有的是现金,在祝贺的宴席上交付;有的是实物往往要送到有喜事者手中。近年来电视发展快,祝贺时点歌,送戏送电影又成了时尚,特别是祝贺时点歌最为热闹。电视台每年在国家征兵,大学放榜、年底过节时,一天要播好多点歌与贺词。后来,电信发展,网络发展了,人们又在手机、网络上祝贺,至于在报刊杂志上列载贺词,无疑是大都市人们的时尚,好像与乡民无干了。